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叁無”

  禅心“叁無”

  (2003年10月4日晚于柏林禅寺普賢閣)

  明 海

  各位居士、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安排我來給大家講,我今天想來給大家講一個題目,這個題目叫《禅心“叁無”》。

  《禅心“叁無”》這個題目的意思,是說我們按禅的精神去生活,按祖師的教導去生活,以一顆禅心去生活所應該具備的叁種品質。當然一個體悟了禅的境界的人,心態究竟是怎樣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我們根據祖師的教導,根據佛法的精神去描述這顆心,也可以從很多方面去描述,有些機鋒、棒喝也是在展示展現他們的這顆禅心,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討論的這個“禅心”“叁無”也只是從某一個方面、某一個角度來討論。通過這個角度,我們雖然可能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完全悟得這個禅心,但是我們可以現前、當下的去操作,去把握我們的心態。

  禅心“叁無”的第一個無叫“無憂”。佛教對于人道衆生的心態,有一個描述說人道衆生是憂喜參半,在憂這方面有時又叫憂悲、苦惱。我們在日常生活裏經常會有憂愁,俗話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西方的哲學家也從哲學方面探索人類心態裏的憂愁。人類心態裏憂愁的這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這種憂愁的普遍性有的哲學家說那是因爲每個人只要他來到這個世界上,他都會面對死亡。從出生那一天開始,就同時面對了死亡,而死亡對普通人來講是難以把握的,同時又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不用教他就知道的,這是我們潛意識裏的。從佛法來看,生活裏的憂愁來源于我們的得與失,患得患失。也來源于我們對自己未來命運感覺到不可把握,前途難以預料。不知你們是否注意過,有一種學問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不管是有文化的人還是沒有文化的人都特別有興趣,就是關于算命、命相的學問。西方有西方的一套,通過星相、血型、星座等等這些特征預測命運。東方有東方的,在我們中國就很豐富,我們知道有占蔔,有用人的生辰八字叫四柱去預測還有其他的種種方法,奇門遁甲等等。在我們的文明裏面,這類學問的發達說明我們人有一種想把握自己的未來,把握自己命運的這種欲望或者說叫渴望。當然,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人類整體上,有一個潛在的憂患意識,希望通過種種預測命運、把握未來的方法來化解、沖淡內心對不可知的未來的這種擔憂。還有象看日子;取吉利的名字等做法都反映出人們心中的憂。一顆禅心是徹底地放下了憂愁的。雲門文偃禅師說:日日是好日,這是禅者無憂的生活態度。日常生活裏,我們要擺脫憂愁從哪裏做起呢?我覺得首先從放下對未來的牽挂,對未來種種猜測、擔心,對某件事情得與失的計較,從這方面擺脫出來。一切未來的結果都是從現在、從當下我們的言行延伸出去的,而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很多因素是我們沒有辦法把握的,我們能把握的是自己的行爲、語言和思想,所以我們只能從可以把握的地方下手,從眼前下手,由此來把握未來,這樣真正把對未來的擔憂變成現實的力量,可以感知,可以把握,可以確定的力量。很多禅師,在他們的語錄裏不太容易看到說關于死後要生到什麼世界,生到哪一個佛國的開示,原因是他已經全力以赴,已經能夠完全把握住了當下,生命的一切活動他已經做主了。他把握了當下,那麼未來怎麼樣就已經不是問題,要問未來怎麼樣,問他現在正在進行的,正在進行的、正在實現的每時每刻變成現實的心念語言和行爲怎麼樣,我們就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我們的未來不會因爲一個不可知的神靈的操縱發生奇迹。不會有奇迹發生的,如果有奇迹,奇迹就在當下。如果我們把握了當下的一切,在未來也不會出現完全不可預料的事情,所以禅心`叁無'第一就是我們要生活在無憂之中,要有無憂之心。無憂是指我們心裏面沒有對未來的牽挂。我們在生活裏每時每刻包括在打坐的時候可以關照一下,我們的心裏面是不是隱隱約約有些不安?象要考大學的學生,在高考前甚至前半年內心就開始有壓力,不一定在腦子裏每天都在想這件事,其實在心裏面已經有很多負擔出現了,那就是來源于對未來的牽挂、挂礙。我們要時常覺察我們內心的這種負擔,覺察它,然後放下它。怎麼放下呢?放不下主要還是在得失利害方面放不下,我們總是希望在未來出現合乎我們意願的結果。希望未來按照我們的設計,按照我們的理想來到,那麼把這些都放下,如果你希望未來按照你的意願來到的話,那麼你應該從當前的准備工作開始,去創造這個未來!不要光只是去擔憂它,等待它。擔憂和等待對于你所期待的那個未來根本沒有什麼幫助,反而是障礙,你越在意它,可能它越不會來,你要做的只是現在不斷地去准備,最後它就來了,所謂不期而至,不期然而來到,這是我講的禅心`叁無'的第一個無憂之心。無憂的心是很輕松的,沒有壓力的。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病很普遍,象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得病的人特別多,而且年齡越來越提前。