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已。我们寺院里每天早上都要念《楞严咒》、《大悲咒》等,而这些真言密咒,在《藏经》里都被划归密部,属密法。修净土的人,《往生咒》是少不了的。这些咒语大都是诸佛、菩萨、护法善神的名字,我们经常持诵,就能得到加持,有助于修行。在汉传佛教里,由于密教里的咒语被其他宗派采用了,所以说显和密是互相融通的。我觉得我们的祖师们为了使我们众生修行易得受用,这样将佛法融汇贯通,确实是煞费苦心。
说到参禅和念佛,在我们柏林寺也是互相补充的。昨天讲过,一方面念佛可以入禅,另一方面念佛本身也就是禅。《赵州禅师语录》里记载,有学人问赵州和尚:“什么人是七佛师
”赵州和尚回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由此可以看出赵州禅师对念佛法门的态度。我们现在也同样如此,既弘净土也弘禅,既有禅七法会,也有念佛法会。我们是把这些法门统一在禅的基础上,这样就能互相圆融、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矛盾、自相水火。
显密圆融、禅净双修,这样修行会不会杂呢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应分清主次。念佛的人应以念佛为主,以持咒为辅助,可获得佛、菩萨的加持。修禅的人,打坐静修可以专心致志地数息、观心或参话头,日常工作、生活中为了使意念不驰散,也不妨以念佛号作为辅助。
总之,“归元无二性,方便有多门。”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
人生的三大缺陷(1993年11月5日)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的种种缺陷。人生的缺陷有三种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惑、业、苦,这是我们一切凡夫所无法避免的三种缺陷。
一、惑
什么是惑呢
顾名思义,惑就是迷惑、迷妄,就是无明、烦恼,它是我们流转生死、造诸恶业的推动力。惑主要包括贪、嗔、痴,也就是三种最根本的烦恼,我们一般称为“三毒”。贪是对顺境的贪著、贪爱;嗔是对于逆境的憎恶、排斥;痴就是愚痴,不明事理,不明因果。我们时常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可见我们之所以造作种种恶业,是因为有贪、嗔、痴这三种烦恼。
二、业
业,就是行为造作,这里讲的由惑而起的业,是指恶业,十善业道的反面,就是十恶业。我们如果对境迷惑,就会有烦恼;在烦恼的驱使下付诸行动,就成为业;业不断累积就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惯性作用,这叫业力。众生就是在业力的推动下轮回六道,自己还不觉得,这是很可悲的。
三、苦
由造业就要感果,起惑造业所感的果报就是苦。苦是人生的一种真实、一种现实,佛教里叫“苦谛”,就是说我们人生从根本上讲,充满了种种缺陷、不如意、不自在,这是个现实。苦也是我们的感受,我们对顺心或不顺心的事情,包括我们的身体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都会有好的或不好的感受,这些都是苦。为什么说好的或快乐的感受也是苦呢
因为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世间的快乐总是不能持久,总是短暂的,你越以为好的东西,失去时也就越痛苦。所以说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佛教说人生有三苦、五苦、八苦,总之,有受皆苦。上面讲的惑、业、苦三者又是循环不息的。由惑造业,由业感苦,面对苦报如果不觉悟又会生烦恼,继续造业,这样便轮回不息。我们怎样改变这个现实呢
关键在于面对苦我们是修还是不修?是继续随波逐流还是跳出恶性循环?比如说,我们现生所感贫困果报,如果我们用正当的、诚实的劳动来改善生活,改变现状,那是佛教所允许的;如果用非法的手段谋取财利,那就在造恶业,循着恶业不断追求,那就只有堕落轮回生死。所以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是苦的现实,按照因果的法则去断惑,去调整我们行为的方向,种下善的因、解脱的因,那么我们最后所感的果报,就会是善报而不是恶报。
善报从低层次来讲就是人天果报;从高层次来讲,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佛果。获得善果,我们就必须在保有人生的前提下,积极地改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我们能够持五戒,修十善,就能得人天的果报;如能进一步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就能证声闻、缘觉、菩萨的圣果,关键在于我们现在如何选择。希望各位善自珍重,努力修持。
修行的三个方面(1993年11月6日)
行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来修,这三个方面就是身、语、意三业。只有修到三业清净了,才能够得解脱,证圣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修行中,容易将这三个方面割裂开来,或只注意其中一、两个方面,而没有将身、语、意三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对待。
一、身
修身业,就是要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三善业,这是在家佛教徒的戒律;作为出家人也是要不杀生、不偷盗,再就是不淫。这三条戒持好了,就不会堕入恶道,同时也为口业和意业的清净提供了基础。
二、语
