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球,僅是欲界中極小的一部分。色界和無色界是依禅定功夫的淺深來判定的。欲界能發起未到地定,然後進入初禅,就屬于色界了。色界有四禅(初禅至四禅),無色界有四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合起來稱爲四禅四定,或四禅八定(四禅四定稱爲八定)。四禅爲一切禅定的根本,所以又稱爲根本四禅。
四禅八定境界很高,但仍在叁界之中,仍在生死輪回之中,所以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在禅定的基礎上修無我慧,斷煩惱種子,證無漏禅定,才能出離火宅,永斷生死。由此看來,修行確非易事,各位不可等閑視之。
第四,稱法行。什麼是法呢
達摩大師說:"性淨之理,目之爲法。"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深信含生同一真性",此真性即是法。這個法是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但爲客塵妄想所覆",所以不能顯現。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妄想客塵,顯真如本性。達摩大師說:"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並引經雲:"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他說:"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悭,于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達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複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亦然,爲除妄想,修六度行,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根據"叁空"的道理,廣修六度之行,就是稱法而行。叁空也叫叁輪體空。以布施爲例,叁空即施者、受者和中間物叁者都是緣起的,既是緣起的,其性即空,故說諸法緣起性空。修布施要達解叁空,修其他五度也要達解叁空之理,不能著相而求。
我們根據達摩大師所說的"四行"去修,我們的修行就會有一個尺度,有一個標准。"四行"的要點就是:冤親平等,苦樂隨緣,不貪不求,應理而動。能根據這四方面來修行,我們修行的目標就會更具體,修行的效果會更明顯,修行的範圍會更廣大,修行的層次就會不斷提高。與會者大部分是居士,今後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修行中,如果以這四種心態來面對一切,就一定會晝夜六時恒吉祥。爲什麼呢
因爲你處處合乎佛法,處處順乎因緣,處處不住相、無所求。希望大家把這四條很好地記住,在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加以實際運用。參!
第七講(1992年10月26日)
這次禅七每天都講一次開示,說了不少話;其實,說出來的都不是佛法,只有自己親身感受、親悟親證的才是佛法。希望大家因指見月,因法悟心。這次我們從如何打坐,如何用功,如何看話頭,一直講到在修行過程遇到了境界怎麼辦,開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開悟的種種機緣,也講到悟後應該如何修行,這是修行的全過程。禅宗是一個頓超法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沒有次第可言;但是在無次第中指出一個次第來,是爲了使初學的人有根拐杖,可以扶著走路。
今天是禅七最後的一天,剛才進行了考功,一香板打下去,如果你正處在一念不生的關鍵時刻,猛然一擊,就有可能在生命的深處産生碰撞,在修行的境界上提高一步;修行有基礎的,因緣時節成熟了,也許能夠得到一個消息。如果真是像我預料的那樣,我們這次禅七法會,就算是功德殊勝,諸佛歡喜,龍天贊歎。
今天法會圓滿,明天大家就各奔東西了。大家在禅堂裏能坐禅修定,出了禅堂怎樣修呢
今天就講一點在生活中應該怎樣修禅、怎樣行禅、怎樣把禅貫徹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生活中體驗禅的意境、體現禅的精神、展現禅的作用。
前幾天講到開悟有各種因緣,開悟的機緣真是千姿百態,豐富極了,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悟,迦葉尊者見到佛拈花示衆,他破顔微笑而悟,……以及中國曆代祖師開悟的種種因緣。這些開悟因緣說明了什麼呢
說明不僅僅是坐在蒲團上才可以參,也不僅僅是在禅堂裏坐香打七才有可能開悟;只要你用功,能夠在二六時中打成一片,生活中的一切領域都存在開悟的因緣,都有開悟的可能性。