前不久我接待一個年輕人,28歲,事業很成功,是一個企業家,可謂“少年得志”,他得了糖尿病。關于這些病,我也和大夫們討論過,他們說這些病和心裏壓力大,憂愁多,心裏不夠輕松有關系。我自己也有體會,心理有憂愁時,人的精力,反應力都差了,工作效率也差了,一件事不會因爲我們擔憂它就變好,相反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禅心`叁無'的第二個無叫“無悔”,悔是關于我們對過去的態度。人的心靈很有意思,在《藥師經》裏講到每個人心裏面都有一個俱生神,它隨時都在記錄我們的言行,記錄我們的心念。儒家說每個人心靈在最深層面都有一種功能,這種功能叫什麼呢?叫良知,有時簡單就說叫“良心”。在道教裏,把每一個人心靈裏面這個非常客觀,非常全面記錄我們身口意叁業活動的這種能力,人格化,神化爲在地獄裏閻王爺殿裏的一位官員,主宰我們命運的帳房先生,他是一個“會計師”,把所有人每天的每時每刻的活動都能記下來,輸入到他的帳簿裏,他那裏有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好象一四天下所有衆生的心態和言行他都能記載下來。人死了以後,都要從他那兒過一下,“會計師”就把每一個人的帳都翻出來,提供給判官,判官再作相應的判斷,你該怎麼樣,或者是上刀山、下油鍋,或者是投生到人間亦或上升到天堂。佛教這樣描述人內心的這種能力:人的心識分成八個層面,最深的這個層面叫第八識也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叁個意思,第一叫能藏,阿賴耶識又叫藏識,它是一個大倉庫,它能夠把我們身口意叁業種種的活動收藏起來,叫能藏。從它的能力,主動性方面叫能藏;第二個叫所藏,它所收集的這些信息,這些內容方面叫所藏;第叁叫執藏,它不僅能收藏,而且對自己所收藏的還有一個執持,不丟失的功能所以叫執藏。講這麼多的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從一生下來,恐怕生下來之前也在其內,種種的活動、行動、語言和心念的活動不用別人來關照,我們每個人自己心裏都知道。我們內心深處都有這種能力,不管當時我們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想了什麼,不管我們是主動地做、主動地說、主動地想,還是被動地做、被動地說、被動地想,種種情狀,我們心裏面有一個攝影機都會攝下來。攝下來以後,形成影響我們未來身口意叁業活動的很重要的資料、很重要的因緣。我們自己內心所收集的這些信息,反過來又會薰習我們,這個薰習通俗講就是影響。一個人內心覺照力很強的時候,做了一件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時,雖然可能忘了曾做了這件事情,但內心並沒有忘,內心會不安,自己會覺得奇怪,怎麼我的心裏會不安呢?後來想一想有一件事做錯了,這就是剛才講的我們內心良知的監督作用。我們的心就是這樣在逐漸地轉化、變化之中。自己改變自己,自己薰習自己。跟外在活動形成一個不斷的互動,不斷地互相反饋的關系。所以“悔”是指的對我們過去的所做,過去的所說,過去的所想或者是一個錯誤(這種錯誤總是首先會傷害別人,再傷害自己),對這些東西放不下、後悔,後悔的味道很難受。我也有體會。我看幾乎每個人都有體會。多多少少輕重都會有,但有句俗話:世上沒有後悔藥可賣。經常我們也聽別人說,某件事從頭來一次就好了,再給我一次機會,但是不可能。後悔也是使我們內心不自在,堵塞在對過去一件事、對過去自己錯誤的執著裏面,我們的心在這一點上梗塞住了,拴住了。那麼禅心呢?它是無悔的!禅心是怎樣做到無悔的呢?因爲它離執,它是空的,象竹籃打水,留不住。我們說過去不犯錯誤的人可能是沒有的或者說很少有。那麼我們怎麼樣從對過去的執著從這個悔心裏擺脫出來、解脫出來呢?怎麼樣在今後不再有悔心呢?要想今後不再有悔心,那麼從現在做起。我們體驗了悔也不錯,我們體驗了悔就知道當下怎麼把握,當下怎麼樣珍惜。禅心能夠看到所謂的過去其實是不可得的,所謂的錯誤,所謂的罪業也是不可得的,是空性的。所謂的福和罪是以我們內心的執著,而對我們産生作用。所以我們的內心,這個內心不是一般的大腦的記憶力層面,是指我剛才講的良知良能這一塊,在這深處這個執持能放下,能夠知道了那一切是不可得的,這個心的結解開了,那麼悔就沒有了,心就形成象牆壁那樣,什麼東西都沾不住了。禅心就有這種特質。我們從祖師的語錄裏能夠看到:禅心從來不會停留在對過去的執著、對過去的後悔裏面,當然了,對我們大家來說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樣不再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新的後悔,這個最重要!怎麼做到這一點呢?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要把握身口意叁業,使我們的生活符合佛法,符合戒律的要求。然後呢?能夠把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屬于自己的那部分責任都能盡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義務都能完成,能夠把我們所遇到的種種寶貴因緣充分利用。比如說很多上過大學的人都會有後悔;那時上學記憶又好,又年…

《禅心“叁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入佛“叁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