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屆生活禅夏令營見面開示

  第五屆生活禅夏令營見面開示

  淨 慧

  (1997年7月25日)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今天是第五屆生活禅夏令營的前夕,明天就要正式開營了。今天說不上什麼開示,就是跟大家正式見個面。中國人在見面和臨別時往往有幾句寒暄的話,今天就利用這個機會寒暄幾句,向大家表示問候。

  本來這幾天非常熱,我們夏令營即將開始的時候接連下了兩場小雨,還起了點北風,暑熱炎天一下子變得清涼起來。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天人感應,天人交合”。今天面對這樣的環境和氣候,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意味呢?在今天這個見面會上,我想講幾點個人的想法,供各位參考。

  柏林寺對大多數人應該不是很陌生的,大家通過我們的一些出版物了解到柏林寺,可能也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到這裏來。不管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正象趙州禅師接引學人一樣,第一次來的吃茶去,第二次來的也吃茶去。不管你參加過以前的夏令營,還是第一次參加夏令營,首先應該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從得知有夏令營這個消息,到報名,報名以後又天天盼通知,不知道是不是同意我去,每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進一步思考一下,我們從報名一直到得到通知,進了山門,每個人各有各的想法和追求,但我相信總的來說都是想通過這七天時間,對佛教這個比較神秘的世界獲得一些了解。對佛教已經有所了解的人則希望對佛法有更多的了解和體會。許多朋友是從國外來的,在國外這樣的活動是很頻繁的,一年可能有好幾次,許多道場都組織這種活動。這些從國外來的教友對大陸的佛教應該說有很多了解,但也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夏令營在海外並不是新生事物,尤其象在新加坡這樣的地方,每年都有好幾個地方舉辦這樣的活動。大陸佛教界舉辦生活禅夏令營是近幾年的事情,國外教友可能是抱著實地了解的想法來的,不管大家抱著什麼目的來的,我們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即了解我們現在生活在什麼地方、什麼環境,這一點很重要。一個人只有了解自己的環境,我們的心態和環境配合起來,情緒才能穩定,生活才能安定,學習和修持才能有更好的定位,不然,學習、修持和生活的定位往往會出現偏差。趙州老和尚在世時,幾位同時代的大禅師評價他是“古佛”。“趙州古佛”並不是後世對老和尚的尊稱,他生前就被稱爲古佛。象居山的道膺禅禅師、雪峰禅師,都尊稱爲趙州古佛。柏林寺就成爲古佛道場。我們如果能把我們的身心真正定位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一切的投入都會是十分認真,或者說十分執著。這裏的執著是借用社會上的新詞。佛教裏執著是不好的東西,現在社會上似乎把執著跟認真劃了等號,我這裏講的執著就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古佛道場這個稱呼由來已久,在曆史上,柏林寺曾經數易其名。這個古佛道場在我看來有兩方面意義,一方面,這個地方從東漢時創建,到現在有一年七百多年曆史。創建後,以觀音院命名,從東漢末年到現在一直是個觀音道場。在趙州和尚那個時候,他住的地方是趙州城東的古觀音院,唐朝時就稱古觀音院,可見這個地方作爲觀間道場的曆史極爲悠久,所以柏林寺在恢複以後就重點修了一座觀音殿。我們現在還在做一件事,我們院裏有二十五棵柏樹,其中一棵在我們指月樓的旁邊,已經死掉了,我們就把這棵千年古柏雕成觀音像。“千年古柏雕觀音”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象征古觀音院,另一方面是用柏林寺的千年古柏雕成。現在基本雕成,這就是爲了突出柏林寺作爲一年七百年的觀間道場的意義。第二個優勢不言而喻,是因爲爲趙州和尚這位古佛,使觀音道場的意義更加突出。趙州和尚距離我們的時間只有一千年左右,他的曆史、語錄和事迹一直廣泛流傳在佛教界和佛教文化界。他的精神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深遠感人的吸引力。我曾經說過,我們講禅宗曆史、文化和修持,如果離開趙州和尚,禅宗曆史和文化將大爲遜色。禅宗從初祖到五祖,如果沒有六祖,禅宗的曆史可以說只是平平而已,六祖以後有兩位大師非常關鍵,一位是正定臨濟義玄禅師,一位就是柏林寺的趙州和尚。如果沒有這兩個人,六祖以後的禅宗曆史不僅大爲遜色,而且基本沒有什麼內容了。所以說,趙州和尚在六祖以後的中國禅宗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流傳在禅門的許多公案都跟柏林禅寺和趙州和尚有關,特別是在禅宗的修持法門方面,趙州的無字公案可以說涵蓋了禅宗整個修持的領域。大家知道趙州和尚一個有名的公案:“狗子有無佛性”一種是說狗子無佛性。狗子有佛性並不稀奇,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趙州和尚偏偏來了個例外,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狗子就沒有佛性。他提出了一個疑問,給大家設立了一個關口。我們怎樣狗子有無佛性呢?曆代禅人往往以無字公案作爲進入禅門的唯一方法。這個無字公案就産生在我們柏林寺,我們可以圍繞這個無字公案講一下它的影響。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們禅堂門外有個叁字匾額“無門關”宋朝有一位無門慧開禅師寫了一本禅宗公案書《禅宗無門關》。這個《無門關》實際上就是根據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的公案衍生出來的。這本書一共收集了四十八個公案,在宋朝就是禅門修行的一本入門書,直到現在還在廣泛影響著日本、韓國,甚至歐美各國學禅的人。衆多禅人都從“狗子無佛性”這個無字公案入手。我曾到日本的一些禅宗寺院去參拜,無論是曹洞宗、臨濟宗,還是黃檗宗的寺院,他們講禅法經常用的課本就有《無門關》。許多的禅宗寺院都把《無門關》作爲研修課題。今年5月,我到匈牙利訪問,那裏有一所私立佛教大學,有青年學生150多名。他們不是以信仰爲歸宿,而是從事佛教文化學術研究。令我驚訝的是他們居然有一本用匈牙利文翻譯的《無門關》。當時我心裏感到一種他鄉遇故知的喜悅,同時也感到無限的悲涼。這個公案産生在柏林寺,可是柏林寺又有幾個人知道《無門關》這本書呢?我們中國佛教界又有幾個人看過這本書呢?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柏林寺這個古佛道場在國際佛教界的地位和影響。