禅或者說禅的開悟,並不是特殊的存在,而是普遍的存在。從曆代禅師悟道的因緣可以看出,開悟是人人都有份的。禅既具有普遍性,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就完全可以加以運用。《法華經》上講,世間"一切資生事業皆順佛法"。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都說明佛法不離世間法。禅是佛法的精髓,更具有普遍性和現實性。曆代禅師都強調禅與中國文化的一體性,禅與生活的完整性。禅與生活是同時並存的,有生活就有禅。
我們有一個"生活禅"的設想,就是要讓禅回到生活中。古代有如來禅、祖師禅,有世間禅、出世禅,現在又有"安祥禅"、"現代禅"的倡導。我們作爲趙州和尚的後代,根據趙州和尚的思想,能不能提出"生活禅"的設想呢?大家看了趙州和尚的語錄,一共五百多條,一定會對禅與生活不可分割的關系有非常深刻的體會。所以"生活禅"的提出不僅是在經典上有根據,在曆代禅師的語錄裏有根據,在趙州和尚的語錄中更充分體現了"生活禅"的精神。
禅既然是生活的,我們就要在生活中體現禅的精神,在禅悟當中生活。本月初,吳立民居士在這裏講課時說到一個問題,即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就是說佛法不能脫離世間,佛法不能脫離群衆。假使佛法永遠只有幾個人能信能解,那麼我們佛教徒將永遠只有那麼幾個,這顯然是不符合佛陀廣度衆生、讓大地衆生都成佛的這種精神。我們提倡"生活禅",就是希望佛法普及于世間,使佛法能夠深入人心,淨化人心,深入社會,淨化社會,使我們的社會變成一個幸福、祥和、清淨的社會。我們大家成就了自己的淨土,就不一定非要離開穢土找淨土了。我們大家都有這個心願,都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都來淨化我們這個世界,淨化我們的人生,我想變娑婆爲淨土的理想就不會是空想,而會成爲現實。這就是我們要提倡"生活禅"的第一層意義。
我們的生活是非常緊張、忙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職責和義務,不可能每一位想修行的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到寺院裏來修行,能夠集中七天時間不上班來修行的人畢竟是少數,能夠從幾千裏外趕到這裏來參加禅七法會的就更少了。那麼在家的人如何修行呢
我想除了淨土法門適合在家人修行以外,應該說禅宗也是最適合當代人根器的修行法門,特別對知識分子和青年,禅是最富有吸引力的一個法門。爲了讓更多的知識分子和青年,讓更多信教和不信教的人,在生活中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法門,我覺得提倡"生活禅"是很有必要,很有現實意義的。爲了普及佛法,利用禅的優勢廣泛地接引當機,是我們提倡"生活禅"的第二層意義。佛教作爲一種信仰,只有落實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才能真正變成信仰者自己的血肉和靈魂。假使我們每天只有早晚上殿的時候才覺得是修行,其余的時間沒法修行,修行的時間就太少了。而且在家人更不能像我們出家人一樣堅持早晚上殿。所以在家人如果能在心態上時時觀照自己,時時把信仰和言行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以一種統一的、完整的人格來體現佛法的精神,這也是修行。只有禅宗的修持方法才能使人們做到這一點。爲什麼呢
因爲禅宗最沒有宗教色彩,最容易被絕大多數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且禅者的風度、禅者的作略、禅者的精神,可以體現于生活的一切方面。要使佛法、要使佛教的信仰同我們的生活融爲一體,密不可分,只有禅的修持法門才能夠擔當這個使命。這是我們提倡"生活禅"的第叁層意義。
當然,之所以要提倡"生活禅",還可以找到很多根據。但是歸根到底只有一條,就是要使佛法和我們的生命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使生命與佛法、生命與禅成爲一個整體,成爲我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各位能夠在趙州祖庭中興的時候,參加首屆禅七法會,因緣非常殊勝。雖然我們常住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圓滿,但是大家要珍惜這個第一次。希望大家能夠把這份安祥的心態,把這份覺醒的心態保持下去,帶回家去;能夠把"生活禅"的修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起來,真正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這就是真正的"生活禅"。
我們來到趙州祖庭這個地方,經過趙州橋,闖過趙州關,坐飲趙州茶,目的是要做趙州人,要像趙州老人那樣來生活、修行、奉獻。
祝大家福慧增長,六時吉祥!
解七說偈
七日光陰轉瞬過,晨昏面壁事如何
經行晏坐真人舞,動語發言自性歌。
海底撐船知己少,山巅把釣上鈎多!
來年再結曹溪社,共振禅風挽頹波。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