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述。我们人生的缺限,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对立的一切都平息下来了就是涅槃。平息了,所有的对立和矛盾统一了圆融了就是涅槃。涅槃就像大海上的波涛,当风停下来时一平如镜。涅槃又像一间着了火的房子,当火熄灭时一片清凉。古人关于涅槃的描述就更有意思了,他说两头泥巴做的牛打架,掉到海里去了。你们想泥巴做的牛掉到海里去会有什么后果啊?那就化了嘛。我们生命的种种冲突其实就是因为有个“二”,我们只要一动念头就是“二”。比如现在我讲话想让你们知道点什么,这就是“二”。你有病找药来治它,这也是“二”,然后你对药又有执着,那又是“二”。总而言之,你没办法跳出这个“二”。那么涅槃是什么呢?涅槃就是不“二”了,所有的“二”都平息了,止息寂静就是涅槃,所以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
下面我们看第十个偈子,“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这个偈子解释了实证涅槃法之后的生活状态。八风是个比喻,就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我们知道我们的心就象大海一样,有风吹起来就波涛汹涌。吹动我们心海的风,第一种是“利”,第二种是“衰”,就是损减。利和衰是一对。比如说我们遇到一件事,第一个念头常常是对我有利还是有害?第三种风叫“毁”,就是诽谤。第四种风叫“誉”,就是荣誉。如今社会上的荣誉很多,比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学校里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家里有五好家庭、模范丈夫,这些都是荣誉。当这些荣誉一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动了,所以这种风除了指外在的风还指内在的心风,心一动就是心风动了。我们怎么感受心一动时内在的风动呢?比如我们坐禅时间长了一点,你要是有一点修数息观的经验,你就知道心一动你的呼吸就变了,你看呼吸就是我们身体的风啊,你心的任何一个波动都能反应在呼吸上面,这是风啊。第五种风“称”,第六个风叫“讥”,称和讥是一对。称是称赞你长得漂亮讲法讲得好念经念得好啊,讥就是讽剌和批评。第七和第八是“苦”和“乐”。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我们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心一天到晚是不是总在这八样东西里面动呢?从来没有停过吧,即使是我们上殿。特别是以前在普光明殿的时候,那时的殿很小蒲团也少,居士们身还在寮房里就担心今天能不能占到位子呢?这是什么风啊,利风。到了殿里以后,一定占一个最佳位置好离师父近点,这也是利风啊。有的把香袋放到蒲团上占个位置,这还是利风啊。然后在寮房里住下后又有风了,苦乐。你们这次体会最深了,暖气不热,同寮的人脚臭没有洗澡有味啊,被子太薄,菜味道不合意太咸,饭也没有蒸熟,是不是啊?那么修行的人在八风面前如何才能不动心呢?我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调整思维方式以及转变修行态度,一般来说,我们都会驱利避害,喜欢赞誉讨厌诽谤,喜欢乐讨厌苦,所以首先一定要转变思维方式,越是讨厌的越要接受它欢迎它,如果先做到了这一点,那么离八风不动心这个目标也就不远了。
关于转变修行中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有位大德写过一篇《宝王三昧论》,昨天也曾给大家提到,你们看古代祖师是对如何在八风里修行概括的是多么精彩!他“念身不求无病”,意思是关于身体你不要总期望它没病,如果我们身体没病就易滋生贪欲容易放纵自己。有时候确是这样,干坏事的人也得有个好身体呀,如果现今社会上的人都生一身病起码坏事是做不了,所“念身不求无病”;然后说“处事不求无难”,意思是处事不要怕有困难,没有困难我们一定会生起骄慢;“究心不求无障”,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要怕有烦恼,不要总希望心里没有烦恼,因为你这样希望本身就是最大的烦恼。其次,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里没有烦恼和障碍的话,我们还会略本,意思是一步跨很远把很多过程省略了,那样的话基础就打得不牢,最后还是会跨下来的。第四“立行不求无魔”,这是立行,我们做事情不要总想不要有魔障,魔障来了不必怕,如果一点魔障都没有,我们的愿力也不会坚固,所以“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我们所发的愿是怎么坚固起来的?