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增病",這就是剛才說的"不與諸塵做對",你要著意去斷除妄想,這本身又是一個妄想、一種病。妄想來了,知道就行了,所謂念起即覺。妄想來了,不要有意識地去壓製它、排斥它。不理它就行了,不理自退。"趣向真如亦是邪",如果我們著意要求開悟,今天要見真如,明天要見真如,而不認真地修行,這也是一種妄想。佛教講,只要你努力耕耘,就一定會有收獲。不要天天把成佛挂在嘴上,天天說要見性、要開悟,重要的是你去行。只說不行,永遠也成不了佛,永遠也見不了性、開不了悟。
古人把我們修行的路徑指示得非常明確,只是我們自己不肯下決心,沒有一種堅決向道的心。特別是我們出家人,頭發剃光了,住在寺院裏,究竟是爲了什麼呢
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很好地去思考。柏林寺是一個才開辦的道場,有種種不如法的地方,種種障緣,種種敗壞清規的事情,使人一想起來就非常痛心。我們住的房子是十方信士捐錢修的,我們穿的衣服也是十方信士布施的,我們吃的一粥一飯都是十方施主的血汗。如果我們沒有向道的心,不認真修行,那麼我們天天欠的債怎麼來償還呢
古人說:"十方一粒米,重如須彌山,吃了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對于十方施主的布施,古人看得如此嚴肅。想想我們今人,確實慚愧得無地自容。我們的《共住規約》宣讀過一遍又一遍,大家也確認首肯了。但是確認歸確認,有些人仍然我行我素,置清規戒律于度外。這種現象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我想在這個禅七以後,一定要嚴肅清規,真正地將柏林寺的道風很好地樹立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使北方的佛教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夠在社會上站得住腳,才能夠爲佛教增光。我希望我們柏林寺的全體僧衆要善自珍重!參!
第四講(1992年10月23日)
今天已經是禅七的第四天了。用功相應的人,應該有個入處了,因爲七天的時間過了一多半了。我在第二天就說過,打七就是要克期取證,所以到了第四天,功夫應該是順手相應了。在這個階段,會有種種的影象、種種的境界出現。
有的居士對我說,只要眼睛一閉,眼前就出現光明。見到光明,見到境界,好不好呢
從佛教一般的法門來講,修行要能夠見到好相,見到了好相才說明我們用功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使自己本有的光明和諸佛菩薩的光明感應道交,這樣才會有種種境界出現。從禅宗的角度來看,修行用功出現境界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虛雲老和尚56歲在揚州高寺打禅七,開悟前一兩天,坐下來就能沒有障礙地看見叁叉河往來的船只,看到整個山河大地,自己就坐在一大光明藏裏面。這也是一種境界。
那麼禅宗是如何對待這種境界的呢
我昨天講到張拙秀才的悟道詩,詩中還有"凡聖含靈共我家"的句子。從禅宗或者從整個佛教來看,一切的境界無非是自己內心的外化,或者說是自己本有光明的一種顯現而已。既然是自己本自具足的,所以見到一點好境界不必生歡喜心。一生歡喜心就很可能讓歡喜魔乘虛而入,使自己誤入歧途。所以,禅宗主張在一切境界面前,不管是好的境界,還是壞的境界,一概都以平常心來對待,都把它消歸自己,都看成是自己八識田中含藏種子的顯現而已。對好的境界不要生歡喜心,以平常心對待;對不好的境界,也不要恐懼,還是以平常心對待。這樣,自己就能夠越過境界而繼續深入地用功修行,好消息還在後頭呢!
