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癸酉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

  癸酉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

  淨 慧

  (1993年11月3日-9日)

  學佛的叁大綱目(1993年11月3日)

  今年是第二次舉辦禅七。在座的不少人參加過去年的禅七,回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好像這兩次法會中間沒有時間上的距離,似乎這兩次法會就是接著舉行的。也可以這樣說,不但這兩次禅七法會,還有其他法會,都沒有任何時間的距離。我們所有的法會,即使同佛在靈山會上說法的那種情景、那種因緣,也沒有時間的距離。我們說一次法會的殊勝因緣,往往用“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來形容。我想,今天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在這裏共同修學,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事因緣。

  這一次禅七法會的人數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有120多位居士來參加,地理區域也比去年廣,最遠有從新疆來的,南邊有上海、杭州來的。大家不遠千裏來到這裏參加共修,這種爲道的心、求法的心,使我本人和常住大衆都非常受感動。只是作爲一個主七的人,我感到非常慚愧,深怕有負各位的來意。不過既然已經來了,我們就共同修行,共同向佛言祖語請教。

  “學佛的叁大綱目”這個題目沒有什麼新鮮,只是老生常談。但是佛法乃至世間法,總是一番提起一番新。盡管千言萬語佛祖都已經講過,但我們此時此地,再把它們提出來加以闡釋,可能又有一番新的意義。

  學佛的叁大綱目就是持戒、修定、證慧,這是我們學佛的下手處,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總綱。

  一、戒

  首先要持戒。持,就是受持、堅持,持之以恒;戒,是戒律。戒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不應該做的就不去做,這叫止惡;另一方面是應該做的就必須去做,這叫修善。持戒無非是這兩方面的意思,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在戒律上,止惡叫止持,修善叫作持。該止的不止,固然是犯戒;該做的不去做,同樣是犯戒。所以說“諸惡莫作”你做到了,如果“衆善奉行”做得不好,做得不夠,那還不是持戒的完整要求。各位在學佛的過程中,一定不要消極理解持戒的意義,以爲持戒就是這不許做,那不許做,要知道持戒是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在家、出家的戒律都是一樣的,只是層次有所不同。在“諸惡莫作”方面,在家的戒律要求得松一些,而出家的戒律則要求得比較嚴格;但在“衆善奉行”方面,都是要以利他爲自利的出發點,廣行衆善這方面的要求,在家、出家原則上是一致的。

  學佛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持戒,只有把戒持好了,使我們的身心有所約束,不受外界的幹擾,才有可能修定。

  二、定

  定,指的是禅定,是一種令心專注而不散亂的修行,也是一種凝然寂靜的狀態。禅定的範圍是很廣泛的,既包括禅宗所說的禅,也包括其他宗派所說的禅法、止觀、觀法等。有的居士說:我打坐只會念阿彌陀佛。對嘛!念阿彌陀佛同樣是修禅定,你念到一心不亂、念念分明,就是“念佛禅”。還有的說:我就會持《大悲咒》。持《大悲咒》可以讓紛亂的意識平息下來、安定下來,這也是修禅定。所以,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門都離不開禅定,離開禅定,佛法就沒有基礎了。同時,佛法的一切修行法門都由禅定所攝。因此,一定要紮紮實實地修定,有了定,才能發慧、證慧。

  叁、慧

  慧,不是小聰明,不是世智辯聰,它是由于持戒、修定而引發的一種高度准確的抉擇力、判斷力,一種極其敏銳、透徹的洞察力,它能使人們斷除煩惱,趨于覺悟和解脫。這種智慧又名般若,因爲是人人本具,不是從外面獲得的,所以說要“發慧”、“證慧”。

  戒定慧叁學,持戒是根本、是保證;修定是基礎;證慧是究竟。這叁者的次第,我們通常是按持戒、修定、證慧的順序排列的,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當修行到一定程度,這種順序又可以倒過來,由于有智慧,有抉擇力,你修定就會事半功倍;有了甚深禅定,那你持戒就能夠不持而持,自自然然,毫不勉強,你雖然每時每刻、一言一行都在戒律中,但又不覺得有戒律的約束。

  總之,我們學佛要以一顆平常心,按戒定慧的次第踏實去做,千萬不要追求玄妙,不要幻想到哪裏找一個老師,一夜之間就能夠得到多少多少的受用,一下子就能轉凡成聖。如果自己有這樣的根機,也能遇到這樣的老師,不要說一夜之間轉凡成聖有其可能性,就是一念之間轉凡成聖也是有可能的。但在末法時期,即使有上根利智的學人,要找到明眼善知識也很不容易。更主要的是,一念之間轉凡成聖的奇迹,也是從長時間甚至是多生多劫的踏實修行中得來的。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嘛!學佛是要轉換身心氣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我們長期的積累,默默耕耘,持之以恒,把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毛病、無明煩惱不斷地在持戒、修定、證慧的過程中斷除。

  許多人只是羨慕佛、菩薩在果位上的神通智慧,卻不注意他們在因地上付出的艱辛努力。我們要覺悟,要得到神通,應該從哪裏下功夫呢

  要在平時的生活中下功夫,要從最平凡的一言一行下功夫,要在舉心動念中下功夫,這樣才能夠真正有所收獲。

  戒定慧叁學是學佛的總綱、修行的總綱,所以我們常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我們能將這件事念念不忘,修行就一定會有好的成就。

