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念《大忏悔文》,八十八佛中有"斗战胜佛"的名号。佛本来是讲慈悲、讲和平的,为什么要斗要战呢
因为烦恼的魔,贪、嗔、痴的魔,不战是胜不了的,所以佛教提倡要"与诸魔战",这个战斗就是菩提与烦恼的战斗。没有经过生命的拼搏,要想开悟,要想得到生命的转换--从有限的生命迈向无限的生命,那是根本办不到的。
我们每天晚课念的《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我们要时刻想到,我们的生命需要拼搏,才能从有限转换成无限,从迷妄转换成觉醒。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心灵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的净化。
开悟有种种的机缘。有人从看经开悟,这种看经开悟不是解悟,而是证悟。现代有名的太虚法师就是看《大般若经》开悟的,圆瑛法师是看《楞严经》开悟的。所以说,看经看到随文入观,看到人我双忘、身心双忘的时候,同样能够开悟。也有见到自然界某种环境,启发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而开悟的,像灵云禅师见桃花开悟,洞山禅师见流水开悟。见桃花开悟,见流水开悟,目触自然界花开花落、流水无情的变化,从而悟出了缘生缘灭这种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则。当然,也有经过透彻的反省,在一言半语的启发下而开悟的。像临济禅师,三次向黄檗祖师问佛法大意,三次遭到祖师痛打,打了以后还没有开悟,前去参拜大愚禅师。在大愚禅师一句话的启发下,他忽然悟了道。这就是生命正在拼搏时,由于受到外界的诱发或刺激,一下子在心灵深处发生猛烈的碰撞而开悟。
像虚云老和尚的开悟,更体现了生命拼搏的精神。他56岁时,在扬州高寺打禅七,功夫用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在一次行茶中,他把茶杯伸出去,行茶的人一不小心,将开水溅到他的手上,这时杯子掉在地上,"啪嚓"一声,好像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样,生命之流当下被截断了,他顿时开悟了。
还有很多开悟的机缘,现代人想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不管是通过怎样的机缘开悟,都和自己痛切的用功、深刻的反省是分不开的。比如,有一位禅师正在用功的时候,走到街头碰到一个屠夫在那里卖猪肉,旁边有一位老太太在买猪肉。老太太挑肥拣瘦,选来选去,惹得屠夫发了火,他把刀往案板上一拍,说道:"你看哪块不是精的
"这位禅师听到此言当下就开悟了。像这样的机缘不是凭空就能引发出来的,而是要他本人用功到了那个程度,才有一个瓜熟蒂落的时节。香严祖师在地里除草时,随手将一块瓦砾扔出去,碰到竹子,响了一下,就在这一刹那间他开悟了。他是沩山灵佑禅师的弟子,即刻回到寺院,沐浴焚香,遥礼沩山,并说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古人由种种的机缘引起自己内心深处的碰撞,从而得到生命的觉醒。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缘,都离不开我们主观的努力。没有主观的努力,再好的环境,再好的修行条件,要开悟都是不可能的。
昨天我们也曾经提到,并不是说一悟就万事大吉了,悟了以后才是修行的真正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悟"和教下所说的"见道"相似,见道只是一个位,然后才正式进入修道位。《六祖坛经》上讲得很清楚:"理须顿悟,事要渐除。"悟是一刹那的事,这一刹那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就得到了一个转换,从有限的生命进入到无限的生命,我们真正的修行也才正式开始。这就叫"顿悟渐修"。
渐修说明修行的道路是漫长的,这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清扫干净的。像昨晚所说,我们心的这间黑屋子里的电灯已经打开了,噢!原来屋子里落满了灰尘。那么这灰尘是不是不扫自己就会干净呢
不是的。不扫,灰尘不会自己跑掉的。开悟以后不彻底断除旧习气,不继续用功修持,开悟的境界、开悟的成果还有退失的可能。在古代禅师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因为还有退失的可能,所以必须继续修持。
那么,开悟的人和没有开悟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古人说:"悟了还同未悟人。"开了悟的人和没有开悟的人从外表来看没有什么两样。开悟的人照样吃饭穿衣,拉屎放尿。但两者毕竟有本质的不同,开悟者"不在旧时行履处"。原来的种种习气毛病,开悟以后就渐渐没有了,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
我们用功的人,不管是参禅也好,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开悟,明心见性。只有开悟了,明心见性了,才谈得上了生死。没有过这一关,没有这个过程而说要了生死,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能性是很小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不能自己作主,都不能把习气毛病除去,临终的时候八苦交煎,怎么能保证做得了主
怎么能保证临终时清清净净地念十声佛号
如果我们要等到那个时候再求阿弥陀佛来接引,恐怕来不及了。所以一定要在我们身强力壮的时候抓紧修行,要把自己末后一着的这件大事提前办好,不要等到腊月三十才手忙脚乱。参!