用功到了念頭純熟的時候,應該時時刻刻保任這一念清淨心,保任這種平常心。怎麼樣保任呢
就是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中保持不迎不拒的心態。"不迎"就是不去攀緣,"不拒"就是境界來了不要回避。要時時刻刻不失掉覺照;一旦失掉了覺照,就有可能對好的東西去攀緣,對不好的東西加以拒絕。昨晚所講的"與萬法爲侶",就是去"迎";"與諸塵作對",就是"拒"。一迎一拒,我們的心就不完整、不統一了,就是一個分裂的心。修行參禅就是要使我們這顆分裂的心逐步趨向統一和平衡。我們的心和整個外在的世界成爲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了,那就是一顆平常的心。這個平常的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要保任什麼東西呢
就是要保任這顆平常的心,保任我們在用功中所成就的這種覺照。要把這種覺照保持住,就要把有間斷的覺照連貫起來,不讓妄想雜念介入其中。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不迎不拒,經常提起覺照,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參禅這一法,只要我們真正下決心去實踐,真正以最大的決心、最大的毅力去窮參力究,確實能夠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元朝的高峰禅師曾說過:"如果有人放下萬緣,窮參猛究,七天不開悟,截取老僧的頭去。"祖師能發這樣的重願,決不是虛言,因爲悟道的聖人是不會說謊欺騙我們衆生的。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從自己對衆生的深切責任感出發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古聖先賢的垂教,死心塌地地做功夫。功夫相應了,開悟並不是一件難事。相應以後,觸著碰著就有開悟的可能。《六祖壇經》講:"迷聞經屢劫,悟在刹那間。"各位不要把開悟看成是一種高不可攀的境界,看做是與我們無緣的事。
開悟了並不等于大事了結,開悟以後還要繼續修行。開悟只是我們認識到了一種正確的修行方法。南嶽懷讓禅師在見六祖時,六祖問他:"什麼物,恁麼來
"懷讓說:"說似一物即不中。"因爲一落名言、相狀就是分別,所以不能形容。六祖接著問:"還可修證否
"懷讓說:"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就是說,一個人開了悟以後,就再不會被染汙,但是還要繼續修行。開悟以後的修行才是真修,叫做"悟後起修"。那麼,我們普通人,在沒有開悟以前的修行和開悟以後的修行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我曾經有過一個比喻,我們沒有開悟之前好比是在一個黑暗的屋子裏,雖然聽人講過屋子裏有燈光設施,但是在一點光線也沒有的黑屋子裏要找到開關非常困難,只能去摸索、去尋找。如果路徑比較明白、熟悉,就會順著牆角或者柱頭去尋找;若對理路不清楚,就會在黑屋子的地面上到處去摸索。挨牆順柱可能很快就找到開關;在地面上要找到開關是很困難的,等于是盲修瞎練。因爲從常識來看,真正把開關安在地面上確實是一種特殊情況(當然也不是沒有可能)。一旦找到了開關,把它打開了,黑屋子頓時就變成了一大光明藏。啊!原來是這樣光明,這樣亮堂。開悟的人就是找到了而且打開了開關的人,從此以後有了光明的照耀,修行就不會再走彎路。他會非常自覺,非常明白修行的理路。
開悟以後爲什麼還要修行呢
一是我們多生多劫的煩惱習氣要逐步淨化,逐步消除;二是我們要爲度衆生而修行。度衆生的任務很艱巨,要發廣大心,發長遠心,修菩薩行的人是"衆生無盡,我願無窮"。既然有這個願要度衆生,要成佛,那麼這個修行是永無止息,永不疲倦的。
我們既不要把開悟看成高不可攀,也不能把開悟看成輕而易舉。只有大死才能大活,不經過大死是大活不了的,所以在沒有開悟之前一點也不能放松。修行來不得半點虛假,做不得人情,它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功夫。修行既是一種自我體驗,一種受用,也表現于外在的言行。因此說修行既不能自欺,更不能欺人。大家在修行的道路上永遠不要停步,特別是在這共修法會中絕對不要放松,應該要抓緊時間,不知疲憊地用功修行。參!
第五講(1992年10月24日)
禅七的第五天就要結束了。時光過得很快,如果我們不加緊收攝身心,很好地用功,那麼這七天將會白白地浪費。已經取得一些進展的人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沒有上路的人要橫下一條心,要有一種拼搏的精神,在最後兩天趕上去;即使有個別混日子的人也要發大慚愧心,好好地向那些修行比較好的人學習。
昨天我們講了開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講了開悟的一些境界,今天還接著這個話題講。開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明心見性"。佛陀出現于世就是爲此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所謂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我們學佛的人也是要爲此一大事因緣,根據佛所開示的佛之知見而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是我們學佛的根本宗旨和出發點。因此,說"明心見性",說"開悟",並不是禅宗特有的,而是整個佛教的立足點。整個佛教都是圍繞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展開的。
開悟一般地說有兩種,一種是解悟,一種是證悟。所謂解悟,就是從理解佛法而獲得的開悟,也就是理解了佛說的經典,祖師的語錄,修行的法門、次第和途徑,然後根據某一種法門去修。所以理解了、認識了某些法門的修行次第便是一種悟。這好比我們沒有去過北京,沒有到過故宮,但是我們看過北京的地圖,看過故宮的遊覽手冊,我們也就知道了金水橋畔就是天安門,然後是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麼一層一層殿宇的路線我們就都知道了。但是我們僅僅曉得這個次第、路線而已,卻沒有親身的感受,沒有一種親切感。什麼是證悟呢
就像我們不但知道去天安門、故宮的途徑,也了解沿途的景致,而且親自到那裏去了,有一種親身的感受。這種親身的感受本身是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就是禅宗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去體驗。
證悟是一種親證的境界,是一種受用,一種體驗,它不是一個知識的問題。解悟則是一種知識問題,只有解悟是不夠的,在解悟的基礎上修行,以達到證悟的境界,這才是學佛參禅的途徑和目標。
如何引發開悟,古人和今人都各有不同的機緣,不同的方式。用現在的名詞來講,開悟是生命的轉換、生命的覺醒,是從有限的生命邁向無限的生命,從迷妄的生命進入覺醒的生命。修行實際上就是生命的拼搏。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性,總是想進入那個無限的生命。要進入那個無限的生命,如果沒有一種拼搏精神是萬萬辦不到的…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