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心“三无”▪P3

  ..续本文上一页条戒:我要从现在开始不对任何人、任何事发牢骚,结果只坚持了一两天,很快就犯戒了。我觉得坚持了一两天都不错,坚持一两天还是很有水平的呢。当然你们可能坚持时间要长。容易发牢骚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注意索取,不太注意奉献,多奉献的人他牢骚少。经常对别人不满意,总是在要求别人你牢骚就多。总是要求别人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却没有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多奉献就不太容易有牢骚,不太容易有怨言。所以今天我借这个机会给大家出个题目,希望你们每个人给自己制定一条戒律:我发誓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任何人关于任何事我不发牢骚。心里不发,嘴上也不发,可以试一试吗?我没有问你们做得到做不到。显然是很难做到的,试一试,通过试能够了解自己的心,了解自己平时的生活。如果我们平时牢骚很少,那么可以说生活的质量很高,如果平时怨言很多,说明我们生活的质量很低。这个与我们是否有钱,社会地位高低,与我们是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没有关系。我们牢骚少,怨言少,没有怨恨,那我们就生活在净土里面,生活在快乐里。如果我们牢骚多,怨言多,怨恨多,我们就是生活在不快乐里,有时甚至可以说是生活在地狱里。而强烈的仇恨一个人是很痛苦的,被仇恨的人没有受到伤害,自己先受到了伤害。所以这是今天我供养大家也是提出来跟大家共勉的。

  禅心,要修禅,要有一颗禅心,首先我们要做到第一无忧,第二无悔,第三无怨。希望你们记住这禅心`三无'。在平时经常反观内照,现在心里是不是有忧了?是不是有悔了?是不是有怨了?经常反照,经常的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就是不断的反照,不断地把自己心里面忧、悔、怨净化,转化,放下。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大家可以提问。

  提问之一:要做到无忧、无怨、无悔,岂不是生活得太消极了吗?

  师答:能够无忧无怨无悔你认为活得太消极,我却认为是活得积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忧,无悔、无怨的心把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挂碍都放下了,全力以赴于每一个当下,全力以赴于自己当下的每一件事,所以它是最现实的,最真实的,也是最积极的。前面讲到,关于未来,我们去忧,忧也不能给我们的未来添分,增加成功的可能,关于过去的悔更不会给我们的成功、我们的快乐添分,只会减分。所以以无忧、无怨的心去生活,那是生活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的心是非常轻松的,既是非常轻松的,也是全力以赴的。我注意观察那些修行好的长老大德,有一些特点,就是说他们首先是禅心`三无',无忧、无悔、无怨。另外他们总是生活在当下,因此他们的精力都较常人多出很多倍,精力过人。精力超过常人不一定是说他的健康超过常人,是心力超过常人,心可以多用,可以管很多事,成办很多事,但一点都不累,原因就在这里。总是全力以赴地安住在当下。前几天我见到一个比丘尼师父,江西抚州有个金山寺,她在那里修行。她的师父印空法师,万佛楼开光时来过。八十多岁的比丘尼师父,我看到她肃然起敬。八十多岁了,精神非常的好。她那个寺院在山上,每天要爬山,上下爬山。她也在修庙,那里有三百多个师父跟着她一块修行。我听这个年轻的师父讲:说她们年轻人的精力都不如她,不如这个八十多岁的比丘尼师父,我说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没有想过?她说:我注意了,她总是当下的事当下办,活得特别简单,总是非常简单、单纯,心态也是非常简单的,所以她的精力总是很好。因为忧也好,悔也好,怨也好,都是消耗我们的心力,消耗我们的能量的。消耗能量最快的是这些,不是别的。她做很多事,休息时间特别短,一天只睡两三个钟头,但是精力还是很好,因为原来我就听说过,她那个地方很艰苦,山很高,还要往返,我想八十多岁的人每天爬山多辛苦呀,那么这次我见到她,很是自在。

  提问之二:对社会上一些弊端,比如造假,怎么做到无怨呢?

