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禅修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講解
(2002年7月23日生活禅夏令營講演)
明 海
我利用上午剩余的時間,從具體操作的角度來和大家分享我對《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的理解。
之所以想在這次夏令營講這一品經,主要有這樣幾條原因。首先,我覺得自己和這品經很有緣份。我第一次看到這品經是在上大學剛開始學佛的時候,看到以後心裏有一種很大的歡喜,生起了很大的信心,這種歡喜與信心甚至影響著整天的心態,當時想佛教的修行就是這樣的。幾年前,我的師父淨慧大和尚多次提到《華嚴經·淨行品》是生活禅修行的法門。另外,我在柏林寺接觸到在法國弘法的越南籍的一行禅師,他提倡的修行法門也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清晨上殿時喜歡從房間慢行到大殿,有一天在中途我突然又想起了這部經,心裏生起極大的歡喜,並且自己以爲對經文有了一種新的很受用的理解,這種心態是很舒服的。這是我和這品經的一些因緣。由于時間關系,我不可能逐字逐句,像傳統講經的方法給大家講一遍,只能從修行、操作的層面大概地講一講。
這品經的大致內容是,在華嚴法會上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得到清淨的身口意?雲何得到修行的功德,雲何、雲何……?智首菩薩的問題很長,主題就是菩薩如何得到修行的最大利益。文殊菩薩以偈子的形式回答,先贊歎他的提問很好。回答中有句話很重要:"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這是修行的核心。後面的經文告訴我們要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內容涉及到出家人的生活,也涉及到在家人的生活。偈子中講,在任何一種生活場景之下,無論我們看到、聽到或者做什麼事情時,我們都要發願"當願衆生,如何、如何……",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裏修行的方法。這種修行的側重點不在于我們去如何轉換外在的環境,而在于我們要在生活的每一個環境與機緣中學會用心。古人也講,愚笨人修行,總是在環境上動腦筋;聰明人修行能夠善用自心來轉化境界,而不在外境上用心,所謂"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經中提到的情景有141個,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情景顯然不止這些,可以說是不計其數。這品經給我們的啓發是,無論什麼樣的情景,我們都有可能去轉化這個境界,然後在內心生起修行的功德。
我們來透視這些偈子的結構,第一部分是第一句話,從菩薩在家、孝侍父母、穿衣、吃飯睡覺、早起、和別人聚會等等,這一切所揭示的核心就是修行要安住當下,修行的訣竅就在安住當下。我們的生命每時每刻都在綿綿不斷地遷流、變化之中,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到,現前的這一切也在念念生滅。
禅所指的當下並不等于現在,普通人對現在的感受包含了我們種種的執著。而當下是動態的,就是我們現前不斷的活動、活躍、發出意願、生起念頭的"這個","這個"永遠都是活的,永遠都是新鮮的。我們修行就是要在"這個"上用功,讓心從對過去的攀緣、對未來的焦慮裏解脫出來,把我們的心念孤立起來。
安住當下不涉及到外界的境界,不涉及是在寺院、家裏、禅堂、大街上;也不涉及你是老人、年輕人、病人、好人等;與這些都沒有關系。這個當下永遠是新鮮活潑的,它既是萬法的樞紐,也是我們走向覺悟之門。我們從"當下"這個門走進去是最現實的,是永遠不會落空的。
在佛教禅觀裏,對安住當下的修行有很系統的內容,比如"四念處"、"八正道"的正念,就是要我們在生活中對外在的每一個情景都保持覺照,然後安住。從心理學角度來觀察,安住包括專注與透視這兩點。我們平常做不到安住當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整天生活在各種概念、思維觀念及後天接受的價值觀、意識形態裏面,我們執著我們所看到、聽到、想到的一切,而不能做到與事物的真相保持接觸;二是我們心裏有太多的情結、情緒與煩惱等。人的一生就像一條河流,往往身不由己地順著自己的意識、情緒之流漂流下去,不清楚最後會流向何方。所以,安住當下是要在每一個"這個"的一刻,把我們的心凝固、凝聚、凝注起來,相當于雲門叁句的"截斷衆流",在每一個當下自己都要立住、站穩。
安住當下首先是要在社會這個滾滾洪流之中找到自己,不擇時間、不擇地點地找到自己的心。關于修心的具體操作就是我們學習打坐時的數息、觀息及參話頭等,把心全力以赴地放在那個上面。所以,偈子的第一句總領安住當下、正念覺照的法門。
安住當下是我們轉化當下的開端,但在《淨行品》裏,轉化的工作不是從覺照進入的。可以說修行有兩個門,一個門是偏重于從空性智慧進入的;另一個是像《淨行品》所講從慈悲心、大悲心進入的。所以,在第一句之後是"當願衆生",這個"當願衆生"會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內容、環節進行轉化,賦予它一個意義。我們生活的本質不在于外在的現象,比如是一個窮人的生活,還是一個富人的生活;是一個讀書人的生活,還是一個農民的生活等等;而在于對所作一切的理解,在于我們的心賦予我們生活怎樣的意義。《淨行品》是要讓我們自己作主,用我們內心的光明、慈悲及與菩提心相應的善願而賦予我們的生活一個深刻的內涵。就像臨濟禅師講的"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只有我們自己作了心靈主人,才能將黑暗、被動的生活因內心意義的開發而變成光明、主動的生活。
