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吉祥經》講記(5)▪P2

  ..續本文上一頁統。據說蘇東坡有一天到當陽玉泉寺,就是現在我們老和尚住的那個寺院,他去那兒參拜時要求見方丈,他當時在湖北是個大官嘛。那時的方丈叫玉泉承皓,是個得道高僧。雙方見面後方丈就問蘇東坡,先生您貴姓哪?蘇東坡說我姓秤,老和尚問哪一個秤呀?他說就是專門稱(音yao)天下老和尚的秤,蘇東坡來了這麼一句。你們猜那個老和尚怎麼回答的?老和尚當時大喝一聲,然後問他我這一喝有幾斤重啊?你們看,古代的大居士還有稱(音yao)和尚的習慣和傳統呢。

  我們到寺院來親近僧團是爲了學法,所以處處要向法的方向領會,古人叫往道上會,不管遇到什麼都要往道上會。比如,有的師父很和氣,你就想那是觀世音菩薩啊;有的師父很暴躁跟你發脾氣不禮貌啊,你就想這是怒目金剛來考驗我的忍耐力的;有的師父穿戴得很整齊,你一見就生恭敬心,這是菩薩清淨莊嚴;有的師父不拘小節衣著比較隨便,你就想這是濟公活佛再世!你總要能看到道往法上去想,心一定不要偏離法。現在我們偏離法的時候很多,即使是上殿拜忏——這師父怎麼這麼唱啊,在別處沒聽爐香贊這麼唱過呀。其實這是少見多怪,同一個爐香贊有好多唱法啊,南方有南方的唱法北方有北方的唱法,南方也有好幾個唱腔啊。這是自己不知道卻反過來怪師父,所以一定要依法不依人。

  第二點,我們到寺院來供養叁寶親近僧團時,修供養也要如法。我們拜忏的時候不是有句忏文叫如法供養嗎?供養如法功德就大。如法的精神有以下幾點:第一點,平等,這一點最難做到。平等的意思一是供養整個僧團而不是供養某一個人,供養自己覺得有緣的有好感的某個師父;二是普同供養,不是有的師父供養的多有的師父供養的少。當然在我們寺院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爲大家來修供養都是通過常住來完成的,常住代你們辦供僧齋僧,有的師父收到吃的也拿來歸公了,大家平分。這是談的第一點要平等,平等供養一個集體,我們心所緣的境就廣大,不平等地供養少數的人,我們心所緣的境界就小,有時候供養不平等還會引起僧團的種種問題,所以說一定要平等。第二點所供的東西要如法,酒肉當然不能供養師父,即使有的師父說特別想吃肉也不要供養;如果有的師父說很想抽煙你也不要供養煙,當然更不要主動地來供養煙。假如你買一輛摩托車送給師父,我覺得也不合適,難道你想讓師父開著摩托車在街上逛啊?還有你在外邊買一些光碟送給師父,或者買一張電影票拿來供養,我認爲也都不大合適。所以說供養東西一定要如法,當然,師父的戒律你們也不太清楚,我想就按照你們所守的戒律按照佛法修行和解脫的精神辦吧,這樣應該就沒有問題。總而言之,供養的時候對東西要有所選擇。第叁點就是供養的心態,這一點我前幾天也講到過,最好的心態是無所住的心沒有望報的心,不要供養了師父以後希望師父下次見到我時能和氣一些特殊關照我一些,這就是望報的心。應該不望報才對,供養就供養,供養完了就了啦,這樣心裏就了無挂礙。所以這個偈子其主旨就是講的親近僧團和師父要以法爲重,這樣就吉祥了。

  下面我們再看第九個偈子,“自製淨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槃法,是爲最吉祥”。親近師父以後聽聞正法,聽聞了正法就如法修行,所以這一句是講要如法修如法證,這裏講的內容已是非常高尚的境界了。

  “自製淨生活”意思是說通過信仰使自己的身口意得到淨化,家庭環境得到改善夫妻關系質量得到提升,社會的人際關系純潔了,所從事的職業如法清淨,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是淨生活就沒有偏離佛法的軌道和戒律的精神,我想這一點是完全可能做到的。有時候我們居士們沒有信心,覺得紅塵中的生活和修行的矛盾太大了,比如,經商的擔心經商中的很多事情跟佛法産生沖突,做官的人擔心爾虞我詐的官場跟修行也會有沖突,其實,只要真正學會了佛法這些就都沒有沖突。在這裏一定要有信心,堅信運用佛法生活就會逐漸被淨化,堅信按佛法去做人際關系和心態也會逐漸被改觀。信佛以後,大家要勇于跟過去說再見,跟過去的生活方式和與佛法不相應的境界分手。

