..續本文上一頁定一日一夜,那時他已經一百多歲了。他到了什麼地方去了呢?到了兜率天上去了,回來的時候,他記得清清楚楚。出定以後他把這些事情作了一個回憶。他說他要往生兜率內院。他的志願不在內院享受涅磐之樂,而是要實現他的諾言,“衆生無盡願無盡。蒼生苦盡那時休”。衆生沒有苦了,那時就可以休息了。
看破魔境,莫理它(1999年1月13日)
各位善知識,半個月來,大家都非常精進,這說明各位向道的心、了生死求解脫的心很切。求解脫就是要與自己多生多劫以來的煩惱戰鬥,與一切內外魔障戰鬥。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種種境界出現,有好的,也有壞的。從禅宗的立場來看,一切境界都不過是心的幻化而已,若執爲實有,即成魔境。修行就是與諸魔作戰,所謂生魔、死魔、病魔、老魔,乃至我們五蘊當中的五十種陰魔。
魔境一般分爲兩大類,即廣義的魔境和狹義的魔境。人的一生總是在顛顛倒倒、妄想紛飛中度過。這些妄想、顛倒無一不是魔境。這是從廣義上來說的。狹義的魔境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會發生,比如在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因爲我們修行求解脫,大自在天魔很害怕,害怕娑婆世界的衆生擺脫了他的魔掌,害怕他的魔子魔孫減少了,于是他就想方設法對修行人進行百般阻撓。這叫做外魔。內魔是我們無始以來形成的對修道解脫起障礙作用的各種心理因素。從本質上來說,它們都是幻覺,本身並不實在。一切法如夢如幻,魔境亦複如是。魔境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候表現在聽覺方面,有時候表現在視覺方面,有時候表現在意識方面,總之使你在用功的時候坐不安、行不穩。
在聽覺方面,比如說當我們用功用到一定的時候,心裏清清淨淨的,忽然聽到念佛的聲音,誦經的聲音,乃至種種美妙的音樂,有時還可能會聽到恐怖的聲音,甚至會聽到有人告訴你什麼時候會遇到什麼障礙,你的家人現在正如何如何,再過若幹年你的修行會如何如何,等等。因爲這些聲音對我們的修行主要是起著幹擾作用,所以是魔境。在這方面,許多信徒都有過親身體驗。有的說玉皇大帝跟他說話,有的說宇宙人跟他說話,有的說有個聲音告訴他,某某時候會發生某某事情。實際上,這都是我們八識田中的業種在翻騰,在我們的意識中現行的結果。
在視覺方面,比如說我們正安安靜靜坐在這裏,眼睛一合上,突然眼前出現種種恐怖景象,一只老虎正向你張著口,馬上就要把你一口吃下去;一條大莽蛇正向吐著毒液,馬上就要咬你一口;乃至會出現刀山、火海、劍樹、波濤滾滾的大海;有時還可能會看到佛菩薩放光,看到羅漢坐在你面前,或看到西方叁聖在向你招手。這些感覺好象是實實在在的,但是眼睛一睜開,它們就消失了。在視覺方面還有更奇妙的,有時隔著牆能把牆外面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甚至隔著衣服能看到別人的五髒六腑如何如何。有這方面特異功能的人,別人身上有毛病,他能看得很清楚。類似這種透視功能是不是究竟的呢?應該說一點兒也不究竟,相反,它會成爲修行人的一個障道因緣。在修行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魔境,這不足爲怪。以往打七每年都有輕度著魔的人,比如有人在這裏坐得好好的,突然一下子哭起來了,晚上一個人在院子裏狂喊亂叫。這樣的事今年還沒有發生。
古人講,甯可千生不悟,不可一世著魔。對于修行而言,著魔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你不開悟沒關系,你可別著魔了;著了魔,往往很難對治。這麼說,不修行是不是更好些呢?要知道,這些魔障你不修行它們也存在,只不過它們不會像現在這樣集中地反映出來罷了。那麼在修行過程中出現了魔境,該怎樣來對治它們呢?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要用緣起性空的現觀智慧來看破它們。連我們這個色殼子都是緣起性空的,何況在我這個色殼子裏面反映出來的種種魔境呢!當下識破它們其性本空,然後置之不理,不要管它,佛來不要去管他,魔來也不要去管他,聽到好的聲音你不要動心,聽到壞的聲音你也不要害怕,一切的一切都用平常心去對待。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畢竟還是很困難的,因爲我們的意志非常脆弱,總感覺到自己的生命缺乏安全感,所以當這些魔境現前的時候,往往一下子就嚇蒙了,不知所措。所以我們要在平時沒有魔境的時候,沒有種種幻覺的時候,培養自己的正見、正念,對修行中會出現魔境這一點心裏要非常清楚明白。打坐時,一定要按照要求去做,眼睛不要合上,合上了容易産生幻視。如果有了幻覺,比如眼前金光閃閃,好像看見了極樂世界一樣,這個時候,你不要起貪心,要趕快把眼睛睜開,不要理它。這是對付魔境的一個根本辦法。
