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统。据说苏东坡有一天到当阳玉泉寺,就是现在我们老和尚住的那个寺院,他去那儿参拜时要求见方丈,他当时在湖北是个大官嘛。那时的方丈叫玉泉承皓,是个得道高僧。双方见面后方丈就问苏东坡,先生您贵姓哪?苏东坡说我姓秤,老和尚问哪一个秤呀?他说就是专门称(音yao)天下老和尚的秤,苏东坡来了这么一句。你们猜那个老和尚怎么回答的?老和尚当时大喝一声,然后问他我这一喝有几斤重啊?你们看,古代的大居士还有称(音yao)和尚的习惯和传统呢。
我们到寺院来亲近僧团是为了学法,所以处处要向法的方向领会,古人叫往道上会,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往道上会。比如,有的师父很和气,你就想那是观世音菩萨啊;有的师父很暴躁跟你发脾气不礼貌啊,你就想这是怒目金刚来考验我的忍耐力的;有的师父穿戴得很整齐,你一见就生恭敬心,这是菩萨清净庄严;有的师父不拘小节衣着比较随便,你就想这是济公活佛再世!你总要能看到道往法上去想,心一定不要偏离法。现在我们偏离法的时候很多,即使是上殿拜忏——这师父怎么这么唱啊,在别处没听炉香赞这么唱过呀。其实这是少见多怪,同一个炉香赞有好多唱法啊,南方有南方的唱法北方有北方的唱法,南方也有好几个唱腔啊。这是自己不知道却反过来怪师父,所以一定要依法不依人。
第二点,我们到寺院来供养三宝亲近僧团时,修供养也要如法。我们拜忏的时候不是有句忏文叫如法供养吗?供养如法功德就大。如法的精神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平等,这一点最难做到。平等的意思一是供养整个僧团而不是供养某一个人,供养自己觉得有缘的有好感的某个师父;二是普同供养,不是有的师父供养的多有的师父供养的少。当然在我们寺院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大家来修供养都是通过常住来完成的,常住代你们办供僧斋僧,有的师父收到吃的也拿来归公了,大家平分。这是谈的第一点要平等,平等供养一个集体,我们心所缘的境就广大,不平等地供养少数的人,我们心所缘的境界就小,有时候供养不平等还会引起僧团的种种问题,所以说一定要平等。第二点所供的东西要如法,酒肉当然不能供养师父,即使有的师父说特别想吃肉也不要供养;如果有的师父说很想抽烟你也不要供养烟,当然更不要主动地来供养烟。假如你买一辆摩托车送给师父,我觉得也不合适,难道你想让师父开着摩托车在街上逛啊?还有你在外边买一些光碟送给师父,或者买一张电影票拿来供养,我认为也都不大合适。所以说供养东西一定要如法,当然,师父的戒律你们也不太清楚,我想就按照你们所守的戒律按照佛法修行和解脱的精神办吧,这样应该就没有问题。总而言之,供养的时候对东西要有所选择。第三点就是供养的心态,这一点我前几天也讲到过,最好的心态是无所住的心没有望报的心,不要供养了师父以后希望师父下次见到我时能和气一些特殊关照我一些,这就是望报的心。应该不望报才对,供养就供养,供养完了就了啦,这样心里就了无挂碍。所以这个偈子其主旨就是讲的亲近僧团和师父要以法为重,这样就吉祥了。
下面我们再看第九个偈子,“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亲近师父以后听闻正法,听闻了正法就如法修行,所以这一句是讲要如法修如法证,这里讲的内容已是非常高尚的境界了。
“自制净生活”意思是说通过信仰使自己的身口意得到净化,家庭环境得到改善夫妻关系质量得到提升,社会的人际关系纯洁了,所从事的职业如法清净,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是净生活就没有偏离佛法的轨道和戒律的精神,我想这一点是完全可能做到的。有时候我们居士们没有信心,觉得红尘中的生活和修行的矛盾太大了,比如,经商的担心经商中的很多事情跟佛法产生冲突,做官的人担心尔虞我诈的官场跟修行也会有冲突,其实,只要真正学会了佛法这些就都没有冲突。在这里一定要有信心,坚信运用佛法生活就会逐渐被净化,坚信按佛法去做人际关系和心态也会逐渐被改观。信佛以后,大家要勇于跟过去说再见,跟过去的生活方式和与佛法不相应的境界分手。
“领悟八正道”,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的一部分,从此岸到彼岸、从烦恼到智慧、从轮回到解脱所走的八条正道是我们都要走的。哪八条正道呢?第一个正道叫“正见”,就是关于佛法的正确的知见。大家注意看“正见”在第一位,可见正见是很重要的。关于因缘法、三世因果善恶报应、缘起性空以及戒定慧三学,所有这一切都要树立起正确的见解,这个见解怎样树立呢?要通过学习,通过修行体会和亲近师父,通过请教善知识。第二叫“正思”,包括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内心不思维五欲,即内心没有贪嗔痴这些恶思维恶觉,佛教讲没有“恶觉观”,那么这个思维就算正了;另外不起恶觉观积极的一面就是要思维佛法,把理念的佛法和生活的实践能够挂钩对号入座。意思是说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通过观察人生和社会的种种现象,把我们学的理念,诸如因果、三世、缘起以及戒定慧等每一项都在生活中消化掉,这个消化的过程就是正思维。