就是靠魔障来磨练我们,一次磨练两次磨练,我们的愿就越来越坚固了。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愿是不是坚固啊得经受考验,经过魔障的考验之后愿才坚固。第五“谋事不求易成”,做事情不希望它很容易达成,容易做成的话,心里就会生起轻慢。第六“交情不求益吾”,交朋友,我们第一个念头就是对我有什么好处?很惭愧呀,有时候连我这个和尚都免不了这个毛病。因为我接待的客人多,有时候遇到一些客人,问他在哪个部门就职呀,我知道后心里就有东西出来了,利风来了。比如人家说我是电力局的,我就想以后咱们的电费找他去给减一减呀。很羞愧呀,我讲到这里很羞愧,讲不下去了(众鼓掌)你们给加了加油。“于人不求顺适”,与人相处时不要总想着让别人顺从你的意,因为人顺时则必自惊,周围的人都顺你的意,你一定会养成自以为是、傲慢自大、独裁的作风,最后犯大错误的。第八“施德不求望报”,帮助别人不要希望他回报;第九“见利不求沾分”,见到好处不要马上想到我能从中得到什么,我能沾多少便宜;第十“被抑不求申明”,被别人压抑住了,不声张不去跟别人说,一申明则怨恨滋生。我们总想把自己的委曲对外申明,申明时心里就有怨恨了,其实世上有许多事原本就很无奈的,你接受就是了。我觉得以这种态度去指导修行,慢慢就会做到八风不动心了。祖师还“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中国古代有好几位高僧曾被皇帝流放,还有抓起来坐牢的,比如,宋朝的大慧宗杲禅师,明朝的憨山德清禅师,明朝的紫柏真可禅师。大慧宗杲是因为反对秦侩,憨山德清禅师则是被人冤枉的,皇帝把他流放到广东在现在的韶关服刑,而且不能穿袈裟,头发要留起来,披枷,但在那种状态下他却把南华寺复兴了,而且在那里写了很多著作给人们讲佛法,所以“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障碍为解脱;“以情魔为法侣”,以魔为自己的朋友。据说,古代一个禅师的侍者就是一个魔,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那是一部近代人的著作,那个魔啊每到晚上就飞到一个地方去吃人,可见那是很可怕的魔啊。禅师知道他是魔,就把他的嘴咧了一下,让他吃不了人了,当然还让他作侍者。这样的例子比较极端了,一般我们说的魔就是障碍嘛,“以流浪为成就,以奇异为行文”指把被人压抑和委曲作为修行的法门。
日本有位白隐禅师,他是临济宗的一位大德,他的一个故事说明了禅者该怎么对付八风。据说白隐禅师经常到一位施主家去说法化缘,那个施主家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过了一阵,女孩怀孕且生下一个小孩。女孩还没有出嫁呀,这令家里人非常生气,他们就打她还问孩子是跟谁生的?女孩不肯说真话,就撒谎说是每天去她家的白隐禅师。人们知道后群情哗然,说出家人还这样啊?!白隐禅师对此也不解释什么,照旧到施主家里去。女孩的父母就很恼火说,你干的好事,这孩子给你养吧。禅师哈哈一笑说,好!就把孩子抱回到庙里去了。他每天逗小孩玩,过了几年,小孩渐渐长大了。肇事者,孩子的亲生父亲呢忍不住就跑来找禅师说,这个孩子是我的,夫妻两个后来又一起来找禅师要把孩子接走,白隐禅师说,也好也好。你看他这就是八风不动心嘛。
近代的能海上师有几句话是他的座右铭,我觉得很值得我们学习。那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厚福寿享,德性堕落,名誉光荣,我慢加本”,意思是有很多名誉光荣加在身上慢心就会增长,“养身优厚,病难更多”,现在的人很注重养身,有各种吃的喝的补品,病难反而更多了;“顺境安适,般若无缘”,环境很舒服,般若智慧就跟你没缘了,因为在一帆风顺非常安逸的环境里智慧是不会放光的,就像石头钻木取火一样,智慧的光芒是在身心的磨难和与外境的剧烈碰撞中闪现出来,这一点几乎可以说是规律,也是绝对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还没经过逆境和魔障考验的话,般若智慧是绝不会生起来。忧是人道众生的一个特点,人道众生就是忧悲苦恼,为什么我们会有忧呢?因为我们的内心时刻都在权衡利害得失,我们的内心与生俱来都对死亡念念不忘,所以忧愁是人道众生的一大心病,我们文化的很多内容就是化解忧愁的,像文娱活动就是化解忧愁的。人类生活中有时也会有欢喜,但这欢喜只是忧愁暂时被忘却的一种状态,它是暂时的,人类心态的根本还是忧。实证了涅槃法参透了生死的人就彻底战胜了忧而安住于无忧之中,那种心态不是欣喜若狂也不是痛哭流涕,而是“宁静”,丝毫没有情绪的波动,宁静无烦恼,这就是修行的正受。我们可以反照一下自身,在修定和念佛的过程里,我们在宁静无烦恼这一点上是否有增长,有就是进步。情绪的波动即以情绪的方式表达的感受或是以某种观念为依托的感受或是以身体的某种感觉为依托的感受都不是正受,修行的正受是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前面的这几个偈子讲到了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然后如法修行,最后证得了境界;证得了境界就是八风不动心,无忧无烦恼。