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佛“叁知”

  入佛“叁知”

  (2003年10月5日晚于柏林禅寺普賢閣)

  明 海

  我今天講一些從學佛來講比較基礎的題目。來說說我們作爲在家人要學佛、要入佛門首先應該知道的事情。我把它也從叁個方面來概括,題目可以叫"入佛叁知"。我們要進入佛門,成爲一個佛教徒開始修行,要知道這叁件事情--叁個知道。

  第一知叫"知止",止從字面上來講是停止。儒家有個很重要的文獻叫《大學》,其中講到"知止而後學,學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得。"所以這個止是在這個意義上去運用,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界限。我們做一件事情,比如我們在人行道上走,我們知道人行道左邊到哪裏,右邊到哪裏,超過了範圍就會走到車道上去或者走到路邊的溝裏去。所以在那個邊上要停下來,不能再往左邊去了,或者不能再往右邊去了。止的意思之一就是界限,具體地說就是規範。每一個事物都有它的界限,我們要做每件事也都有它的規範。做人有做人的規範。做人有一般的規範,也有特別的規範。比如做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規範,做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規範;做老師有做老師的特別的職業規範,做政府官員當然也有做政府官員的特別的職業規範。

  所以知止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學佛以前,像我自己回憶自己在學佛以前,生活都是比較迷惘的。對于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自己心裏沒有譜,沒有一個界限。好像一輛車行走在一條沒有界限的路上,它有時會向左邊偏很遠,有時會向右邊偏很遠。那麼要學佛呢?第一步我們就知道了,我們做人要有一些最起碼的規範,哪些可以做,哪些是一定不要、不能做的,這部分內容在佛教裏面稱之爲戒律。戒律不一定是我們受了戒以後才應該知道它,才應該按照它去做。在我們受戒以前,我們要明白,做爲人,我們擁有很多珍貴的東西,我們要保住這些珍貴的東西。這些是作爲一個人的自由權利,是人生一筆財富。所以我們有必要遵循做人的一些基本規範。

  在佛教裏面,釋迦牟尼佛給在家人提出五條基本的規範,這五條規範我們稱之爲"五戒"。第一條不殺生;第二條不偷盜;第叁條不邪淫;第四條不妄語;第五條不飲酒。這五條是釋迦牟尼佛對在家佛教徒提出的五條要求。我們在生活裏,如果在自己的思想意識上,非常明確的知道有這五件事情,我們就會對自己有一個警戒;或者其中某一條在一時半刻做不到,比如不飲酒一時做不到,那起碼會要求自己其他四件事情不要去做。

  第一不殺生。首先是不要殺人。不傷害人的身體,不傷害其他生命的身體,中斷他們的生存,這是不殺生的意思。一般情況下,我們應該是不會去殺人的。但是在生活裏面,往往會無故地傷害動物。如果我們沒有明確的意識,對自己沒有約束,不知止,不知道這個界限,對于人與其他衆生的生命之間的關系沒有明確的認識,往往我們會隨著無名煩惱去做傷害其他衆生生命的事。

  在佛教裏面講到,我們傷害其他衆生的生命會有很嚴重的後果,我們所發出去的最後我們會收回來。我們曾經發出去什麼,就會收回來什麼。比如我們往天上扔一樣東西,它總會掉到地上來。可能我們以五公斤的力量扔上去,它會以十公斤的力量重新掉到地上來。我們人的行爲、語言和思想也是這樣,它發出去然後我們又會收獲它。不是說發出去了與我們沒有關系了,發出去了以後我們要爲它負責任。

  殺生的行爲一旦發出去,給我們收回來的是什麼呢?收回來的也是與生命存在相關聯的結果。大處來講,與我們生命的生和死相關聯;小處來講,與我們的生命健康和壽命長短有關。我們會收獲這些果報。一般來講,殺生多的人容易生病,容易短壽,容易沒有安全感。爲什麼沒有安全感呢?因爲他使其他衆生沒有安全感,所以他也就沒有安全感。而且他的朋友會很少。爲什麼呢?因爲他傷害過其他衆生,或者他習慣于傷害其他衆生,其他的衆生當然也就害怕他。所以他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如果他有朋友的話,也往往是招感那些喜歡殺生的朋友。所以喜歡殺生的人就會有很多喜歡殺生的朋友。後面幾條也都一樣。喜歡偷東西的人會遇到很多喜歡偷東西的朋友;喜歡濫搞男女關系的人總是遇到種種會推動他墮落的那些環境和人;喜歡喝酒的人總是會有很多酒肉朋友。

  這個道理就是佛教講的"苦、集、滅、道"中的集,收集的"集"。你們仔細觀察一下生活裏的"集",凡是喜歡踢足球的人,你注意觀察一下他的生活,他的房間裏一定有很多球星的照片,一定掌握了很多關于足球賽的信息,他一定認識很多喜歡觀看球賽、喜歡踢足球的朋友。因此對他來講,看一場球賽要比我們簡單得多,因爲他這方面的關系很熟。這就叫集。當然如果你們學佛的話,那又是一個集,我們就會發現房間裏與佛有關的書很多,認識的人也是學佛的多。我們會認識很多法師,認識很多居士,我們跟很多寺院有聯系、有往來。這也是集。