  剛才我從曆史和現實等角度講了我們柏林寺在禅文化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響。從這兩個方面我們可以比較具體地認識柏林寺的殊勝。當然,這裏的殊勝是與趙州和尚的修行、成就和巨大影響分不開的。老和尚生于中唐時期,圓寂于晚唐時期,活了一百二十歲。他從小出家,是禅宗的一位高僧大德。他與其他禅師的不同點就是他一輩子辭辛苦,跋山涉水,尋師問道。有一首禅門的偈語:“趙州八十猶行腳,只有心頭悄然。及至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趙州和尚因爲心頭有疑問,所以一輩子雲遊參方,尋師訪道,直到八十歲以後,心頭的疑問一個一個冰消瓦解才安定下來,駐錫在這個古觀音院,說法度人,他老人家一生勤學好問,他不是泛泛而學,泛泛而問,他的勤學好問是與他的生命緊密相聯的。象他這樣一位到八十歲還在行腳的老禅師在曆史上也是少有的。他比常人多活了四十年,他最大限度展現了生命,燃燒了生命,利用了生命,創造了奧運會的光輝價值。從趙州和尚的禅學成就,可以看出他的與從不同之處。另外,趙州和尚生活極有簡樸。

  大家不妨從流通處請一本《趙州和尚語錄》看看。當時老和尚在這裏的生活是很清苦的。他曾寫了一首十二時歌,每一句都有真情實感。從十二時歌可以看出他當時生活非常艱苦,甚至到了有了鹽,沒有醋,有了鹽醋,又沒有面粉的地步。有了面粉,做了幾個饅頭,又被隔壁的張叁王二討去。他的床斷了一條腿,就用一要燒柴綁起來。“繩床一腳折,以斷薪縛之,門人欲易之,師曰:不可。”可見他老人家的生活非常樸素。

  趙州和尚生命的不朽是由第叁個特點顯示出來的,就是他的說法。他能夠把佛法的深奧道理用很形象的話描述出來,極爲透徹生動。當然,趙州的有些講話、公案,是不能過多地用現代知識和語言去描述的。但是有些公案可以用知識來理解。

  有人問:如何是佛法?趙州和尚答曰:趙州橋。

  問:如何是趙州橋呢?趙州和尚答:渡驢渡馬。

  短短幾句話,就把佛法的精神輕描淡寫、活靈活現地和盤托出。他的大多數語錄都是這樣的。有些語錄可以通過知識來理解,但是有些語錄必須從修證上去領會。比如,大家來柏林寺,客堂問你們的第一句話一定是“你們有沒有通知?”我們沒有很好地繼承趙州和尚的禅風。有學有來參拜趙州和尚,不論有沒有通知,他都叫吃茶去。可惜今天只有通知的才能吃茶。這說明我們的心態還沒有圓滿、圓融,離趙州和尚還有十萬八千裏。當然,看起來簡單的叁個字:“吃茶去”,就不是一個知性的問題,而是對禅的體驗。如果對禅沒有體驗,怎麼說都是隔靴搔癢。趙州和尚當時的說法非常契理機,他的語錄大約有五百多條,每一條都有無窮的妙意和生命力。

