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條戒:我要從現在開始不對任何人、任何事發牢騷,結果只堅持了一兩天,很快就犯戒了。我覺得堅持了一兩天都不錯,堅持一兩天還是很有水平的呢。當然你們可能堅持時間要長。容易發牢騷的人一般都是比較注意索取,不太注意奉獻,多奉獻的人他牢騷少。經常對別人不滿意,總是在要求別人你牢騷就多。總是要求別人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卻沒有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多奉獻就不太容易有牢騷,不太容易有怨言。所以今天我借這個機會給大家出個題目,希望你們每個人給自己製定一條戒律:我發誓在任何情況下,對于任何人關于任何事我不發牢騷。心裏不發,嘴上也不發,可以試一試嗎?我沒有問你們做得到做不到。顯然是很難做到的,試一試,通過試能夠了解自己的心,了解自己平時的生活。如果我們平時牢騷很少,那麼可以說生活的質量很高,如果平時怨言很多,說明我們生活的質量很低。這個與我們是否有錢,社會地位高低,與我們是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沒有關系。我們牢騷少,怨言少,沒有怨恨,那我們就生活在淨土裏面,生活在快樂裏。如果我們牢騷多,怨言多,怨恨多,我們就是生活在不快樂裏,有時甚至可以說是生活在地獄裏。而強烈的仇恨一個人是很痛苦的,被仇恨的人沒有受到傷害,自己先受到了傷害。所以這是今天我供養大家也是提出來跟大家共勉的。
禅心,要修禅,要有一顆禅心,首先我們要做到第一無憂,第二無悔,第叁無怨。希望你們記住這禅心`叁無'。在平時經常反觀內照,現在心裏是不是有憂了?是不是有悔了?是不是有怨了?經常反照,經常的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就是不斷的反照,不斷地把自己心裏面憂、悔、怨淨化,轉化,放下。今天就講到這裏,下面大家可以提問。
提問之一:要做到無憂、無怨、無悔,豈不是生活得太消極了嗎?
師答:能夠無憂無怨無悔你認爲活得太消極,我卻認爲是活得積極。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無憂,無悔、無怨的心把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挂礙都放下了,全力以赴于每一個當下,全力以赴于自己當下的每一件事,所以它是最現實的,最真實的,也是最積極的。前面講到,關于未來,我們去憂,憂也不能給我們的未來添分,增加成功的可能,關于過去的悔更不會給我們的成功、我們的快樂添分,只會減分。所以以無憂、無怨的心去生活,那是生活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當下的心是非常輕松的,既是非常輕松的,也是全力以赴的。我注意觀察那些修行好的長老大德,有一些特點,就是說他們首先是禅心`叁無',無憂、無悔、無怨。另外他們總是生活在當下,因此他們的精力都較常人多出很多倍,精力過人。精力超過常人不一定是說他的健康超過常人,是心力超過常人,心可以多用,可以管很多事,成辦很多事,但一點都不累,原因就在這裏。總是全力以赴地安住在當下。前幾天我見到一個比丘尼師父,江西撫州有個金山寺,她在那裏修行。她的師父印空法師,萬佛樓開光時來過。八十多歲的比丘尼師父,我看到她肅然起敬。八十多歲了,精神非常的好。她那個寺院在山上,每天要爬山,上下爬山。她也在修廟,那裏有叁百多個師父跟著她一塊修行。我聽這個年輕的師父講:說她們年輕人的精力都不如她,不如這個八十多歲的比丘尼師父,我說這是爲什麼呢?你們有沒有想過?她說:我注意了,她總是當下的事當下辦,活得特別簡單,總是非常簡單、單純,心態也是非常簡單的,所以她的精力總是很好。因爲憂也好,悔也好,怨也好,都是消耗我們的心力,消耗我們的能量的。消耗能量最快的是這些,不是別的。她做很多事,休息時間特別短,一天只睡兩叁個鍾頭,但是精力還是很好,因爲原來我就聽說過,她那個地方很艱苦,山很高,還要往返,我想八十多歲的人每天爬山多辛苦呀,那麼這次我見到她,很是自在。
提問之二:對社會上一些弊端,比如造假,怎麼做到無怨呢?
