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已。我們寺院裏每天早上都要念《楞嚴咒》、《大悲咒》等,而這些真言密咒,在《藏經》裏都被劃歸密部,屬密法。修淨土的人,《往生咒》是少不了的。這些咒語大都是諸佛、菩薩、護法善神的名字,我們經常持誦,就能得到加持,有助于修行。在漢傳佛教裏,由于密教裏的咒語被其他宗派采用了,所以說顯和密是互相融通的。我覺得我們的祖師們爲了使我們衆生修行易得受用,這樣將佛法融彙貫通,確實是煞費苦心。
說到參禅和念佛,在我們柏林寺也是互相補充的。昨天講過,一方面念佛可以入禅,另一方面念佛本身也就是禅。《趙州禅師語錄》裏記載,有學人問趙州和尚:“什麼人是七佛師
”趙州和尚回答:“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由此可以看出趙州禅師對念佛法門的態度。我們現在也同樣如此,既弘淨土也弘禅,既有禅七法會,也有念佛法會。我們是把這些法門統一在禅的基礎上,這樣就能互相圓融、互相補充,而不是互相矛盾、自相水火。
顯密圓融、禅淨雙修,這樣修行會不會雜呢
要處理好這個問題,應分清主次。念佛的人應以念佛爲主,以持咒爲輔助,可獲得佛、菩薩的加持。修禅的人,打坐靜修可以專心致志地數息、觀心或參話頭,日常工作、生活中爲了使意念不馳散,也不妨以念佛號作爲輔助。
總之,“歸元無二性,方便有多門。”希望大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認真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
人生的叁大缺陷(1993年11月5日)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的種種缺陷。人生的缺陷有叁種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惑、業、苦,這是我們一切凡夫所無法避免的叁種缺陷。
一、惑
什麼是惑呢
顧名思義,惑就是迷惑、迷妄,就是無明、煩惱,它是我們流轉生死、造諸惡業的推動力。惑主要包括貪、嗔、癡,也就是叁種最根本的煩惱,我們一般稱爲“叁毒”。貪是對順境的貪著、貪愛;嗔是對于逆境的憎惡、排斥;癡就是愚癡,不明事理,不明因果。我們時常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可見我們之所以造作種種惡業,是因爲有貪、嗔、癡這叁種煩惱。
二、業
業,就是行爲造作,這裏講的由惑而起的業,是指惡業,十善業道的反面,就是十惡業。我們如果對境迷惑,就會有煩惱;在煩惱的驅使下付諸行動,就成爲業;業不斷累積就會形成一種強有力的慣性作用,這叫業力。衆生就是在業力的推動下輪回六道,自己還不覺得,這是很可悲的。
叁、苦
由造業就要感果,起惑造業所感的果報就是苦。苦是人生的一種真實、一種現實,佛教裏叫“苦谛”,就是說我們人生從根本上講,充滿了種種缺陷、不如意、不自在,這是個現實。苦也是我們的感受,我們對順心或不順心的事情,包括我們的身體和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都會有好的或不好的感受,這些都是苦。爲什麼說好的或快樂的感受也是苦呢
因爲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世間的快樂總是不能持久,總是短暫的,你越以爲好的東西,失去時也就越痛苦。所以說苦受是苦,樂受也是苦。佛教說人生有叁苦、五苦、八苦,總之,有受皆苦。上面講的惑、業、苦叁者又是循環不息的。由惑造業,由業感苦,面對苦報如果不覺悟又會生煩惱,繼續造業,這樣便輪回不息。我們怎樣改變這個現實呢
關鍵在于面對苦我們是修還是不修?是繼續隨波逐流還是跳出惡性循環?比如說,我們現生所感貧困果報,如果我們用正當的、誠實的勞動來改善生活,改變現狀,那是佛教所允許的;如果用非法的手段謀取財利,那就在造惡業,循著惡業不斷追求,那就只有墮落輪回生死。所以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是苦的現實,按照因果的法則去斷惑,去調整我們行爲的方向,種下善的因、解脫的因,那麼我們最後所感的果報,就會是善報而不是惡報。
善報從低層次來講就是人天果報;從高層次來講,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乃至佛果。獲得善果,我們就必須在保有人生的前提下,積極地改惡修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我們能夠持五戒,修十善,就能得人天的果報;如能進一步修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四攝,就能證聲聞、緣覺、菩薩的聖果,關鍵在于我們現在如何選擇。希望各位善自珍重,努力修持。
修行的叁個方面(1993年11月6日)
行要從叁個方面著手來修,這叁個方面就是身、語、意叁業。只有修到叁業清淨了,才能夠得解脫,證聖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修行中,容易將這叁個方面割裂開來,或只注意其中一、兩個方面,而沒有將身、語、意叁業作爲一個整體來全面對待。
一、身
修身業,就是要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叁善業,這是在家佛教徒的戒律;作爲出家人也是要不殺生、不偷盜,再就是不淫。這叁條戒持好了,就不會墮入惡道,同時也爲口業和意業的清淨提供了基礎。
