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心“三无”

  禅心“三无”

  (2003年10月4日晚于柏林禅寺普贤阁)

  明 海

  各位居士、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安排我来给大家讲,我今天想来给大家讲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叫《禅心“三无”》。

  《禅心“三无”》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我们按禅的精神去生活,按祖师的教导去生活,以一颗禅心去生活所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当然一个体悟了禅的境界的人,心态究竟是怎样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我们根据祖师的教导,根据佛法的精神去描述这颗心,也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描述,有些机锋、棒喝也是在展示展现他们的这颗禅心,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的这个“禅心”“三无”也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来讨论。通过这个角度,我们虽然可能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完全悟得这个禅心,但是我们可以现前、当下的去操作,去把握我们的心态。

  禅心“三无”的第一个无叫“无忧”。佛教对于人道众生的心态,有一个描述说人道众生是忧喜参半,在忧这方面有时又叫忧悲、苦恼。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会有忧愁,俗话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西方的哲学家也从哲学方面探索人类心态里的忧愁。人类心态里忧愁的这一部分具有普遍性,这种忧愁的普遍性有的哲学家说那是因为每个人只要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他都会面对死亡。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同时面对了死亡,而死亡对普通人来讲是难以把握的,同时又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用教他就知道的,这是我们潜意识里的。从佛法来看,生活里的忧愁来源于我们的得与失,患得患失。也来源于我们对自己未来命运感觉到不可把握,前途难以预料。不知你们是否注意过,有一种学问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不管是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有文化的人都特别有兴趣,就是关于算命、命相的学问。西方有西方的一套,通过星相、血型、星座等等这些特征预测命运。东方有东方的,在我们中国就很丰富,我们知道有占卜,有用人的生辰八字叫四柱去预测还有其他的种种方法,奇门遁甲等等。在我们的文明里面,这类学问的发达说明我们人有一种想把握自己的未来,把握自己命运的这种欲望或者说叫渴望。当然,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人类整体上,有一个潜在的忧患意识,希望通过种种预测命运、把握未来的方法来化解、冲淡内心对不可知的未来的这种担忧。还有象看日子;取吉利的名字等做法都反映出人们心中的忧。一颗禅心是彻底地放下了忧愁的。云门文偃禅师说:日日是好日,这是禅者无忧的生活态度。日常生活里,我们要摆脱忧愁从哪里做起呢?我觉得首先从放下对未来的牵挂,对未来种种猜测、担心,对某件事情得与失的计较,从这方面摆脱出来。一切未来的结果都是从现在、从当下我们的言行延伸出去的,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很多因素是我们没有办法把握的,我们能把握的是自己的行为、语言和思想,所以我们只能从可以把握的地方下手,从眼前下手,由此来把握未来,这样真正把对未来的担忧变成现实的力量,可以感知,可以把握,可以确定的力量。很多禅师,在他们的语录里不太容易看到说关于死后要生到什么世界,生到哪一个佛国的开示,原因是他已经全力以赴,已经能够完全把握住了当下,生命的一切活动他已经做主了。他把握了当下,那么未来怎么样就已经不是问题,要问未来怎么样,问他现在正在进行的,正在进行的、正在实现的每时每刻变成现实的心念语言和行为怎么样,我们就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我们的未来不会因为一个不可知的神灵的操纵发生奇迹。不会有奇迹发生的,如果有奇迹,奇迹就在当下。如果我们把握了当下的一切,在未来也不会出现完全不可预料的事情,所以禅心`三无'第一就是我们要生活在无忧之中,要有无忧之心。无忧是指我们心里面没有对未来的牵挂。我们在生活里每时每刻包括在打坐的时候可以关照一下,我们的心里面是不是隐隐约约有些不安?象要考大学的学生,在高考前甚至前半年内心就开始有压力,不一定在脑子里每天都在想这件事,其实在心里面已经有很多负担出现了,那就是来源于对未来的牵挂、挂碍。我们要时常觉察我们内心的这种负担,觉察它,然后放下它。怎么放下呢?放不下主要还是在得失利害方面放不下,我们总是希望在未来出现合乎我们意愿的结果。希望未来按照我们的设计,按照我们的理想来到,那么把这些都放下,如果你希望未来按照你的意愿来到的话,那么你应该从当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去创造这个未来!不要光只是去担忧它,等待它。担忧和等待对于你所期待的那个未来根本没有什么帮助,反而是障碍,你越在意它,可能它越不会来,你要做的只是现在不断地去准备,最后它就来了,所谓不期而至,不期然而来到,这是我讲的禅心`三无'的第一个无忧之心。