  現在再回到不殺生這件事情上來說,它在我們的生命裏面所招集的,都是與生命的安危、生存、生死有關的一些惡的因緣。昨天我也講了,喜歡殺生的人容易生在有戰爭的時代,生在有戰爭的國度,容易遇上戰爭。這是講不殺生。這是我們應該知道、並在行爲上面,現在就要停下來的第一件事。

  第二不偷盜。不偷盜是關于財物的。財物也是用來維系生命的東西,所以偷盜財物有點接近于影響別人生命的生存。當然去撬人家的門、破窗而入這樣的事,我們一般不會去做,正人君子不會去做。但佛教講的不偷盜,它的意思很廣泛,有很細的要求。不僅僅是不可以破窗而入,也包括你在單位裏、在任何環境下,如果對方沒有同意,屬于他人或者集體的東西我們都不可以占爲己有。比如打個電話呀,拿一張信箋紙,比如說用一次公車……這些應該都屬于盜這一類。如果我們要維持行爲的廉潔,必須要在這些地方注意。如果我們做得好,慢慢地我們的氣質會改變。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要向別人去宣布,說"我不偷盜";或者說"我一向不殺生"。其實不用說,你一出現自然會給人相關的信息。不偷盜這條戒持得好的人,給人一種特別值得信賴的感覺。如果是做生意的話,就會有很多人相信你。人家跟你談判的時候,會特別放心,簽協議時蓋不蓋章都無所謂,覺得你這個人肯定不會有什麼心術不正。它有這種感染力量。這是講在生活方面不偷盜。

  不偷盜還有更細的。除了財物以外,還有一些抽象的東西,我們也有可能偷盜。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有時不一定盜竊財物,偷一條信息也是偷盜,偷網站密碼也是偷盜。黑客其實就是犯偷盜。爲什麼呢?他偷的是知識,破譯人家的密碼,他是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偷。黑客就講了,我沒有偷,我是自己琢磨出來的。不錯,那是你自己琢磨出來的。但是人家設這個密碼的意思,就是不希望別人知道,你在對方沒有同意的情況下,你琢磨出來了,你專門用心研究出來了,這就是偷盜。就和門一樣,你說我沒有撬門,我就是琢磨出來了,把你這個門弄開了。所以黑客是偷盜。比如別人的帳號,因爲現在在很多電腦上會有交易,有些人就偷偷把這些電腦的密碼弄到手。這是抽象的偷盜。

  還有的偷盜,不是盜知識,也不是盜財物,而是盜名。有一個成語叫"欺世盜名"。這件事情明明不是你做的,你卻說這件事是你做的,然後大家都認爲這件事是你做的,這就是盜名。古人還有句話叫"不要掠人之美",盜名就是"掠人之美"。像寫文章、搞創作的人,剽竊別人的創作作品爲己有,就有掠人之美之嫌,也屬于盜名。盜名在過去也許不算什麼,但在今天的信息時代,盜名就不得了。"名"可以變成實際的經濟利益,實際的種種財富,這種名也是一種社會資源。所以"盜名"的現象,我覺得現在比較普遍。如有一些假冒僞劣,那就是盜名。明明不是那個廠家生産的,貼上人家的商標,那就是盜名了。而且它既是盜名也是盜利,是通過盜名來達到盜利的目的。這些是講的不偷盜。

  第叁不邪淫。不邪淫的意思是,在家的佛教徒可以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範圍與自己的伴侶發生男女關系。因爲要生兒育女,有社會責任。那麼如果跨過這個範圍,跟第叁者發生關系,就叫邪淫。邪淫既傷害當事人的身心,也傷害各自的家庭,也傷害社會的穩定。這個傷害也是全方位的輻射。所以這件事情是我們特別應該知道要停下來的,要刹車。我爲什麼要用"知止"來概括這件事情呢?因爲我們在生活裏面開車,該刹車時必須要刹車。

  有一次我接待一位女孩,她找我談話。我說你有什麼問題?她說:師父,我本來有家庭,現在我喜歡上另外一個人怎麼辦呢?我就很直接地跟她講:不行。你有家庭,那麼你對你的家庭就有責任,你不可以沒有界限,讓你的感情蔓延到其他人的身上去。那不僅是對你家庭的傷害,也是對別人家庭的傷害。

  可悲的是,今天的社會在很多渠道、在很多輿論工具上所渲染所推動的,好像都是鼓勵大家在感情上、在男女關系上毫無界限,隨便來,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信息,把我們朝這個方向引誘,這是很危險的。現在科技很發達,信息溝通很方便。這一切方便的手段當然可以用來給我們謀福利,但要是用來作奸犯科也是很方便的。特別希奇古怪的是,現在聽說有網戀,在網上組成家庭,在電腦上談戀愛,後來兩人走到一起。聽說後果有很可怕的。因爲在電腦上誰也不知道誰,走到一起原來還是認識的人。所以諸如此類的這些怪現象,都是我們社會不知止,沒有界限,不知道刹車所造成的。

  一個學佛人首先要知道在念頭上、行爲上面刹車。邪淫這樣的惡行,都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是由很多的因緣促成的,它是由一定的時間作鋪墊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裏,作爲在家的居士怎麼樣去避免這些錯誤呢?當然首先你要知道,有些界限是不…

《入佛“叁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命運“叁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