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尚整个的人格来讲,他真正是一个具有大无畏精神的大丈夫。
下面我想接着给各位讲讲虚云老和尚的禅风。要讲好这个题目,非常不容易。为什么呢?一是他老人家活动的时间跨度特别大,二是他老人家的禅风可以说是高深莫测。要了解虚云老和尚的禅风就必须对他所处时代环境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虚云老和尚诞生于一八四零年,圆寂于一九五九年,与赵州齐年。他十九岁就出家了。他参学弘法的时间整整一百年。他所处的这一百多年,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一百年,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激烈变化的一百年。从世界来说,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从国内来说,他经历了真正的改朝换代,换了三、四次。中国这一百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翻天覆地的变化,他都经历了。再就佛教的发展而言,这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他可以说是处在历史浪尖上的人物。每逢变革的时刻,他想躲也躲不掉,想逃避也不可能。在佛教生死存亡的关头,他必定要站出来,顶住浪尖,做中流砥柱,护持佛教。他老人家的禅风,是和他所处历史时代密不可分的。
在近、现代佛教史上,最著名的、也是对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所谓庙产兴学。因为那时的寺院都有一些田产,而且寺院的规模都比较大。当时有个叫做张之洞的人,在一八八八年提出来要拿庙产来兴学。这件事情当时一下子把整个佛教界惊呆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来应付这件事。因为张之洞当时也是清朝政府的一个大官。他提出这么一个意见来,那是非同小可的事情,而且他这个意见马上就得到了受过西洋文化熏陶的一群知识分子的响应。那时候的佛教还处于一种非常保守的状态,大家都不知所措。当时日本的一些出家人也想趁这个机会来干预中国佛教,就说要帮助中国佛教界来兴办学校。当时日本也是欺负中国的列强之一。为了这件事,当时江浙几省的大丛林就连名向当时的中央政府请愿,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日本的和尚来我们这里办学,他们真正的目的并不是真想帮助我们办学,而是想推行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以帮助他们的政府对中国实现侵略统治这样一个目标。当时日本人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清朝政府已经提出了庙产新学,他们就说,与其叫政府去庙产兴学,还不如让我们来帮你兴学,这样就可以把政府提出庙产兴学的这样一个动议抵消掉。当时佛教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警惕到了日本人的野心。如果接受了,这不仅丧失了国权,也丧失了教权。绝对不能同意。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所以江浙的几位法师就出来倡办所谓的佛学院。佛学院是在这样背景下创办出来的。当时最早创办出来的佛学院就是叫扬州佛学堂,后来陆续就有象南京的祗园精舍、月霞法师的华严大学之类的佛教教育机构。当时这样做,一方面是要抵制日本的宗教渗透,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借此抵消庙产兴学这样一个政令。这一事件,当时几乎所有的大丛林都受到波及,长老大德也都惊惶失措,包括虚云老和尚在内。这一事件延续了几十年,直到抗战,庙产兴学才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有所缓和。当时大多数佛学院都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为了保护庙产,才创办的,一般说来影响不大。当然也有办得很成功的,象太虚大师办的那些佛学院。
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历史呢?因为这一段历史发生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当时佛教界面临如何迎接现实挑战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当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所谓的激进派,一种是所谓的保守派。激进派最初是以仁山法师为代表,以后才轮到太虚法师。保守派最初是以印光法师为代表,以后才有圆瑛法师这样一个保守派浪尖上的人物。虚云老和尚在这样的一个挑战面前,似乎是倾向于保守,但跟激进派也有所妥协。他是择善而从。激进派对佛教有利的,我还是接受。他是以传统的东西为主,同时又接受了当时激进派的某些做法,比如说创办佛学院(他在鼓山、南华寺等地,都创办了佛学院),并且他还邀请了当时激进派里边最有名的大醒法师到鼓山去讲课。这是不可思议的。大醒法师是太虚法师底下四大弟子之一。
虚老是一个以保持传统为己任的一代宗师。在他主持的寺庙里,他还能够把明、清以来佛教从林里的一套规矩基本上保存下来了,包括寺院建筑布局、法物设施、宗教活动以及修持方法等等。如果当时的各大从林都象激进派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的丛林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虚老的修行方式、生活方式、丛林的管理方式以及接引学人的方法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以来丛林的一些基本传统,这是他禅风的第一个特色。他老人家走的地方很多,参学阅历也深,当时南北大丛林里的有名的大善知士,他无一不亲近过。象法忍禅师,大定禅师,月霞法师,冶开和尚,等等,这些都是当时有修、有证的大善知士。有的是虚云老和尚的长辈,有的是虚云老和尚的同辈。虚老都亲近过他们,并从他们那里吸收了丛林里边的很多规矩以及接引学人的方式和方法,这就形成他禅风的第二个特点,即兼容并蓄,灵活运用。除此之外,虚老在禅风上也有他自己的特色。比如说禅宗开始从律寺分出离出来以后,是以清规作为它活动的主要根据和原则。明、清以来对此慢慢有了改变。到了虚老这儿,又恢复到以戒律为主、以清规为辅这样的一种体制,这就形成了老和尚禅风的第三个特点:既重视禅,也重视戒律。他的禅风就是禅戒结合、禅戒统一。
