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远超过世间的五欲之乐,它是清净的、崇高的。
我们可以对照上面所说的信的四个层次,来检查自己的信仰生活,看看自己在哪一个层次上,需要向哪方面努力。
二、解
信了以后,进一步要理解,理解佛法要从“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着手。当然,在没有条件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的时候,自己可以多看经典,多看佛教理论的书籍,以佛言祖语为依据,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有了正知正见,修行就不会误入歧途。而且,理解加深了,信仰会更坚定,信仰坚定又会促进理解的深入。
三、行
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行持。前几天,我们讲了修行的三大法门:禅、净、密。除此之外,是不是就没有别的办法修行了呢
不是的。修行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我们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能存有修行的念头、修行的心态,那可以说我们一天24小时都有机会修行。我们提出生活禅,就是要提倡在生活当中修行,在修行当中生活。尤其是在家佛教徒,千万不能把修行与生活对立起来,与工作对立起来。否则,你不仅不能很好地修行,而且会因为修行带来许多烦恼,比如像家庭闹不和,在单位里人际关系紧张等。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简单地说,可以有一个标准,就是以佛心做佛事,或者说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是不是佛事、好事,就要看你的举心动念、一言一行是否符合五戒、十善的原则,是否顺于佛法解脱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将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贯彻到生活中去,那就是在生活中修行。
四、证
修行的目的是要证果。假使修行没有验证、没有结果,那就是只开花不结果。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具足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可这只是“因位的佛”、“理即佛”,实际上我们都是具缚凡夫,没有佛的觉悟,没有佛的神通智慧、相好光明,还不是果上的佛。要成为果上的佛,就要通过修行一点一点地断烦恼,破无明。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就显露一分佛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上面讲的信、解、行、证是逐步加深的过程,信是起点,证是终点。各位知道了修行的这些层次,就会有的放矢,稳步前进。
修行的四大志愿(1993年11月8日)
修行需要有大志向、大志气。因为凡夫的境界是顺着生死流转,而修行是逆着生死之流而上,或者说要斩断生死之流,这是非常艰难的,没有大志向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所以学佛要发愿,发愿就是立大志,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然后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向这个目标努力。今天我们就讲修行的四大志愿。
修行的四大志愿,是我们每天做功课时都要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发的通愿,任何一个众生要从凡夫修到成佛,都必须根据这四弘誓愿来安身立命,精进不息。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众生既然是无边的,那我们要度尽众生再成佛不就没有成佛的可能了吗
因为众生无边嘛!怎么度得尽呢
不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是强调我们要学习菩萨的精神--“众生无尽,我愿无穷。”这样,我们的心量就扩大了,我们个体的生命就和广大众生的生命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我们就有无穷的力量和勇气去断除自己的烦恼,完善自己的人格。假使我们仅为自己一个人修行,那个目标就很渺小。一个人怎么样都行,无可无不可,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懈怠消极,今天修行,明天可以歇一歇,后天再修。如果时时想到无边的众生,我们就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由此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们勇猛精进。像地藏菩萨那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烦恼无尽,即言烦恼之多,烦恼之微细,所谓“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弟子们问候他的时候还说:“世尊,您是不是少病少恼啊
众生是不是易度啊
”可见佛要教化我们这些刚强众生,往往也有烦恼的时候。众生难度啊!佛在度众生的过程中,还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误会,甚至干扰和破坏,不过佛陀最后总是能调伏刚强刁顽的众生。当然佛的烦恼和我们凡夫的烦恼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烦恼不是因为自己的私利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是因为众生刚强难度而引起的。而且这种烦恼是暂时的,不会带来苦报。我们的烦恼则不然,因为有贪、嗔、痴,有人我执、法我执,处处分别执著,所以说是烦恼无尽。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以大无畏的气概与烦恼做斗争,修行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与烦恼拼搏的过程。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一期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而生生世世修学佛法的历程却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立足于这无限的生命,发大愿心广学佛法,广度众生。有人会问:“修行不是要一门深入吗
”不错,我们要专修,同时还应广学。修要专,学要广,这样你才会有善巧方便去接引各种各样的众生。《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事迹,就是要教导我们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方便善巧。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道是至高无上的,佛果菩提是至高无上的。世间的目标都是短暂有限的,而成佛这个目标却是无上的。正是在努力追求佛果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完善和提升。
这四弘誓愿应该贯穿于我们从发心到成佛的全过程。我们不仅当生当世要这样发愿,还应该尽未来际都要这样发愿。这四弘誓愿实际上把整个佛法住世的目的、宗旨讲得非常透彻,也把我们学佛修行、行菩萨道的目的、宗旨揭示得非常明白。我们时刻想到这四弘誓愿,在学佛的过程中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就能永远保持精进不息。