请大家注意,最后证得的境界并不是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求财得财,不是这些。这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实相,有时候这些话只是用来互相安慰的,安慰自己。其实生活里的现象有得有失,身体就是个无常法有盛有衰有病有死,事情也有时候如意有时候不如意,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是在你面对这些境界时心态是不是“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如果有这种心态,那就是最吉祥。年青时有这种心态最吉祥,身体老了牙齿掉了眼睛看不见了也是最吉祥,活着时这样生活最吉祥,身体坏了要离开这个人间也最吉祥,事情顺了我们的意最吉祥,不顺意更吉祥!这就是佛教的吉祥观。(听众热烈鼓掌)
今年我为什么选《吉祥经》来讲呢?因为说实在的我也没到这个境界,遇到事情心还是会动,心一动我就马上讲《吉祥经》。我们这个年过的如果按现象来说不太吉祥,有两件事:其一是年前我们打禅七时一个老居士晚上在东边的文殊阁打坐,放香后到后面去上卫生间,从卫生间出来,他听到前面打板叫香马上要止静了,心一急就抄近路过来,结果一不小心掉到井里去了,肋骨摔断了六根还错了位了,胸里大量积血。那时我和老和尚都在石家庄开会,会场就在医院的隔壁,开完会我们几分钟就到了医院,他是骨折嘛,在省三院。我们去的时候老居士坐在床上闭着眼睛,师父用手摸了摸他的头,他把眼睛睁开冲我们笑了。他说我现在在医院里坐禅哪。(众鼓掌)我听了很难过,因为这个工程是我经手的,那个井盖我印象中是盖住了的,其实没有盖住。为什么没有盖住?因为井口尺寸太大,一时买不到合适的井盖,一忙就把这事忘了。所以我难过的要死,直说责任在我,老居士说,没关系,是我自己的原因。当时我只能安慰他几句,没办法呀,摔成那样了,要抽血。那个很粗的针管从后背插进去,插到前胸抽积血,多痛啊。过了两三天他的爱人到寺院来给我讲,说好得特别快,现在已经不痛了,就要出院了,真的是不可思议。而且据他自己讲,从摔下去到住院没有动过一个念头,这个意思是说他没有动一念的烦恼,摔下去好像就摔下去了,后来爬起来,挣扎着还敲门呢,那时已经止静了。因为他自己已经动不了啦,他就爬到门口敲门,他那天直跟大家说对不起,惊扰大家了!他就是石家庄的吴新居士,过去虚云老和尚的参禅要旨就是他广播的嘛。他这种好的速度出乎医生的预料,我想这与他心态有关,摔成那样了,他仍然“是为最吉祥”,他是我们的榜样。第二件事是我们有辆车,桑塔那,坐了六个人,初三那天从柏林寺去邢台的玉泉寺,汽车开到内丘县时,司机有点困打盹了。她一打盹车冲桥墩就过去了,车撞烂了,幸好司机是个女孩子,身材又高又瘦,虽然方向盘已撞的后坐了可她人却没事,只把牙齿弄掉了两颗。有的老居士肋骨裂了,有的把头上弄了一个口子,好在人基本上没事。我觉得这在我的境界里是不吉祥啊,所以我们要学《吉祥经》,要来体会什么是最吉祥,这就是下面这个偈子讲的“以此等持者”,按前面的教导去做,“无往而不胜”,意思是说怎样都好——在寺院最吉祥,家里也最吉祥,在单位没问题,在街上也没问题,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总而言之,不管到哪里去都是最殊胜的,处处是净土。再有就是能战胜一切烦恼便一切处得福,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赢家。吴居士摔成那样他也是赢家,他在肋骨断了的时候在医院都坐禅嘛。当然话说回来,在生活中和法会中间,我们还是不要掉以轻心,避免生病,回家的路上也要小心谨慎避免事故,避免开车打盹,当然更不能喝了酒开快车,这些统统都不要做。我们知道事物的规律就要按规律去做,我们尽我们的努力,用心了也用力了,如果最后还是出了问题,那怎么办呢,咱们就最吉祥吧。
这部《吉祥经》告诉了我们佛教的吉祥观和幸福观,也告诉了我们在人生的种种境界里该如何保持永远占上风占主动和心态的永远安详。这部经就教我们这些,希望大家不要将这张纸扔了,而是请回家去每天拿出来读几遍,把释迦牟尼佛教导的这十一个偈子念一念。我们在家人生活中的交朋友、择处、提高技艺学问、孝养父母爱护妻子、帮助亲朋好友、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律修行等等的一切,在这十一个偈子里已囊括无遗了,希望大家能时时提起观照。
这部经今天我们就学完了,最后,我衷心祝愿各位同修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六时吉祥,阿弥陀佛!
《《吉祥经》讲记(5)》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