二、語
口業,又叫語業。修口業主要是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這四個方面的善業。這四條看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非常困難。因爲我們人類互相之間的交流,除了書面上的文字,使用最廣泛的就是口語。往往我們自己思考問題的時候,可能還會注意到語言方面的淨化,但在與人交流的時候,特別是在雙方發生隔閡、發生矛盾的時候,說話就言不由衷了。你一言,我一語,你說一句,我說十句,這樣一來,自己清淨、安祥的心態就全部打失了,妄言、绮語、惡口就都出來了。
所以口業不容易修。表面看來只是說一句話,實際上這一句話說得好,可以成就一人乃至千萬人的善業;說得不好,可以毀掉一人乃至千萬人的善業和前途。所謂“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就是這個道理。口業在五戒裏只表現爲一條戒,就是不妄語戒;在十善裏分得更細,不妄語作爲口業的一種,再加上兩舌、惡口、绮語,一共是四條。這樣,我們防非止惡就更加具體,更加明確。
叁、意
意業方面,我們要修不貪、不嗔、不癡這叁種善業,而遠離貪、嗔、癡這叁種惡業。怎樣才能做到不貪呢
佛陀教導我們:“多貪的衆生要修不淨觀。”貪,無非表現爲對財、色、名、食、睡五欲的貪著,尤其是男女之間情欲的貪著最爲嚴重,也最根本,叁界衆生以淫欲而正性命。針對這一點,不淨觀是要我們透過人的外表去觀察他內在的實質,這樣來克製欲念。人的外表看起來可能很俊美,可是你看他的骨子裏面,他的五髒六腑,甚至他死後腐爛的情景,這樣一觀想,貪欲就會淡化甚至消除。修不淨觀對出家人尤其重要。
嗔恨心重的人,要修慈悲觀。嗔恨心重就是分別心重、人我是非心重、嫉妒障礙心重。爲了對治嗔恨心,我們要修慈悲觀。慈悲觀是要我們把一切衆生都當做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來看待,互相關懷,休戚與共,有利益可以分享。你比我好,我應該喜歡;你比我差,我應該幫助。能有這樣的觀念,我們還會産生嗔恨心嗎
當然不會。佛陀還告訴我們:“一個行菩薩道的人,對待一切衆生要如一子想。”這倒不是要我們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別人看得很低下,而是要我們對一切人有一種慈悲心,一種愛心,一種護念的心。想一想現在父母對自己的獨生子女,那種照顧和愛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那麼我們能不能把這種觀念和感情逐步擴大到一切衆生呢
如果能朝這個方面努力,嗔恨心自然會消除。
多癡的人應修因緣觀。癡就是愚癡,不明白一切法緣生緣滅的道理而妄生執著。修因緣觀主要是觀察、思維十二緣起,領會諸法遷流變化的規律,並順應這一規律,這樣才能過一種覺悟、清醒的人生。我們修行就是要修身、語、意叁業,而且要將這叁方面作爲一個整體,來全面地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要做到叁業清淨、叁業純和。那麼叁業清淨有什麼效驗呢
我想最基本的,身體要輕安輕健,語言要柔和慈善,內心要明淨喜悅,這是叁業清淨最初步的表現。當然往深裏去,得禅定,開智慧,這都是可能的。要獲得這些效驗,必須將叁業統一起來修,也只有這樣,才不致于出現種種偏差。比如有的人講,修行嘛,主要是修心,只要心好就行了,于是就放浪形骸,無視律儀,這是“狂禅”。還有的人修行就只講一點表面形式,吃齋叩頭,也不管自己的心地是不是清淨,自己的性格是不是在向好的方面轉化,這樣修行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我們一定要叁業齊修,然後達到叁業清淨。
修行的四個層次(1993年11月7日)
今天講修行的四個層次:信、解、行、證。信是起點,證是終點,只有具備一個良好的起點,才能有一個圓滿的終點。
一、信
信什麼呢
我曾經在《生活禅開題》上講過,信就是要信叁寶、信因果、信般若、信解脫,能夠具備這四個方面的信,就是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不過信本身也有幾個層次。
一般講信仰,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叁寶,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貴,這些都應該在信仰的階段完成,否則,信仰就很難深入。
信仰以後要信賴。我們既然對叁寶産生了信仰,就應該在信仰的基礎上以叁寶爲依靠、爲依賴。這並不是說就此躺在叁寶的身上,而是說作爲凡夫,如果不依賴正確的信仰目標,要想出離生死輪回解脫人生的痛苦,那是不可能的。兩千多年來,已有無數的先輩在叁寶慈光的照耀下獲得了覺悟,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信賴叁寶呢
人身難得,叁寶難遇,我們應該生慶幸之心、難遭之想,毅然決然地投身到叁寶的懷抱中。
信賴之後是信受,就是對佛法的道理能信受奉行,能從中得到受用,這樣信仰就落到了實處。
由信仰、依賴、信受,到最後是信樂。由信仰産生了快樂,産生了法喜,這時信仰由自發變成了自覺,由他律上升到自律,種種戒規再也不是負擔和約束。因爲我們從信仰中獲得了喜悅,而且這種喜悅遠…
《癸酉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