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P3

  ..续本文上一页增病",这就是刚才说的"不与诸尘做对",你要着意去断除妄想,这本身又是一个妄想、一种病。妄想来了,知道就行了,所谓念起即觉。妄想来了,不要有意识地去压制它、排斥它。不理它就行了,不理自退。"趣向真如亦是邪",如果我们着意要求开悟,今天要见真如,明天要见真如,而不认真地修行,这也是一种妄想。佛教讲,只要你努力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不要天天把成佛挂在嘴上,天天说要见性、要开悟,重要的是你去行。只说不行,永远也成不了佛,永远也见不了性、开不了悟。

  古人把我们修行的路径指示得非常明确,只是我们自己不肯下决心,没有一种坚决向道的心。特别是我们出家人,头发剃光了,住在寺院里,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很好地去思考。柏林寺是一个才开办的道场,有种种不如法的地方,种种障缘,种种败坏清规的事情,使人一想起来就非常痛心。我们住的房子是十方信士捐钱修的,我们穿的衣服也是十方信士布施的,我们吃的一粥一饭都是十方施主的血汗。如果我们没有向道的心,不认真修行,那么我们天天欠的债怎么来偿还呢

  古人说:"十方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对于十方施主的布施,古人看得如此严肃。想想我们今人,确实惭愧得无地自容。我们的《共住规约》宣读过一遍又一遍,大家也确认首肯了。但是确认归确认,有些人仍然我行我素,置清规戒律于度外。这种现象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我想在这个禅七以后,一定要严肃清规,真正地将柏林寺的道风很好地树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北方的佛教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够在社会上站得住脚,才能够为佛教增光。我希望我们柏林寺的全体僧众要善自珍重!参!

  第四讲(1992年10月23日)

  今天已经是禅七的第四天了。用功相应的人,应该有个入处了,因为七天的时间过了一多半了。我在第二天就说过,打七就是要克期取证,所以到了第四天,功夫应该是顺手相应了。在这个阶段,会有种种的影象、种种的境界出现。

  有的居士对我说,只要眼睛一闭,眼前就出现光明。见到光明,见到境界,好不好呢

  从佛教一般的法门来讲,修行要能够见到好相,见到了好相才说明我们用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本有的光明和诸佛菩萨的光明感应道交,这样才会有种种境界出现。从禅宗的角度来看,修行用功出现境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虚云老和尚56岁在扬州高寺打禅七,开悟前一两天,坐下来就能没有障碍地看见三叉河往来的船只,看到整个山河大地,自己就坐在一大光明藏里面。这也是一种境界。

  那么禅宗是如何对待这种境界的呢

  我昨天讲到张拙秀才的悟道诗,诗中还有"凡圣含灵共我家"的句子。从禅宗或者从整个佛教来看,一切的境界无非是自己内心的外化,或者说是自己本有光明的一种显现而已。既然是自己本自具足的,所以见到一点好境界不必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就很可能让欢喜魔乘虚而入,使自己误入歧途。所以,禅宗主张在一切境界面前,不管是好的境界,还是坏的境界,一概都以平常心来对待,都把它消归自己,都看成是自己八识田中含藏种子的显现而已。对好的境界不要生欢喜心,以平常心对待;对不好的境界,也不要恐惧,还是以平常心对待。这样,自己就能够越过境界而继续深入地用功修行,好消息还在后头呢!

  用功到了念头纯熟的时候,应该时时刻刻保任这一念清净心,保任这种平常心。怎么样保任呢

  就是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中保持不迎不拒的心态。"不迎"就是不去攀缘,"不拒"就是境界来了不要回避。要时时刻刻不失掉觉照;一旦失掉了觉照,就有可能对好的东西去攀缘,对不好的东西加以拒绝。昨晚所讲的"与万法为侣",就是去"迎";"与诸尘作对",就是"拒"。一迎一拒,我们的心就不完整、不统一了,就是一个分裂的心。修行参禅就是要使我们这颗分裂的心逐步趋向统一和平衡。我们的心和整个外在的世界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了,那就是一颗平常的心。这个平常的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保任什么东西呢

  就是要保任这颗平常的心,保任我们在用功中所成就的这种觉照。要把这种觉照保持住,就要把有间断的觉照连贯起来,不让妄想杂念介入其中。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迎不拒,经常提起觉照,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参禅这一法,只要我们真正下决心去实践,真正以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去穷参力究,确实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元朝的高峰禅师曾说过:"如果有人放下万缘,穷参猛究,七天不开悟,截取老僧的头去。"祖师能发这样的重愿,决不是虚言,因为悟道的圣人是不会说谎欺骗我们众生的。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从自己对众生的深切责任感出发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古圣先贤的垂教,死心塌地地做功夫。功夫相应了,开悟并不是一件难事。相应以后,触着碰着就有开悟的可能。《六祖坛经》讲:"迷闻经屡劫,悟在刹那间。"各位不要把开悟看成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看做是与我们无缘的事。

