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癸酉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遠超過世間的五欲之樂,它是清淨的、崇高的。

  我們可以對照上面所說的信的四個層次,來檢查自己的信仰生活,看看自己在哪一個層次上,需要向哪方面努力。

  二、解

  信了以後,進一步要理解,理解佛法要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著手。當然,在沒有條件親近善士、聽聞正法的時候,自己可以多看經典,多看佛教理論的書籍,以佛言祖語爲依據,樹立對佛法的正知正見。有了正知正見,修行就不會誤入歧途。而且,理解加深了,信仰會更堅定,信仰堅定又會促進理解的深入。

  叁、行

  理解的目的是爲了指導行持。前幾天,我們講了修行的叁大法門:禅、淨、密。除此之外,是不是就沒有別的辦法修行了呢

  不是的。修行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如果我們時時刻刻、事事處處都能存有修行的念頭、修行的心態,那可以說我們一天24小時都有機會修行。我們提出生活禅,就是要提倡在生活當中修行,在修行當中生活。尤其是在家佛教徒,千萬不能把修行與生活對立起來,與工作對立起來。否則,你不僅不能很好地修行,而且會因爲修行帶來許多煩惱,比如像家庭鬧不和,在單位裏人際關系緊張等。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

  這個問題很複雜。簡單地說,可以有一個標准,就是以佛心做佛事,或者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是不是佛事、好事,就要看你的舉心動念、一言一行是否符合五戒、十善的原則,是否順于佛法解脫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將佛法的原則、佛法的精神貫徹到生活中去,那就是在生活中修行。

  四、證

  修行的目的是要證果。假使修行沒有驗證、沒有結果,那就是只開花不結果。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具足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可這只是“因位的佛”、“理即佛”,實際上我們都是具縛凡夫,沒有佛的覺悟,沒有佛的神通智慧、相好光明,還不是果上的佛。要成爲果上的佛,就要通過修行一點一點地斷煩惱,破無明。斷一分煩惱,證一分法身,就顯露一分佛性,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上面講的信、解、行、證是逐步加深的過程,信是起點,證是終點。各位知道了修行的這些層次,就會有的放矢,穩步前進。

  修行的四大志願(1993年11月8日)

  修行需要有大志向、大志氣。因爲凡夫的境界是順著生死流轉,而修行是逆著生死之流而上,或者說要斬斷生死之流,這是非常艱難的,沒有大志向就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所以學佛要發願,發願就是立大志,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然後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向這個目標努力。今天我們就講修行的四大志願。

  修行的四大志願,是我們每天做功課時都要念的:“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發的通願,任何一個衆生要從凡夫修到成佛,都必須根據這四弘誓願來安身立命,精進不息。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

  衆生既然是無邊的,那我們要度盡衆生再成佛不就沒有成佛的可能了嗎

  因爲衆生無邊嘛!怎麼度得盡呢

  不是這個意思。這裏主要是強調我們要學習菩薩的精神--“衆生無盡,我願無窮。”這樣,我們的心量就擴大了,我們個體的生命就和廣大衆生的生命緊密結合在一起了,我們就有無窮的力量和勇氣去斷除自己的煩惱,完善自己的人格。假使我們僅爲自己一個人修行,那個目標就很渺小。一個人怎麼樣都行,無可無不可,表現在行動上就是懈怠消極,今天修行,明天可以歇一歇,後天再修。如果時時想到無邊的衆生,我們就會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並由此産生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動我們勇猛精進。像地藏菩薩那樣:“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煩惱無盡,即言煩惱之多,煩惱之微細,所謂“閻浮提衆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釋迦牟尼佛說法時,弟子們問候他的時候還說:“世尊,您是不是少病少惱啊

  衆生是不是易度啊

  ”可見佛要教化我們這些剛強衆生,往往也有煩惱的時候。衆生難度啊!佛在度衆生的過程中,還可能遇到這樣那樣的誤會,甚至幹擾和破壞,不過佛陀最後總是能調伏剛強刁頑的衆生。當然佛的煩惱和我們凡夫的煩惱有著本質的區別,他的煩惱不是因爲自己的私利得不到滿足而産生的,是因爲衆生剛強難度而引起的。而且這種煩惱是暫時的,不會帶來苦報。我們的煩惱則不然,因爲有貪、嗔、癡,有人我執、法我執,處處分別執著,所以說是煩惱無盡。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以大無畏的氣概與煩惱做鬥爭,修行的過程可以說就是與煩惱拼搏的過程。

  叁、法門無量誓願學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一期的生命雖然是有限的,而生生世世修學佛法的曆程卻是無限的。我們應該立足于這無限的生命,發大願心廣學佛法,廣度衆生。有人會問:“修行不是要一門深入嗎

  ”不錯,我們要專修,同時還應廣學。修要專,學要廣,這樣你才會有善巧方便去接引各種各樣的衆生。《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事迹,就是要教導我們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方便善巧。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道是至高無上的,佛果菩提是至高無上的。世間的目標都是短暫有限的,而成佛這個目標卻是無上的。正是在努力追求佛果的過程中,我們的人格才能得到完善和提升。

  這四弘誓願應該貫穿于我們從發心到成佛的全過程。我們不僅當生當世要這樣發願,還應該盡未來際都要這樣發願。這四弘誓願實際上把整個佛法住世的目的、宗旨講得非常透徹,也把我們學佛修行、行菩薩道的目的、宗旨揭示得非常明白。我們時刻想到這四弘誓願,在學佛的過程中就會有無窮的力量,就能永遠保持精進不息。