  第四點,正因爲他生前有崇高的道德、修養和人格,也受到當時當政者的崇拜。當時禅宗“趙州二王供養”,即燕王和趙王供養他。在當時特定的曆史環境下,在唐武宗“會昌滅法”之後,佛教已經是一蹶不振,要重新肯定認識佛教不容易,燕、趙二王也在趙州和尚的感召之下,對于佛法五體投地地恭敬,也顯示了當時禅宗在佛法遭受了滅頂之災後,重新振興,感動了當政者來護持佛持。趙州和尚昌滅法之後,在恢複、振興佛教上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于趙王的奏請,皇帝封他“真際國師”,並賜紫袈裟。可是趙州和尚甚至沒有打開盾一眼紫袈裟。他保持了禅師的高尚品格,表現了一個修行人的本地風光,所謂:“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講到這裏,順便提提玉琳國師。當時是清朝順治時期,順治皇帝六七歲登基,十五六歲時,開始延請全國著名禅師進京對禦講法。順治皇帝叁四次召見,玉琳國師不肯去。接下來順治皇帝起草了一封信,數落了他一番,他來了,但稱病不進京,很快就回去了。皇帝又寫了封信,他才進京,但不久又要回去,皇帝只好放他走。皇帝賜的紫衣、金印一直封在箱裏,連他的侍者都沒有看過。直到玉琳國師圓寂後,朝廷要收回金印,他的弟子們才發現這個金印。可見當時的禅師是如何韬光養晦。從這一點就看得出他的人品。趙州和尚的禅風一直影響到清朝的禅師。“說法屢回天子召,還山不建禦書樓。”這並不是要與政府采取對立的態度,而是說一個僧人要有僧格。不要把政治上的榮辱得失作爲衡量道德高低的標尺。乾隆皇帝對那些善于谄媚朝廷的和尚批語說:如果佛法要靠帝王來護持,還叫什麼佛法呢?作爲佛教徒,一方面要愛國,一方面不要倚重政治、倚重皇權。因爲佛法有自身的價值,這價值是不以時空爲轉移的。所以趙州和尚當時一方面得到當政者的護持,一方又不倚重政治,才形成了他獨特的禅風。以上從四方面講了趙州和尚一生的主要特色。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柏林寺。剛才說過,柏林寺是古觀音院和古佛道場,一千七百年來,柏林寺幾經興衰。趙州和尚以前,這裏的曆史已無從查考。趙州和尚之後,大體是宋、金、元、明、清,趙州在南宋時歸金遼管轄。最興盛的時期是元代。過去寺院有叁大榮典,一是賜寺額,二是賜谥號紫衣,叁是頒藏,賜藏經。

  趙州和尚曾受賜紫衣的谥號。過去這裏叫柏林禅院或永安禅院,元代時才賜名柏林禅寺。還有藏經,過去的藏經是官方刻印的,由皇上賜給,這才是宗教不自由。曆史記載這裏有兩次頒藏,這足以說明此寺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從明朝成化年間到清朝宣統末年,這裏一直是州一級佛教管理機構的所在地,叫僧錄司。清朝有個有名的佛教皇帝雍正,是著名的參禅皇帝,他曾禦選禅師語錄,選擇條件十分苛刻,只選了十七位禅師,趙州和尚就是其中的一位。雍正皇帝對趙州和尚推崇備至,再次加封谥號“圓證直指”,稱這座寺院爲爲“古佛寺”,維修殿堂和祖師塔,對寺院重新丈量,並寫了一塊碑。不知什麼原因碑沒有刻,碑文記載于《直隸通志》。清末到文化大革命,這裏的香火基本上斷了,從1988年,我們才在這裏重續香火,1992年開始修普光明殿、山門、鍾鼓樓、長廊、觀音殿、禅堂,去年修雲水樓,今年修指月樓和會賢樓,一點一點在廢墟重建。我們的僧團也是新組建的,缺乏傳統,但也有優勢,如毛主席所說,一張白紙,可以隨意發揮。我們自己無德無能,只有借助佛教界的關懷、愛護和支持,來舉辦這個活動。我們也非常感謝教界同仁、各位法師、老師對于這一個新組建的僧團倍加愛護,每一次都有求必應,來給我們做法布施。另外,我們也非常感謝各位護法居士的贊助。總的來講,我想說明一點,我們這樣做,得到各方面積極的關懷、支持,還有各位同學、教友的認同參與,這說明佛法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柏林寺這個古佛道場還有著強大的吸引力,趙州和尚還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預祝各位法師、同學和海外來的教友在這七天之中生活得安祥、清涼、自在。阿彌陀佛!謝謝各位。

  

  

  

《第五屆生活禅夏令營見面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