  开悟了并不等于大事了结,开悟以后还要继续修行。开悟只是我们认识到了一种正确的修行方法。南岳怀让禅师在见六祖时,六祖问他:"什么物,恁么来

  "怀让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因为一落名言、相状就是分别,所以不能形容。六祖接着问:"还可修证否

  "怀让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就是说,一个人开了悟以后,就再不会被染污,但是还要继续修行。开悟以后的修行才是真修,叫做"悟后起修"。那么,我们普通人,在没有开悟以前的修行和开悟以后的修行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我曾经有过一个比喻,我们没有开悟之前好比是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虽然听人讲过屋子里有灯光设施,但是在一点光线也没有的黑屋子里要找到开关非常困难,只能去摸索、去寻找。如果路径比较明白、熟悉,就会顺着墙角或者柱头去寻找;若对理路不清楚,就会在黑屋子的地面上到处去摸索。挨墙顺柱可能很快就找到开关;在地面上要找到开关是很困难的,等于是盲修瞎练。因为从常识来看,真正把开关安在地面上确实是一种特殊情况(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一旦找到了开关,把它打开了,黑屋子顿时就变成了一大光明藏。啊!原来是这样光明,这样亮堂。开悟的人就是找到了而且打开了开关的人,从此以后有了光明的照耀,修行就不会再走弯路。他会非常自觉,非常明白修行的理路。

  开悟以后为什么还要修行呢

  一是我们多生多劫的烦恼习气要逐步净化,逐步消除;二是我们要为度众生而修行。度众生的任务很艰巨,要发广大心,发长远心,修菩萨行的人是"众生无尽,我愿无穷"。既然有这个愿要度众生,要成佛,那么这个修行是永无止息,永不疲倦的。

  我们既不要把开悟看成高不可攀,也不能把开悟看成轻而易举。只有大死才能大活,不经过大死是大活不了的,所以在没有开悟之前一点也不能放松。修行来不得半点虚假,做不得人情,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功夫。修行既是一种自我体验,一种受用,也表现于外在的言行。因此说修行既不能自欺,更不能欺人。大家在修行的道路上永远不要停步,特别是在这共修法会中绝对不要放松,应该要抓紧时间,不知疲惫地用功修行。参!

  第五讲(1992年10月24日)

  禅七的第五天就要结束了。时光过得很快,如果我们不加紧收摄身心,很好地用功,那么这七天将会白白地浪费。已经取得一些进展的人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没有上路的人要横下一条心,要有一种拼搏的精神,在最后两天赶上去;即使有个别混日子的人也要发大惭愧心,好好地向那些修行比较好的人学习。

  昨天我们讲了开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讲了开悟的一些境界,今天还接着这个话题讲。开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此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所谓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的人也是要为此一大事因缘,根据佛所开示的佛之知见而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因此,说"明心见性",说"开悟",并不是禅宗特有的,而是整个佛教的立足点。整个佛教都是围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展开的。

  开悟一般地说有两种,一种是解悟,一种是证悟。所谓解悟,就是从理解佛法而获得的开悟,也就是理解了佛说的经典,祖师的语录,修行的法门、次第和途径,然后根据某一种法门去修。所以理解了、认识了某些法门的修行次第便是一种悟。这好比我们没有去过北京,没有到过故宫,但是我们看过北京的地图,看过故宫的游览手册,我们也就知道了金水桥畔就是天安门,然后是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么一层一层殿宇的路线我们就都知道了。但是我们仅仅晓得这个次第、路线而已,却没有亲身的感受,没有一种亲切感。什么是证悟呢

  就像我们不但知道去天安门、故宫的途径,也了解沿途的景致,而且亲自到那里去了,有一种亲身的感受。这种亲身的感受本身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就是禅宗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去体验。

  证悟是一种亲证的境界,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它不是一个知识的问题。解悟则是一种知识问题,只有解悟是不够的,在解悟的基础上修行,以达到证悟的境界,这才是学佛参禅的途径和目标。

  如何引发开悟,古人和今人都各有不同的机缘,不同的方式。用现在的名词来讲,开悟是生命的转换、生命的觉醒,是从有限的生命迈向无限的生命,从迷妄的生命进入觉醒的生命。修行实际上就是生命的拼搏。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性,总是想进入那个无限的生命。要进入那个无限的生命,如果没有一种拼搏精神是万万办不到的…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