无忧的心是很轻松的,没有压力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病很普遍,象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得病的人特别多,而且年龄越来越提前。前不久我接待一个年轻人,28岁,事业很成功,是一个企业家,可谓“少年得志”,他得了糖尿病。关于这些病,我也和大夫们讨论过,他们说这些病和心里压力大,忧愁多,心里不够轻松有关系。我自己也有体会,心理有忧愁时,人的精力,反应力都差了,工作效率也差了,一件事不会因为我们担忧它就变好,相反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禅心`三无'的第二个无叫“无悔”,悔是关于我们对过去的态度。人的心灵很有意思,在《药师经》里讲到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俱生神,它随时都在记录我们的言行,记录我们的心念。儒家说每个人心灵在最深层面都有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叫什么呢?叫良知,有时简单就说叫“良心”。在道教里,把每一个人心灵里面这个非常客观,非常全面记录我们身口意三业活动的这种能力,人格化,神化为在地狱里阎王爷殿里的一位官员,主宰我们命运的帐房先生,他是一个“会计师”,把所有人每天的每时每刻的活动都能记下来,输入到他的帐簿里,他那里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好象一四天下所有众生的心态和言行他都能记载下来。人死了以后,都要从他那儿过一下,“会计师”就把每一个人的帐都翻出来,提供给判官,判官再作相应的判断,你该怎么样,或者是上刀山、下油锅,或者是投生到人间亦或上升到天堂。佛教这样描述人内心的这种能力:人的心识分成八个层面,最深的这个层面叫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三个意思,第一叫能藏,阿赖耶识又叫藏识,它是一个大仓库,它能够把我们身口意三业种种的活动收藏起来,叫能藏。从它的能力,主动性方面叫能藏;第二个叫所藏,它所收集的这些信息,这些内容方面叫所藏;第三叫执藏,它不仅能收藏,而且对自己所收藏的还有一个执持,不丢失的功能所以叫执藏。讲这么多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从一生下来,恐怕生下来之前也在其内,种种的活动、行动、语言和心念的活动不用别人来关照,我们每个人自己心里都知道。我们内心深处都有这种能力,不管当时我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不管我们是主动地做、主动地说、主动地想,还是被动地做、被动地说、被动地想,种种情状,我们心里面有一个摄影机都会摄下来。摄下来以后,形成影响我们未来身口意三业活动的很重要的资料、很重要的因缘。我们自己内心所收集的这些信息,反过来又会薰习我们,这个薰习通俗讲就是影响。一个人内心觉照力很强的时候,做了一件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时,虽然可能忘了曾做了这件事情,但内心并没有忘,内心会不安,自己会觉得奇怪,怎么我的心里会不安呢?后来想一想有一件事做错了,这就是刚才讲的我们内心良知的监督作用。我们的心就是这样在逐渐地转化、变化之中。自己改变自己,自己薰习自己。跟外在活动形成一个不断的互动,不断地互相反馈的关系。所以“悔”是指的对我们过去的所做,过去的所说,过去的所想或者是一个错误(这种错误总是首先会伤害别人,再伤害自己),对这些东西放不下、后悔,后悔的味道很难受。我也有体会。我看几乎每个人都有体会。多多少少轻重都会有,但有句俗话: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卖。经常我们也听别人说,某件事从头来一次就好了,再给我一次机会,但是不可能。后悔也是使我们内心不自在,堵塞在对过去一件事、对过去自己错误的执著里面,我们的心在这一点上梗塞住了,拴住了。那么禅心呢?它是无悔的!禅心是怎样做到无悔的呢?因为它离执,它是空的,象竹篮打水,留不住。我们说过去不犯错误的人可能是没有的或者说很少有。那么我们怎么样从对过去的执著从这个悔心里摆脱出来、解脱出来呢?怎么样在今后不再有悔心呢?要想今后不再有悔心,那么从现在做起。我们体验了悔也不错,我们体验了悔就知道当下怎么把握,当下怎么样珍惜。禅心能够看到所谓的过去其实是不可得的,所谓的错误,所谓的罪业也是不可得的,是空性的。所谓的福和罪是以我们内心的执著,而对我们产生作用。所以我们的内心,这个内心不是一般的大脑的记忆力层面,是指我刚才讲的良知良能这一块,在这深处这个执持能放下,能够知道了那一切是不可得的,这个心的结解开了,那么悔就没有了,心就形成象墙壁那样,什么东西都沾不住了。禅心就有这种特质。我们从祖师的语录里能够看到:禅心从来不会停留在对过去的执著、对过去的后悔里面,当然了,对我们大家来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不再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新的后悔,这个最重要!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要把握身口意三业,使我们的生活符合佛法,符合戒律的要求。然后呢?能够把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都能尽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义务都能完成,能够把我们所遇到的种种宝贵因缘充分利用。比如说很多上过大学的人都会有后悔;那时上学记忆又好,又年…

《禅心“三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入佛“三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