口业,又叫语业。修口业主要是修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四个方面的善业。这四条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我们人类互相之间的交流,除了书面上的文字,使用最广泛的就是口语。往往我们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可能还会注意到语言方面的净化,但在与人交流的时候,特别是在双方发生隔阂、发生矛盾的时候,说话就言不由衷了。你一言,我一语,你说一句,我说十句,这样一来,自己清净、安祥的心态就全部打失了,妄言、绮语、恶口就都出来了。
所以口业不容易修。表面看来只是说一句话,实际上这一句话说得好,可以成就一人乃至千万人的善业;说得不好,可以毁掉一人乃至千万人的善业和前途。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就是这个道理。口业在五戒里只表现为一条戒,就是不妄语戒;在十善里分得更细,不妄语作为口业的一种,再加上两舌、恶口、绮语,一共是四条。这样,我们防非止恶就更加具体,更加明确。
三、意
意业方面,我们要修不贪、不嗔、不痴这三种善业,而远离贪、嗔、痴这三种恶业。怎样才能做到不贪呢
佛陀教导我们:“多贪的众生要修不净观。”贪,无非表现为对财、色、名、食、睡五欲的贪著,尤其是男女之间情欲的贪著最为严重,也最根本,三界众生以淫欲而正性命。针对这一点,不净观是要我们透过人的外表去观察他内在的实质,这样来克制欲念。人的外表看起来可能很俊美,可是你看他的骨子里面,他的五脏六腑,甚至他死后腐烂的情景,这样一观想,贪欲就会淡化甚至消除。修不净观对出家人尤其重要。
嗔恨心重的人,要修慈悲观。嗔恨心重就是分别心重、人我是非心重、嫉妒障碍心重。为了对治嗔恨心,我们要修慈悲观。慈悲观是要我们把一切众生都当做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来看待,互相关怀,休戚与共,有利益可以分享。你比我好,我应该喜欢;你比我差,我应该帮助。能有这样的观念,我们还会产生嗔恨心吗
当然不会。佛陀还告诉我们:“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对待一切众生要如一子想。”这倒不是要我们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下,而是要我们对一切人有一种慈悲心,一种爱心,一种护念的心。想一想现在父母对自己的独生子女,那种照顾和爱护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观念和感情逐步扩大到一切众生呢
如果能朝这个方面努力,嗔恨心自然会消除。
多痴的人应修因缘观。痴就是愚痴,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的道理而妄生执著。修因缘观主要是观察、思维十二缘起,领会诸法迁流变化的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这样才能过一种觉悟、清醒的人生。我们修行就是要修身、语、意三业,而且要将这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要做到三业清净、三业纯和。那么三业清净有什么效验呢
我想最基本的,身体要轻安轻健,语言要柔和慈善,内心要明净喜悦,这是三业清净最初步的表现。当然往深里去,得禅定,开智慧,这都是可能的。要获得这些效验,必须将三业统一起来修,也只有这样,才不致于出现种种偏差。比如有的人讲,修行嘛,主要是修心,只要心好就行了,于是就放浪形骸,无视律仪,这是“狂禅”。还有的人修行就只讲一点表面形式,吃斋叩头,也不管自己的心地是不是清净,自己的性格是不是在向好的方面转化,这样修行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我们一定要三业齐修,然后达到三业清净。
修行的四个层次(1993年11月7日)
今天讲修行的四个层次: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证是终点,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终点。
一、信
信什么呢
我曾经在《生活禅开题》上讲过,信就是要信三宝、信因果、信般若、信解脱,能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就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过信本身也有几个层次。
一般讲信仰,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贵,这些都应该在信仰的阶段完成,否则,信仰就很难深入。
信仰以后要信赖。我们既然对三宝产生了信仰,就应该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这并不是说就此躺在三宝的身上,而是说作为凡夫,如果不依赖正确的信仰目标,要想出离生死轮回解脱人生的痛苦,那是不可能的。两千多年来,已有无数的先辈在三宝慈光的照耀下获得了觉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信赖三宝呢
人身难得,三宝难遇,我们应该生庆幸之心、难遭之想,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三宝的怀抱中。
信赖之后是信受,就是对佛法的道理能信受奉行,能从中得到受用,这样信仰就落到了实处。
由信仰、依赖、信受,到最后是信乐。由信仰产生了快乐,产生了法喜,这时信仰由自发变成了自觉,由他律上升到自律,种种戒规再也不是负担和约束。因为我们从信仰中获得了喜悦,而且这种喜悦远…
《癸酉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