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P5

  ..续本文上一页球,仅是欲界中极小的一部分。色界和无色界是依禅定功夫的浅深来判定的。欲界能发起未到地定,然后进入初禅,就属于色界了。色界有四禅(初禅至四禅),无色界有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起来称为四禅四定,或四禅八定(四禅四定称为八定)。四禅为一切禅定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根本四禅。

  四禅八定境界很高,但仍在三界之中,仍在生死轮回之中,所以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在禅定的基础上修无我慧,断烦恼种子,证无漏禅定,才能出离火宅,永断生死。由此看来,修行确非易事,各位不可等闲视之。

  第四,称法行。什么是法呢

  达摩大师说:"性净之理,目之为法。"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深信含生同一真性",此真性即是法。这个法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但为客尘妄想所覆",所以不能显现。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妄想客尘,显真如本性。达摩大师说:"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并引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他说:"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六度行,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根据"三空"的道理,广修六度之行,就是称法而行。三空也叫三轮体空。以布施为例,三空即施者、受者和中间物三者都是缘起的,既是缘起的,其性即空,故说诸法缘起性空。修布施要达解三空,修其他五度也要达解三空之理,不能著相而求。

  我们根据达摩大师所说的"四行"去修,我们的修行就会有一个尺度,有一个标准。"四行"的要点就是:冤亲平等,苦乐随缘,不贪不求,应理而动。能根据这四方面来修行,我们修行的目标就会更具体,修行的效果会更明显,修行的范围会更广大,修行的层次就会不断提高。与会者大部分是居士,今后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修行中,如果以这四种心态来面对一切,就一定会昼夜六时恒吉祥。为什么呢

  因为你处处合乎佛法,处处顺乎因缘,处处不住相、无所求。希望大家把这四条很好地记住,在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加以实际运用。参!

  第七讲(1992年10月26日)

  这次禅七每天都讲一次开示,说了不少话;其实,说出来的都不是佛法,只有自己亲身感受、亲悟亲证的才是佛法。希望大家因指见月,因法悟心。这次我们从如何打坐,如何用功,如何看话头,一直讲到在修行过程遇到了境界怎么办,开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开悟的种种机缘,也讲到悟后应该如何修行,这是修行的全过程。禅宗是一个顿超法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没有次第可言;但是在无次第中指出一个次第来,是为了使初学的人有根拐杖,可以扶着走路。

  今天是禅七最后的一天,刚才进行了考功,一香板打下去,如果你正处在一念不生的关键时刻,猛然一击,就有可能在生命的深处产生碰撞,在修行的境界上提高一步;修行有基础的,因缘时节成熟了,也许能够得到一个消息。如果真是像我预料的那样,我们这次禅七法会,就算是功德殊胜,诸佛欢喜,龙天赞叹。

  今天法会圆满,明天大家就各奔东西了。大家在禅堂里能坐禅修定,出了禅堂怎样修呢

  今天就讲一点在生活中应该怎样修禅、怎样行禅、怎样把禅贯彻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中体验禅的意境、体现禅的精神、展现禅的作用。

  前几天讲到开悟有各种因缘,开悟的机缘真是千姿百态,丰富极了,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悟,迦叶尊者见到佛拈花示众,他破颜微笑而悟,……以及中国历代祖师开悟的种种因缘。这些开悟因缘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不仅仅是坐在蒲团上才可以参,也不仅仅是在禅堂里坐香打七才有可能开悟;只要你用功,能够在二六时中打成一片,生活中的一切领域都存在开悟的因缘,都有开悟的可能性。

  禅或者说禅的开悟,并不是特殊的存在,而是普遍的存在。从历代禅师悟道的因缘可以看出,开悟是人人都有份的。禅既具有普遍性,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完全可以加以运用。《法华经》上讲,世间"一切资生事业皆顺佛法"。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都说明佛法不离世间法。禅是佛法的精髓,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历代禅师都强调禅与中国文化的一体性,禅与生活的完整性。禅与生活是同时并存的,有生活就有禅。

  我们有一个"生活禅"的设想,就是要让禅回到生活中。古代有如来禅、祖师禅,有世间禅、出世禅,现在又有"安祥禅"、"现代禅"的倡导。我们作为赵州和尚的后代,根据赵州和尚的思想,能不能提出"生活禅"的设想呢?大家看了赵州和尚的语录,一共五百多条,一定会对禅与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所以"生活禅"的提出不仅是在经典上有根据,在历代禅师的语录里有根据,在赵州和尚的语录中更充分体现了"生活禅"的精神。

  禅既然是生活的,我们就要在生活中体现禅的精神,在禅悟当中生活。本月初,吴立民居士在这里讲课时说到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就是说佛法不能脱离世间,佛法不能脱离群众。假使佛法永远只有几个人能信能解,那么我们佛教徒将永远只有那么几个,这显然是不符合佛陀广度众生、让大地众生都成佛的这种精神。我们提倡"生活禅",就是希望佛法普及于世间,使佛法能够深入人心,净化人心,深入社会,净化社会,使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幸福、祥和、清净的社会。我们大家成就了自己的净土,就不一定非要离开秽土找净土了。我们大家都有这个心愿,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都来净化我们这个世界,净化我们的人生,我想变娑婆为净土的理想就不会是空想,而会成为现实。这就是我们要提倡"生活禅"的第一层意义。

  我们的生活是非常紧张、忙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不可能每一位想修行的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到寺院里来修行,能够集中七天时间不上班来修行的人毕竟是少数,能够从几千里外赶到这里来参加禅七法会的就更少了。那么在家的人如何修行呢

  我想除了净土法门适合在家人修行以外,应该说禅宗也是最适合当代人根器的修行法门,特别对知识分子和青年,禅是最富有吸引力的一个法门。为了让更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让更多信教和不信教的人,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法门,我觉得提倡"生活禅"是很有必要,很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普及佛法,利用禅的优势广泛地接引当机,是我们提倡"生活禅"的第二层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信仰,只有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变成信仰者自己的血肉和灵魂。假使我们每天只有早晚上殿的时候才觉得是修行,其余的时间没法修行,修行的时间就太少了。而且在家人更不能像我们出家人一样坚持早晚上殿。所以在家人如果能在心态上时时观照自己,时时把信仰和言行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以一种统一的、完整的人格来体现佛法的精神,这也是修行。只有禅宗的修持方法才能使人们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呢

  因为禅宗最没有宗教色彩,最容易被绝大多数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且禅者的风度、禅者的作略、禅者的精神,可以体现于生活的一切方面。要使佛法、要使佛教的信仰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只有禅的修持法门才能够担当这个使命。这是我们提倡"生活禅"的第三层意义。

  当然,之所以要提倡"生活禅",还可以找到很多根据。但是归根到底只有一条,就是要使佛法和我们的生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生命与佛法、生命与禅成为一个整体,成为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各位能够在赵州祖庭中兴的时候,参加首届禅七法会,因缘非常殊胜。虽然我们常住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圆满,但是大家要珍惜这个第一次。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份安祥的心态,把这份觉醒的心态保持下去,带回家去;能够把"生活禅"的修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起来,真正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就是真正的"生活禅"。

  我们来到赵州祖庭这个地方,经过赵州桥,闯过赵州关,坐饮赵州茶,目的是要做赵州人,要像赵州老人那样来生活、修行、奉献。

  祝大家福慧增长,六时吉祥!

  解七说偈

  七日光阴转瞬过,晨昏面壁事如何

  

  经行晏坐真人舞,动语发言自性歌。

  海底撑船知己少,山巅把钓上钩多!

  来年再结曹溪社,共振禅风挽颓波。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