我們一般人常會覺得活得很累,經常抱怨,但我們內心本具的光明如果能開發出來,生活就不會覺得累,而會成爲一種享受,我們就會將被動的生活變成主動的生活。作爲佛教徒,誦經、打坐是我們修行"充電"的一種必要方式,但修行還遠不只這些。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每天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環境,講各種各樣的話,我們必須要應對各種環境和情節。作得了自心的主可以說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我們在生活裏還沒有作主,就說明修行還沒有真正開始。按照臨濟禅師的"四料簡"來說,第一步要體驗到內心的主,主看賓或叫"騎聲蓋色",聲色指我們生活的外在環境。這一點是需要通過修行才能做得到的,如果沒有修行,就會像古人常講的"認賊作父,心隨物轉"。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用心轉物,而不被物轉,做到這一步,我們內心的修行功德才會念念相續、增長起來。所以,《淨行品》偈子中的"當願衆生"是引領我們從慈悲這個門進入佛性、進入我們的心海。一旦從這裏進入,我們就會有很多發現,我們會看到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不在自我如何,而在于是否能夠通達與衆生一體的大悲心,這個心也即諸佛的心。《華嚴經》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衆生與佛相同的這個心,不是我們平時的妄念、妄想。平時的這個心是很膚淺,是以自我爲中心的,是被各種先入爲主的"有色眼鏡"所局限的。因此,這個法門的第二個要領是在每一種情景下,我們都要在內心生起"當願衆生"這樣的願。
研究這些偈子,大家會發現,這"當願衆生"的內容是跟我們所處的環境相關連的。比如"正身端坐,當願衆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表達的是坐在菩提座上,希望衆生都能坐在覺悟的座位上,內心沒有執著,而很自在、解脫。所以在安住當下的前提下,把我們的行動變成一種思想,行動成了行動者的思想,而思想也成了一種外化的思想中的行動。這兩點是互相增上的,願、善念只有外化到語言與行動之中的時候,才會變成現實與力量,才會逐漸地得到強化。我們如果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能夠生起"當願衆生"的善念,我們的心量必定會越來越廣大;隨著心量的擴大,我們生活的天地會越來越寬廣;而這個心量會隨著我們生活的延展逐漸得到強化,一直強化到把我們身心裏面的自我中心、煩惱、偏執等一切覆蓋住;進而使我們自己發生一個蛻變,就像種子在地裏生長,自己超越自己,自己否定自己,修行也是這樣。
爲什麼我認爲這個修行很適合現在各位呢?因爲如果我們側重于從空性的智慧去進入,有時候是難以把握的,而且有可能落在邊上;而"當願衆生"的慈悲心、善願則是很好把握的,也很容易感受得到。這種修行較容易突破自我中心,使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內容都能夠與衆生相關連,與成佛相關連,把修行成佛這件事落實到每一個當下。
大家還要注意,偈子裏所講的這些境界有叁種,有開心的、合意的;也有不合意的,比如看到病人,看到自己生病,看到殘疾的人;還有中性的,既沒有特別好的感受,也沒有特別壞的感受。當你在好的感受之下,比如你今天得了一萬塊錢,這時你發願衆生能和自己一樣都能得到財富,這個願對你可能不太困難。而當你處在逆境下,還要發願以你所處的逆境爲增上緣,然後增上,這就有點難,需要勇氣,要有一種把生活中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進行轉化的力量與氣度。
我們親近善知識其實也就是學習這些,就像我親近我們的師父,仿佛看到他的心永遠都不會失敗,因爲任何一個外在的得失、是非等境界,他都能當下地轉化它,把它變成修行,這個轉化、放下的能力就是一種功夫。師父平常經常講的一句話是"也好",我們平時要和師父討論一些工作,經常會有些疑惑提出來,前天就有件事給我印象很深。發給你們的《中國禅學》這本書很厚,大家不一定都很喜歡看,有的人可能更願意看小說,要是給一本這麼厚的金庸小說,這些人肯定會很高興,即使是坐火車、飛機帶回家也都願意。而給了這些人這麼一本書,可能會使他們感到很麻煩,認爲自己的行李就夠多的。所以當時商量時,師父說每人發一本,我們提出:"有的人可能不會看,在火車上扔掉了怎麼辦?"師父就說:"扔掉了,撿到的人還可以看。"這只是一個例子,是很小的一件事,那也就是說:"扔掉了也好。"其實,我們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生活中的禅修——《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