師答:這個無怨是指我們對待他們的心態。包括前面我講的,並不意味著我們去縱容它。爲什麼有假貨,爲什麼有假冒僞劣?去觀察一下它的因緣,就知道絕非偶然。它與我們這個時候的社會風氣、人們的道德水准、信仰的失落以及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沒有規範,與種種的因緣都有關系。有這麼多複雜的因緣,促成了假冒僞劣的出現,單單你去怨恨它,它就會消失嗎?不會的。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我們遇到任何一個負面的東西,要想到我現在能做什麼,就把你現在能做的去做就行了。你開始做的時候,它就開始轉變了。你開始做一分,它就開始改變一分。誰能保證我們在座的各位沒有推銷商品的,沒有在工礦企業製造産品的,在座的沒准就有做這個工作的。但是做這個工作的人到寺院來學佛,我們一起來交流心得,慢慢地他就改變了。原來賣假貨的,從此他不賣了,佛法是最現實的,絕對的現實主義。
提問之叁:如何用一個詞概括無怨無悔無憂之心?
師答:沒有詞了,無言了。象我這樣說法,應該說都是爲了幫助大家一方面去了解禅師們提倡的修行意味著什麼,另一方面通過這些思想能夠幫助大家在生活中實際地體驗,體證,進入一下禅心的境界。嚴格來講這也是扯葛藤,也可以說是一種方便,方便說。要是簡單地說,我剛才也講到過禅心永遠都是單純地安住在當下,單純地處理當下的一切。所以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倒覺得可以用《金剛經》裏的那個詞就是“無住”,就是無住之心。用什麼詞無關緊要,主要是你們要能有些體會,我爲了讓你們比較直接地體會一點,所以我就說的很生活化,什麼憂呀,悔呀,怨呀,因爲這些你們都能理解,你們也會有體會。你們也曾有過憂、悔、怨,從這裏你們再來體會什麼是禅心,就容易一些。如果我直接說“無住”“無念”“無相”就稍微顯得抽象了一點。
提問之四: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有時表現出來憤怒,也許會有好的結果。
師答:很多時候會假戲真做,一開始的時候是這樣,最後變了,一開始的時候想假裝生氣一下,結果最後真的生氣了。所以你說的這種情況是存在的,這個無住的心,這顆禅心能做到無憂、無悔、無怨,我們這顆心得到了自在,爲了利益衆生的方便,可以有憤怒,可以有憂愁。你們看有的高僧的照片,也是滿面憂愁,你們看虛雲老和尚,不是爲自己憂,是爲衆生憂,爲佛法憂啊。那麼這個憂就成了他的障礙了嗎?沒有。這個憂是他老人家的一個表法,這個憂是教化衆生的方便,所以我們的心能夠“無住”了,那就怎麼都可以。但這個不是嘴上講的,這需要功夫,這需要我們的心和氣自在。除了心自在,氣還要自在。氣是指我們的身體。現在我要示現非常憤怒,可能剛開始我是假裝,最後變成真的了,因爲我的氣不自在。首先是心不自在,心沒有真正自在。因此說菩薩有方便善巧,那個方便善巧都是來源于心已經自在了,心氣都很自在了。所以他權現,可以慈悲(慈眉善目)也可以金剛怒目。總而言之,他的心很好用,他的氣也很好用。他的心可以硬,也可以很軟。前面我講的佛源老和尚,那天我們接駕,在他的房間有人要拜他,他就拿著拄杖說:“出去”!那真是氣勢洶洶的,不是做作的。反正那會兒誰給他頂禮,都會挨罵。後來又進來一個內蒙的居士,旁邊的人怕他生氣,攔著這位居士,這時老和尚卻說:“來,過來”,態度突然變了。這就是說他的心和氣都很自在,他的那種憤怒不是我們一般人的憤怒,有去無回,只有放沒有收的。他是收放自如的,後來他又把原先那個年輕人叫到跟前來問:“是做什麼的?”很慈祥。最後教育了他幾句,說的那個年輕人痛哭流涕,特別受用,後來走了。老和尚他就是這樣,心自在了。好!今天就交流到這裏,時間也不早了,我講的僅供大家參考。阿彌陀佛!
《禅心“叁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