只有经过这种消化,佛法才真正变成自己的,而在这以前佛法是佛法、自己的心还是自己的心、心里的贪嗔痴还是贪嗔痴、过去的邪见不正见依然如故,那就是打成两截了。第三叫“正语”,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柔软语和爱语,这有利于和合,有利于团结。第四叫“正业”,是指在行为上远离杀盗淫,远离不得体的行为。第五“正命”,是指正当的谋生手段和正当的职业。关于正命我在上次已经讲到过,要远离邪命安住在正当的谋生职业中。第六叫“正精进”,它包括四个方面,已在我们身心里生起的恶要赶紧断除,没有生起的恶不令它生起,已在我们身心有的善法要令它增长,没有生起的善要让它尽快生起。于是我们就知道平时我们的心其实是缺乏正知正念的,当然我们可能知道自身有什么恶有一些恶法需要断除它,但我们不一定知道我们没有的许多恶法,有些恶法当我们知道自己没有的时候,我们就能防范它,这也是要保持正知的。然后我们身心已有的善法要让它增长,这意味着我们修行过程中身心的善法功德要保持正知正念。要知道现在我有病现在我的戒根清净,要知道它,这种知道不等于执着它,这是两回事。知道它你才能知道保有它养护它,有时我们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把已到手的财宝又扔掉了,这很可惜!戒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处于戒清净的功德中却没有觉察到,那么失去的时候你就知道其实我是一直就在戒中的,但知道时已晚了,因为已经丢了,有这样的情况吧?所以已经有的善要保持正念,令其增长;没有生起的善呢要让它尽快生起,这叫“正精进”。第七叫“正念”,实际就是觉照,对自己身心的状况保持觉知。第八叫“正定”,就是正确的禅定,指从初禅到四禅,中间的次第及过度的方法。八正道要领悟,领悟了以后才能实证涅槃法,涅槃在汉语里有时翻译成圆寂,这种译法说明了涅槃包含有两方面的功德:一个是“断”的功德,断就是寂灭、熄灭,涅槃就是熄灭了贪嗔痴和烦恼的火焰,即一直以来推动我们在生死长河里轮转的那个力量平息了,所以叫寂;另外一个功德叫“证”,有断同时还要有证,断是消极的证则是积极的。烦恼的火焰熄灭之后,出世解脱的功德就圆满了,以大乘佛果来说就是圆满福慧,圆满自利利他觉他的功德。这是涅槃真正的意思。汉传佛教里,有时我们说一个高僧大德去世了叫圆寂,那仅是指他去世了,严格地说圆寂这个词是不能随便用的,它一定要彻底熄灭烦恼。那么熄灭烦恼以后的境界是如何的呢?讲到这里还真得费引起口舌,不好讲哪。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用了很多方法向我们描述圆寂的状态,他用的是遮诠,意思是从反面来描述没有什么,比如没有烦恼、没有缺限、没有热恼、没有斗争、没有生死轮回、没有对待、没有造作、没有有为等,他是从反面来描述。但是这种境界对我们凡夫来说是很难把握的,因为在生死轮回中,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些。佛经里有一个比喻说众生非常容易误解涅槃,很多人包括外道,误解佛教就是从涅槃开始的。他们认为佛教主张人最后什么都不是了什么都没有了,最高境界是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一种断见,误解佛教的涅槃是死亡是种错误的见解啊。佛经里有个比喻说,一条鱼和一只乌龟是朋友,有一天这只乌龟到陆地上去旅游渡假,到陆地上生活了几天后回到水里,这条鱼就问它怎么几天没有见到你呀?乌龟说我上陆地上去了在那儿转了转。陆地上是什么情况啊?鱼很好奇。这乌龟就跟它讲,讲了半天鱼还是想象不出来,因为如何描述陆地上的情况它也理解不了,鱼从来没有离开过水嘛。这比喻众生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轮回,我们的五根以及对尘所生的分别心一直都执着在轮回里,所以很难想象出涅槃。我们想象涅槃容易有两方面的误解,一是把涅槃当成什么都没有了,这叫断见;还有一种就是把涅槃想象成死了后升到一个个体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很快乐啊没有痛苦,一年四季都是鲜花盛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把涅槃当成一个具体的地方,这是另外一种误解,很多外道宗教他们的解脱就属于这种。那么涅槃究竟在那里呢?涅槃是没有地方的。一个人,无论他在哪里,无论他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只要熄灭了内心的烦恼他就进入涅槃了,他就接触和了解涅槃了。他可以在中国也可以在印度,他可以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他甚至也可以在非洲,都没有关系的。他可以在人道也可以在天上,因为天界众生有福德因缘的话,也能修学佛法和证得涅槃法。所以我们用空间和时间来描述涅槃法是没有办法的,而离开这两样换用其它东西来描述则更是无从下手,因此我们才经常对涅槃产生误解。其实释迦牟尼佛的描述应该说是最佳的描述,他从反面来描…
《《吉祥经》讲记(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