第六讲(1992年10月25日)
昨天讲到开悟有解悟与证悟的区别,这既是教下的判摄,也是禅宗公认的入道途径。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叫做《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文章的中心思想讲的就是悟入佛法的两条途径,即所谓"理入"和"行入"。理入可理解为解悟,行入可理解为证悟。理入就是:"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行入就是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悟境,加深悟境的层次。行入包括四个方面: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这四行,既可作为悟后起修的实践方便,也可作为一般求悟佛法的入门路径。所以说,达摩大师开示的这四行非常重要,为我们定出了修行的范围和标准。
第一,报冤行。我们在生活中、修行中会遇到种种障缘、种种阻挠,时时刻刻都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遇到这些事情怎么办呢
是跟对方弄个水落石出、鱼死网破呢
还是包容忍让、以德报怨呢
达摩大师说:"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人非天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并引经文说:"逢苦不忧。"
一个修行者、求道者,能够这样对待日常生活和修行中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使"此心生时,与理相应",就能够"体冤进道"。在这方面,我自己有切身的体会。我快60岁了,在这60年的经历中"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历次的政治运动我都赶上了,有人笑我是"老运动员"。其实这是一种大环境,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共业所感"。在这个环境里,在"恶业果熟"时,你想躲也躲不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采取"逢苦不忧"、"体冤进道"的态度,对那些从语言上、行为上加害于我们的人,要发起同情心、怜悯心,加强自我克制、自我修养,以德报怨,化解烦恼和敌意。这样就能减少许多烦恼,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在佛教徒的心目中,当下的一切遭遇都不过是历劫业因种子的现行而已,事到临头,一切的怨尤都是多余的。第二,随缘行。修行不能违背因缘条件,违背了因缘条件,修行会遇到种种障碍。所谓因缘,就是客观的规律性,它是不随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达摩大师说:"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报冤行重点讲"逢苦不忧",随缘行重点讲"喜风不动",一苦一乐,皆从缘生。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说,苦是障道因缘,喜也是障道因缘。如果我们能掌握缘起性空的道理,凡事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就能将忧喜置之度外,洒脱自在地生活。修随缘行,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落实在待人处事中,落实在遇缘应物中。
我们的在家教友有机会来这里参加禅七,这也是一种缘,没有缘是来不了的。在禅七期间,大家每天打坐,精进用功,都很有收获。但是禅七结束了,各位回到自己的家里,这是另外一种缘,另外一种条件。缘改变了,我们如果还要成天打坐,既不上班,也不做家务活,那行不行呢
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你还不具备那种条件,还没有那份缘。就是我们出家人,除了定期的专修时间,一般地说,要想成天打坐也是很难办到的。比如我自己,很想放下万缘,专修一、二年,在禅定方面进行体验,但时节因缘使我无法摆脱许多事务性的工作,总是一件事接一件事,多数时间是几件事重叠在一起,推不掉,摆不脱,只有发心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动中来磨炼,在动中来修持,做到像《证道歌》所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在动中修持特别要注意时时觉照、事事觉照,注意管住自己的心态,保持心态的安祥。有了觉照,"动"中能"静","语"中能"默",那就行亦是禅,坐亦是禅,时时安然,处处安然,事事安然了。这种修行难度太大了,必须有定期专修做基础,才能逐步达到这种层次。
第三,无所求行。修无所求行就是要我们去掉贪著之心。达摩大师说:"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修行人不打破贪这一关,要想真正修行,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不会有任何实际受用。"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是《法华经》上的话,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居住的地…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