旧时的寺院要每半月诵戒、布萨,每年要有告香和结夏安居的仪式。到了近现代,能象这样做的寺院已经不多了,但在老和尚所开创的几个丛林里,却仍保持了这种半月诵戒布萨、夏季结夏安居以及告香的活动。告香的活动现在已基本上没有了。告香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到佛前去发露忏悔,以住持带头。全体僧众每年有这么一次活动。我自己也参加过一次。这个活动究竟如何做?现在我一点都没有印象了。总之,这些都是有利于僧团建设的一些非常有力的措施,特别是象半月诵戒这种活动是很有价值的。跟随老和尚的时候,我亲自听过他诵戒。诵戒本来都是住持带头,虚老就亲自去参加。说起来很惭愧,这么多年来,由于种种工作上的原因,柏林寺诵戒主要是让年青人自己去做,我自己很少亲自去主持过诵戒。
应该说,这些规矩保证了虚云老和尚他所住持的僧团的清净。僧团清洁会怎么样呢?就是能多出几个人才。所以僧团是不是有一套严肃的管理制度,有没有清规戒律作保证,是能否出人才的关键。
老和尚的禅风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传统佛教中一切有利于摄受大众的那些活动他都有选择地把它们继承下来了,比如说,放焰口、打水陆,这些老和尚他都会,虽然他不经常做但他都会。他一百多岁的时候,香港每年都要请他去打一堂水陆。有几年,他每年都带云门寺、南华寺的僧团去香港打水陆。那时打水陆不是象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有的寺院一年到头水陆不断,这就太辛苦了,面且把寺院的正常管理和修持活动都给打乱了。
在一九四八年,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部要接待美国的一个佛教徙。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是一位居士,她向国民政府的外交部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到中国来学习禅宗。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部考虑来考虑去,决定请虚云老和尚出面来接待这位美国客人。虚云老和尚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且也接受了这位美国人的皈依。为这个美国的居士的到来,虚老特别在南华寺为她举办了一个禅七。这位美国女居士就是在那个禅七里边得到了受用。因为她是有基础的,她在印度曾坐过很长的时间。这就是在当时的佛教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在中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也是一件很有影响的事情。象这样一种特殊的活动,虚老就用一种特殊方法来对待。再有一点,象禅七,虚老所在的寺院,每年冬天少则三个七,多则七个七。一般是三个七到五个七,也有打十个七的,但这样的时候不多,最多打七个七。
虚云老和尚亲自主持的禅七,我只参加过一次。以后他老人家离开了云门寺,到了云居山,在那里,他还是每年举行禅七。打禅七的时候,他每天晚上必须进堂讲开示。那时打七是非常认真的。云门、南华寺那些地方,班首比较多,而班首年纪比较大,都是一些住寺院几十年的老人家都是老和尚亲自培养出来的。他们在摄受大众方面,有威、有德,能够服众。所以老和尚他即使不去,禅七照样非常如法。
以上是就他禅风的表现形式而言的。至于老和尚禅风的内容,主要是以看话禅为用功的主要方法,也就是所谓话头禅。老和尚让人参的主要话头是“念佛的是谁?”。因为他是从“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得利益、入门的,并且是由个话头而开悟的,他始终提参“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特别看重这个“谁”字。看“谁”字话头,关键在起疑情。起疑情不是去念这个“谁”字,而是要在这个“谁”字还没有举起来的时候,就要盯住它,所谓看话之头,不是看话之尾。就是在一念未生之前,看住这个地方!这种修行方法,虽然说比较难以把握,但是它确确实实是斩断妄想的最猛利的武器!你能够在一念之前用功,妄想又从哪里生起呢?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参看虚云老和尚的《参禅要指》。这是他晚年在禅堂里的一个开示,这篇文章是关于他的禅法的最精要、最可靠的表述。老和尚对于净土和密宗,都有他自己的一些看法,他主张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在自立的基础上,他还是提倡修净土法门。修净土法门的关键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以净土和禅法是密切相联的。关于净土念佛,他提倡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要反闻闻自性。念佛不是字数念得越多越好,而是看你能不能反闻闻自性。念佛要用耳根,要把你念佛这一念,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停留在心思上,要用自性来闻,要闻到自性。他老人家没有提出来他要求生西方,所以在一九五一年的云门事件当中,曾经入…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