  當然,光有弘大誓願還不夠,還要有笃實的行踐,否則就是紙上談兵、口頭禅。“笃實”這兩個字很值得我們注意。“實”就是果實,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表皮的東西,果實可以飽腹解饑。“笃”上面一個“竹”字,下面一個“馬”字。竹是鞭子,鞭子在馬頭上,馬當然會奮勇向前,所謂“良馬見鞭影而行”。所以“笃實”兩個字一個是要我們一杆子到底,紮紮實實;一個是要我們揚鞭奮蹄,勇往直前。這就是笃實的行踐。弘大的誓願,笃實的行踐,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修行就會有成就。

  修生活禅的四個要點(1993年11月9日)

  我們提倡生活禅,所要強調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這裏的修行當然不僅僅局限于禅,也包括念佛、學教、觀心,總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門。因爲一切法門都離不開禅定,所以我們特別強調了禅。《瑜伽師地論》上列舉了種種禅,其中還有“辦事禅”。辦事禅的意思就很近似于我們提倡的生活禅,不過生活禅的含義更廣,它所要求的不僅是把禅落實到工作、辦事中,而且要把禅落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生活的天地是廣闊的,有社會生活、家庭生活、道德生活、情感生活,我們要讓生活的一切領域裏都充滿禅的精神、禅的喜悅。

  那麼修學生活禅有哪些要點呢

  修學生活禅有四個要點: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衆。

  一、將信仰落實于生活

  我們要把信仰的原則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去,要使信仰生活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舉心動念、所做所爲都要依據五戒、十善的原則,使我們的人格在信仰的生活中由分裂趨于統一。我們不能在寺院裏或打坐時是一個樣,到生活當中又是另一個樣。我們要用信仰的原則、用佛法的精神去逐步提高生活的品質,改善生活的環境。這當然包括物質方面的豐富,更重要的是要使生活的內容、生活的品質趨于淨化,趨于完美,趨于崇高;而使那些低級庸俗的趣味、對感官享樂的貪求逐步被滌除。由此,我們就會有和樂的家庭生活,有完美高尚的社會生活,那我們就有可能逐步實現佛化家庭、佛化社會。

  二、將修行落實于當下

  我們修行要時刻不離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處理不好,一切都無從談起。《地藏經》上講:“閻浮提衆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可見當下這一念事關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是從這一念開始的。我們要讓自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無明煩惱剛要萌動時,我們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隨它遷流。古德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就是覺照當下一念的方法。

  如果能把修行落實于當下,那麼我們就不必擔心到臘月叁十日會手忙腳亂,也不必擔心最後一息不來時會前路茫茫。因爲當下是一個永恒的概念,當下不等于是這一念,這一念過了,下一念還是當下。我們當下若能做得主,時時處處就都能作得主,這就是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能做到這一點,何愁生死不了,煩惱不斷?何愁聖果不成呢

  

  所以各位,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要用“把修行落實于當下”這樣一個高標准來勉勵自己,約束自己。照這樣去做,那我們一切時、一切處都能修行,一切場合都能成爲修行的道場,就像佛典上說的--“處處總成華藏界,個中無處不毗盧。”

  

  叁、將佛法融化于世間

  釋迦牟尼佛應世說法,就是要教化世間、淨化世間,使這個有缺陷和煩惱的世間,變成美滿清淨的人間淨土。這是佛法住世的一個根本目標。離開了這個目標,佛法就將被束之高閣,毫無用處,佛經也只是一種古董而已。

  晚近以來,佛教界出現了一些脫離世間的傾向,佛教幾乎成了專爲死人超度的儀式,佛教徒被人稱爲“避世主義者”。太虛大師爲此高揚人間佛教的思想,主張佛法要化導人世間,改善人世間。太虛大師的思想現在成了佛教主流,我們應該順應這一主流,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設這個世間,改善這個世間,並覺悟這個世間。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四、將個人融化于大衆

  佛法講緣起,就是說任何個人、任何事物都不能脫離各種條件而獨立存在,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因此,我們修行就不應離群索居、閉門造車,而應該將自己的修行與救度衆生緊密聯系在一起,“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與一切衆生同憂同樂。或許有人會問:“這樣我自己還能得到利益嗎

  ”當然能!而且還會得到大利益。因爲菩薩就是在利他之中實現自利,在覺他之中完成自覺的。同時,我們能夠將個人融于大衆,我們的家庭生活、社會人際關系就會非常和諧,學佛的人也就不會被誤解爲逃避現實、消極厭世了。

  上面四點既是生活禅的要點,也是我們在生活中修行一切法門的要點。總起來講,這四點可以概括爲我們作爲生活禅宗旨的那兩句話:“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我們覺得這八個字比較准確地概括了菩薩的根本精神,揭示了佛教在這個時代所擔當的使命。覺悟人生就是智慧的體現,奉獻人生就是慈悲的體現。如果我們既具有高度的智慧,又具有廣大的慈悲心和肯于奉獻的精神,那我們就能在當今時代把佛法的精神、佛法的形象很好地樹立起來。如果我們每個佛教徒都能積極向上,積極爲社會、爲大衆做奉獻,那我們在社會上就不會受到人家的譏嫌,就不會被說成是消極厭世。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八個字看起來很平實,做起來卻非常不容易。我拈了這八個字,一方面作爲我們自己的座右銘,也希望認同生活禅的人都能以此來勉勵自己,要求自己。

  在禅七法會的最後一天,我沒有別的東西贈送給各位,就送這八個字給大家。希望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本著“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精神去生活、去工作、去修行。

  

  

《癸酉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