  修行的叁大法門(1993年11月4日)

  昨天我講了學佛的叁大綱目:戒定慧。持戒是保證,修定是力量,證慧是作用。這其中修定很重要。有了定,我們才有堅固的力量,身口意叁業才不會隨無明煩惱遷流,做出違背戒律的事情;有了定,我們就能像大地一樣安然不動,像泰山一樣巍巍聳立,那才可以說是“八風吹不動”。講到修定,現在流行的有叁大法門,那就是禅、密、淨。這叁大法門都離不開修定,都是圍繞修定、證慧展開的,依之修持都能得解脫、了生死,這是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但它們之間也有幾點不同。

  一、所依不同

  參禅主要是依靠自力。所謂主要依靠自力,就是說也要靠他力,不過是以自力爲主。參禅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參禅的人首先要敢于承擔自己就是佛,自己只要當下把一層無明殼子捅破,那麼當下就能夠見與佛齊。所以參禅的人要發精進勇猛心,以精進力,破煩惱魔,除掉凡心,就是聖境。

  密宗的修法可以說是自他結合。因爲修密法是要做到叁密相應,自己的身口意與所信奉的本尊的叁業相應,所以一方面要通過自己主觀的努力,另一方面必須得到本尊的加持,來實現了生脫死的目標。這裏面自力他力都有,而且本尊的加持力是必不可缺的。修淨土法門則以他力爲主。淨業行人依仗阿彌陀佛的本願,通過憶佛念佛的修行,與佛的本願相應,在臨命終時正念分明,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淨土法門雖然以他力爲主,但必須通過自力的努力,他力才能起作用。自力,主要指淨業行人必須具備信、願、行,才能與彌陀(他力)的本願相應。

  二、風格不同

  禅宗的修法比較靈活,可以說是活潑自在。在寺院裏可以修行,在家庭裏也可以修行;有佛像的地方可以參禅,沒有佛像的地方也可以參禅;集體可以修,個人也可以修;有經典可以修,沒有經典也可以修。靜坐是禅,吃飯穿衣、搬柴運水等平常日用也是禅。正因爲這一法門以自力爲主,所以它的修行是活潑自在的。

  密宗的修法應該說是最嚴格。它的修行一定要在一個壇場裏進行,一定要經過上師的傳授、灌頂,還要依照一定的儀規,不管儀規有多麼繁瑣,修行的人一點也不能打折扣,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身口意叁業和本尊的身口意叁業相應,實現修行的目標。

  淨土宗的修法雖然比密宗要靈活一些,但是淨土宗觀想念佛時,就必須要在有佛像的地方,面對聖容,口誦心惟,觀想佛的相好莊嚴,才能比較快地産生效應。念佛法門出家人可以修,在家人也可以修,特別是在家人修念佛法門比參禅、修密有許多殊勝方便之處。

  叁、歸宿不同

  參禅,只要你捅破了這個無明殼子、見性開悟了,那麼隨處都是淨土,隨處都是極樂世界。開了悟的人,不一定要升西方,不一定要上兜率,而是常生人間教化衆生。開悟成佛作祖的目的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當然,晚近以來,也有開了悟的禅師在晚年回向西方淨土。但從禅宗的本意來講,是要自己發願形成一個淨土,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淨土,都有自己的極樂世界。《六祖壇經》上說:“愚人願東願西,智者在處一般。”有智慧的人無處不淨土,所謂“唯其心淨,則佛土淨。”

  密宗的歸宿多少與禅宗有相通之處,它是要即身成佛,要在這一生就證得與佛一樣的福德智慧,來成就自己的佛土。

  淨土宗的歸宿大家都非常清楚,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要靠信、願、行的堅定。其中信很重要,信,就是要信西方極樂世界的實有存在,信阿彌陀佛的本願真實不虛,信自己只要老實念佛就能往生西方。

  上面講的是禅、密、淨這叁大法門的主要不同之處。《金剛經》上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叁大法門並無優劣之分,重要的是我們應選擇一種適合自己根機的法門來修持。有的人修禅宗比較相應,我們就勸他參禅;有的人修淨土比較相應,我們就勸他念佛;有的人也許覺得自己和密宗比較相應,但我們不能隨便勸他去學密。因爲目前漢地不具備修密法的環境和條件,沒有傳承,沒有上師,沒有壇場,不懂儀規。如果你一定要學,只有學東密或藏密。東密就是日本的密宗,又叫真言宗;藏密就是流傳在我國藏蒙地區的藏傳佛教裏的密教。修東密,找日本人做上師,顯然不現實;修藏密,找一位喇嘛、活佛做上師,首先語言就不通,其次生活習慣也不同,他們吃牛、羊肉,我們漢地佛教徒接受不了。所以說修密宗比較困難。

  那麼是不是參禅、念佛就沒有密法呢

  實際上參禅、修淨的人也離不開密法,離不開密咒的加持,只不過沒有專門的壇場儀規…

《癸酉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