  师答:这个无怨是指我们对待他们的心态。包括前面我讲的,并不意味着我们去纵容它。为什么有假货,为什么有假冒伪劣?去观察一下它的因缘,就知道绝非偶然。它与我们这个时候的社会风气、人们的道德水准、信仰的失落以及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没有规范,与种种的因缘都有关系。有这么多复杂的因缘,促成了假冒伪劣的出现,单单你去怨恨它,它就会消失吗?不会的。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遇到任何一个负面的东西,要想到我现在能做什么,就把你现在能做的去做就行了。你开始做的时候,它就开始转变了。你开始做一分,它就开始改变一分。谁能保证我们在座的各位没有推销商品的,没有在工矿企业制造产品的,在座的没准就有做这个工作的。但是做这个工作的人到寺院来学佛,我们一起来交流心得,慢慢地他就改变了。原来卖假货的,从此他不卖了,佛法是最现实的,绝对的现实主义。

  提问之三:如何用一个词概括无怨无悔无忧之心?

  师答:没有词了,无言了。象我这样说法,应该说都是为了帮助大家一方面去了解禅师们提倡的修行意味着什么,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思想能够帮助大家在生活中实际地体验,体证,进入一下禅心的境界。严格来讲这也是扯葛藤,也可以说是一种方便,方便说。要是简单地说,我刚才也讲到过禅心永远都是单纯地安住在当下,单纯地处理当下的一切。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倒觉得可以用《金刚经》里的那个词就是“无住”,就是无住之心。用什么词无关紧要,主要是你们要能有些体会,我为了让你们比较直接地体会一点,所以我就说的很生活化,什么忧呀,悔呀,怨呀,因为这些你们都能理解,你们也会有体会。你们也曾有过忧、悔、怨,从这里你们再来体会什么是禅心,就容易一些。如果我直接说“无住”“无念”“无相”就稍微显得抽象了一点。

  提问之四: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有时表现出来愤怒,也许会有好的结果。

  师答:很多时候会假戏真做,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最后变了,一开始的时候想假装生气一下,结果最后真的生气了。所以你说的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这个无住的心,这颗禅心能做到无忧、无悔、无怨,我们这颗心得到了自在,为了利益众生的方便,可以有愤怒,可以有忧愁。你们看有的高僧的照片,也是满面忧愁,你们看虚云老和尚,不是为自己忧,是为众生忧,为佛法忧啊。那么这个忧就成了他的障碍了吗?没有。这个忧是他老人家的一个表法,这个忧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所以我们的心能够“无住”了,那就怎么都可以。但这个不是嘴上讲的,这需要功夫,这需要我们的心和气自在。除了心自在,气还要自在。气是指我们的身体。现在我要示现非常愤怒,可能刚开始我是假装,最后变成真的了,因为我的气不自在。首先是心不自在,心没有真正自在。因此说菩萨有方便善巧,那个方便善巧都是来源于心已经自在了,心气都很自在了。所以他权现,可以慈悲(慈眉善目)也可以金刚怒目。总而言之,他的心很好用,他的气也很好用。他的心可以硬,也可以很软。前面我讲的佛源老和尚,那天我们接驾,在他的房间有人要拜他,他就拿着拄杖说:“出去”!那真是气势汹汹的,不是做作的。反正那会儿谁给他顶礼,都会挨骂。后来又进来一个内蒙的居士,旁边的人怕他生气,拦着这位居士,这时老和尚却说:“来,过来”,态度突然变了。这就是说他的心和气都很自在,他的那种愤怒不是我们一般人的愤怒,有去无回,只有放没有收的。他是收放自如的,后来他又把原先那个年轻人叫到跟前来问:“是做什么的?”很慈祥。最后教育了他几句,说的那个年轻人痛哭流涕,特别受用,后来走了。老和尚他就是这样,心自在了。好!今天就交流到这里,时间也不早了,我讲的仅供大家参考。阿弥陀佛!

  

  

《禅心“三无”》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入佛“三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