古來的祖師在他們的開示中也談到一些對付魔境的方法,這些方法以口頭相傳的方式傳下來,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仍然有參考價值。比如虛雲老和尚就告訴我們,如果有魔境出現,就念《楞嚴心咒》,那是最靈驗的。眼睛睜開,手握拳頭,好像自己很有力量一樣,然後念《楞嚴心咒》,求叁寶的加持,這樣就能夠化解魔境。這種方法不只是在遇到魔境的時候才使用,平時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預防內外魔的幹擾。每一座我們都可以先念這個咒子,然後再入定做工夫,這樣效果會更好。上座的時候,也可以先念《准提咒》(它是五部密法的總持),至少念3遍,7遍更好。開始念第一遍的時候,前面的四句偈要念,從第二遍起偈子可以不念。每一座你都這樣去求加持,你會坐得非常安定的。一座下來之後,要回向。回向就是把我們修禅的功德回小向大,回自向他,使我們的心量擴大。回向的時候一般念4句偈子,可以念“衆生無邊誓願度……”,也可以念“願消叁障諸煩惱……”。
最後提一下,魔境的産生,一方面,我們要正確地對待它,另一方面,它恰恰說明你在用功上有一點點進步。假使說你沒有一定的功夫,坐在那兒老是翻腿子,打妄想,或者東張西望,你想魔境出現,它還不來哩,你想看到大山大海也不可能。爲什麼呢?因爲你的心根本還沒有定下來。所以有境界出現也不是隨便的。它表明你用功已經有了一點點收獲。總之,在用功的過程中,要具足正念,不要跟著幻覺走,也不要跟著感覺走。這一點非常重要。社會上流行一句歌詞,叫作:“跟著感覺走”。在修行過程當中,恰恰不能這樣做。跟著幻覺走就壞事了。跟著幻覺走就是跟著魔走,跟著魔走,就成了魔子魔孫。
關于禅宗叁關的種種看法(1999年1月14日)
爲了打好禅定的基本功,在這次禅七當中,我要求大家從調息入手,分叁步走:先數出息和入息,其次只數入息或只數出息,最後是隨息。第一個七要求大家既數出息又數入息,原因是我們初入禅堂,妄想雜念比較多,所以必須采取比較強烈的手段來對治。既數出息又數入息,能夠加強我們的念力,以對治那些粗重的煩惱。第二個七,因爲相對來說,大家的身心稍微有點收斂,妄想也相應地少一點,所以只數入息,或者只數出息。這樣用功就沒有剛開始那麼累了。但是在這當中也有人反映,氣息老有阻滯,不能順暢地出入。我想這主要是因爲我們的息與我們的念還沒有真正地協調好。數和呼吸一定要同步,自然,不能呼出來了才去數。呼吸、數字和你的念頭這叁者一定要統一起來,這叁者要完全在一個點上,否則你的呼吸就不通暢。不是說單純地把數數完了就了事。從一數到十,如果你的呼吸沒有相應,或者只有七次、八次,或者心念、呼吸和數字之間相互脫節,這就是呼吸不調相。
從明天起是第叁個七,大家不要數出入息了,只須隨息就行了。隨順息的出入,把意念放在息上,做到息之出入了了分明,這樣你的呼吸慢慢就能從粗到細,由淺入深,由快而慢,由短而長。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千萬不要著意控製呼吸。這七天,大家什麼也不要想,不要想我這七天能不能開悟,能不能見到祖師或者見到阿彌陀佛,你只管把你的息調好,讓平時散亂慣了的心漸漸平靜下來。這是修行的基礎。基礎打好了,你就可以使功夫慢慢上軌道。
下面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禅宗開悟的層次,古人把它叫作“叁關”。最早提出叁關的是北宋時期的黃龍慧南禅師,他是臨濟宗五家七派裏邊黃龍派的創始人。他還有一個同門的師弟,就是楊岐方會禅師,楊岐方會創立了楊岐派。關于叁關的問題最早是由黃龍提出來的。據語錄上記載,黃龍禅師提出叁關後,當時經他勘問、能夠真正參透這個叁關、令他滿意的學人幾乎是沒有。因此,他的叁關話頭便在叢林裏慢慢地成爲禅宗的用功基准。他所說的叁關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叁句話。第一句話就是,在與學人問答勘辯的過程中,他忽然向學人提出一個問題“人人盡有生緣處,哪個是上座生緣處?”這是第一關。第二句話就是“我手何似佛手?”我的手跟佛手怎麼樣?像不像佛的手。第叁句話是“我腳何似驢腳?”我的腳和毛驢的腳相不相似?我們這些初學佛法的人聽到這些話真是叫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天上一句、地下一句,一時佛,一時畜類。所以說,黃龍祖師門風高峻,學人莫知深淺。也因爲這個原因,他的這一派只傳了幾代,就沒有傳下去。
黃龍祖師的禅法是接引上上根機的人。關于這叁句話,每一句話黃龍祖師都有一個頌,這裏不全部講,我只說說最後的一個總頌。從這個頌裏邊,我們可以多少能夠揣摩出一點叁關的意思來:
生緣斷處伸驢腳,驢腳伸時佛手開。
報道五湖參學者,叁關一一透將來。
“生緣斷處伸驢腳”,這當中包含有兩關。“驢腳伸時佛手開”,這句話暗含著第叁關。下面兩句話是說,你要參禅,必須把這叁關都弄透了才行,所以說“報道五湖參學者,叁關一一透將來”。黃龍祖師的氣概真是氣吞山河,當時在他的門下能夠真正契入叁關的納子很少。這是關于叁關說法的最早來源。
自黃龍禅師以後七八百年以來,關于叁關之說有各種各樣的講法。…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