当然,光有弘大誓愿还不够,还要有笃实的行践,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口头禅。“笃实”这两个字很值得我们注意。“实”就是果实,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表皮的东西,果实可以饱腹解饥。“笃”上面一个“竹”字,下面一个“马”字。竹是鞭子,鞭子在马头上,马当然会奋勇向前,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行”。所以“笃实”两个字一个是要我们一杆子到底,扎扎实实;一个是要我们扬鞭奋蹄,勇往直前。这就是笃实的行践。弘大的誓愿,笃实的行践,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修行就会有成就。
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1993年11月9日)
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里的修行当然不仅仅局限于禅,也包括念佛、学教、观心,总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定,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了禅。《瑜伽师地论》上列举了种种禅,其中还有“办事禅”。办事禅的意思就很近似于我们提倡的生活禅,不过生活禅的含义更广,它所要求的不仅是把禅落实到工作、办事中,而且要把禅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生活的天地是广阔的,有社会生活、家庭生活、道德生活、情感生活,我们要让生活的一切领域里都充满禅的精神、禅的喜悦。
那么修学生活禅有哪些要点呢
修学生活禅有四个要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
我们要把信仰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要使信仰生活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举心动念、所做所为都要依据五戒、十善的原则,使我们的人格在信仰的生活中由分裂趋于统一。我们不能在寺院里或打坐时是一个样,到生活当中又是另一个样。我们要用信仰的原则、用佛法的精神去逐步提高生活的品质,改善生活的环境。这当然包括物质方面的丰富,更重要的是要使生活的内容、生活的品质趋于净化,趋于完美,趋于崇高;而使那些低级庸俗的趣味、对感官享乐的贪求逐步被涤除。由此,我们就会有和乐的家庭生活,有完美高尚的社会生活,那我们就有可能逐步实现佛化家庭、佛化社会。
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我们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可见当下这一念事关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是从这一念开始的。我们要让自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无明烦恼刚要萌动时,我们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随它迁流。古德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觉照当下一念的方法。
如果能把修行落实于当下,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到腊月三十日会手忙脚乱,也不必担心最后一息不来时会前路茫茫。因为当下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当下不等于是这一念,这一念过了,下一念还是当下。我们当下若能做得主,时时处处就都能作得主,这就是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能做到这一点,何愁生死不了,烦恼不断?何愁圣果不成呢
所以各位,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要用“把修行落实于当下”这样一个高标准来勉励自己,约束自己。照这样去做,那我们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修行,一切场合都能成为修行的道场,就像佛典上说的--“处处总成华藏界,个中无处不毗卢。”
三、将佛法融化于世间
释迦牟尼佛应世说法,就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缺陷和烦恼的世间,变成美满清净的人间净土。这是佛法住世的一个根本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佛法就将被束之高阁,毫无用处,佛经也只是一种古董而已。
晚近以来,佛教界出现了一些脱离世间的倾向,佛教几乎成了专为死人超度的仪式,佛教徒被人称为“避世主义者”。太虚大师为此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主张佛法要化导人世间,改善人世间。太虚大师的思想现在成了佛教主流,我们应该顺应这一主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设这个世间,改善这个世间,并觉悟这个世间。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
四、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佛法讲缘起,就是说任何个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各种条件而独立存在,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因此,我们修行就不应离群索居、闭门造车,而应该将自己的修行与救度众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与一切众生同忧同乐。或许有人会问:“这样我自己还能得到利益吗
”当然能!而且还会得到大利益。因为菩萨就是在利他之中实现自利,在觉他之中完成自觉的。同时,我们能够将个人融于大众,我们的家庭生活、社会人际关系就会非常和谐,学佛的人也就不会被误解为逃避现实、消极厌世了。
上面四点既是生活禅的要点,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修行一切法门的要点。总起来讲,这四点可以概括为我们作为生活禅宗旨的那两句话:“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们觉得这八个字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菩萨的根本精神,揭示了佛教在这个时代所担当的使命。觉悟人生就是智慧的体现,奉献人生就是慈悲的体现。如果我们既具有高度的智慧,又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肯于奉献的精神,那我们就能在当今时代把佛法的精神、佛法的形象很好地树立起来。如果我们每个佛教徒都能积极向上,积极为社会、为大众做奉献,那我们在社会上就不会受到人家的讥嫌,就不会被说成是消极厌世。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八个字看起来很平实,做起来却非常不容易。我拈了这八个字,一方面作为我们自己的座右铭,也希望认同生活禅的人都能以此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
在禅七法会的最后一天,我没有别的东西赠送给各位,就送这八个字给大家。希望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本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去生活、去工作、去修行。
《癸酉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