  “領悟八正道”,八正道是叁十七道品的一部分,從此岸到彼岸、從煩惱到智慧、從輪回到解脫所走的八條正道是我們都要走的。哪八條正道呢?第一個正道叫“正見”,就是關于佛法的正確的知見。大家注意看“正見”在第一位,可見正見是很重要的。關于因緣法、叁世因果善惡報應、緣起性空以及戒定慧叁學,所有這一切都要樹立起正確的見解,這個見解怎樣樹立呢?要通過學習,通過修行體會和親近師父,通過請教善知識。第二叫“正思”,包括兩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內心不思維五欲,即內心沒有貪嗔癡這些惡思維惡覺,佛教講沒有“惡覺觀”,那麼這個思維就算正了;另外不起惡覺觀積極的一面就是要思維佛法,把理念的佛法和生活的實踐能夠挂鈎對號入座。意思是說通過觀察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通過觀察人生和社會的種種現象,把我們學的理念,諸如因果、叁世、緣起以及戒定慧等每一項都在生活中消化掉,這個消化的過程就是正思維。只有經過這種消化,佛法才真正變成自己的,而在這以前佛法是佛法、自己的心還是自己的心、心裏的貪嗔癡還是貪嗔癡、過去的邪見不正見依然如故,那就是打成兩截了。第叁叫“正語”,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要說柔軟語和愛語,這有利于和合,有利于團結。第四叫“正業”,是指在行爲上遠離殺盜淫,遠離不得體的行爲。第五“正命”,是指正當的謀生手段和正當的職業。關于正命我在上次已經講到過,要遠離邪命安住在正當的謀生職業中。第六叫“正精進”,它包括四個方面,已在我們身心裏生起的惡要趕緊斷除,沒有生起的惡不令它生起,已在我們身心有的善法要令它增長,沒有生起的善要讓它盡快生起。于是我們就知道平時我們的心其實是缺乏正知正念的,當然我們可能知道自身有什麼惡有一些惡法需要斷除它,但我們不一定知道我們沒有的許多惡法,有些惡法當我們知道自己沒有的時候,我們就能防範它,這也是要保持正知的。然後我們身心已有的善法要讓它增長,這意味著我們修行過程中身心的善法功德要保持正知正念。要知道現在我有病現在我的戒根清淨,要知道它,這種知道不等于執著它,這是兩回事。知道它你才能知道保有它養護它,有時我們就是在不知不覺中把已到手的財寶又扔掉了,這很可惜!戒就是這樣,有時候我們處于戒清淨的功德中卻沒有覺察到,那麼失去的時候你就知道其實我是一直就在戒中的,但知道時已晚了,因爲已經丟了,有這樣的情況吧?所以已經有的善要保持正念,令其增長;沒有生起的善呢要讓它盡快生起,這叫“正精進”。第七叫“正念”,實際就是覺照,對自己身心的狀況保持覺知。第八叫“正定”,就是正確的禅定,指從初禅到四禅,中間的次第及過度的方法。八正道要領悟,領悟了以後才能實證涅槃法,涅槃在漢語裏有時翻譯成圓寂,這種譯法說明了涅槃包含有兩方面的功德:一個是“斷”的功德,斷就是寂滅、熄滅,涅槃就是熄滅了貪嗔癡和煩惱的火焰,即一直以來推動我們在生死長河裏輪轉的那個力量平息了,所以叫寂;另外一個功德叫“證”,有斷同時還要有證,斷是消極的證則是積極的。煩惱的火焰熄滅之後,出世解脫的功德就圓滿了,以大乘佛果來說就是圓滿福慧,圓滿自利利他覺他的功德。這是涅槃真正的意思。漢傳佛教裏,有時我們說一個高僧大德去世了叫圓寂,那僅是指他去世了,嚴格地說圓寂這個詞是不能隨便用的,它一定要徹底熄滅煩惱。那麼熄滅煩惱以後的境界是如何的呢?講到這裏還真得費引起口舌,不好講哪。釋迦牟尼佛在佛經裏用了很多方法向我們描述圓寂的狀態,他用的是遮诠,意思是從反面來描述沒有什麼,比如沒有煩惱、沒有缺限、沒有熱惱、沒有鬥爭、沒有生死輪回、沒有對待、沒有造作、沒有有爲等,他是從反面來描述。但是這種境界對我們凡夫來說是很難把握的,因爲在生死輪回中,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這些。佛經裏有一個比喻說衆生非常容易誤解涅槃,很多人包括外道,誤解佛教就是從涅槃開始的。他們認爲佛教主張人最後什麼都不是了什麼都沒有了,最高境界是什麼都沒有了。這是一種斷見,誤解佛教的涅槃是死亡是種錯誤的見解啊。佛經裏有個比喻說,一條魚和一只烏龜是朋友,有一天這只烏龜到陸地上去旅遊渡假,到陸地上生活了幾天後回到水裏,這條魚就問它怎麼幾天沒有見到你呀?烏龜說我上陸地上去了在那兒轉了轉。陸地上是什麼情況啊?魚很好奇。這烏龜就跟它講,講了半天魚還是想象不出來,因爲如何描述陸地上的情況它也理解不了,魚從來沒有離開過水嘛。這比喻衆生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輪回,我們的五根以及對塵所生的分別心一直都執著在輪回裏,所以很難想象出涅槃。我們想象涅槃容易有兩方面的誤解,一是把涅槃當成什麼都沒有了,這叫斷見;還有一種就是把涅槃想象成死了後升到一個個體的地方。在那個地方很快樂啊沒有痛苦,一年四季都是鮮花盛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把涅槃當成一個具體的地方,這是另外一種誤解,很多外道宗教他們的解脫就屬于這種。那麼涅槃究竟在那裏呢?涅槃是沒有地方的。一個人,無論他在哪裏,無論他是年輕的還是年老的,只要熄滅了內心的煩惱他就進入涅槃了,他就接觸和了解涅槃了。他可以在中國也可以在印度,他可以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國,他甚至也可以在非洲,都沒有關系的。他可以在人道也可以在天上,因爲天界衆生有福德因緣的話,也能修學佛法和證得涅槃法。所以我們用空間和時間來描述涅槃法是沒有辦法的,而離開這兩樣換用其它東西來描述則更是無從下手,因此我們才經常對涅槃産生誤解。其實釋迦牟尼佛的描述應該說是最佳的描述,他從反面來描…

《《吉祥經》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