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以逾越的。另外,應該多方面去建設自己的家庭,從正面去建設自己的家庭生活,建設夫妻關系,那麼就能避免。有的夫妻在一起,他們的關系破裂了,已經疏遠了,已經很冷漠了,有隔閡了,雙方不願意面對,都回避,假裝不知,慢慢發展就容易惡化。
很多的青少年犯罪(包括很多犯罪分子),有人研究,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小的時候,他們成長的家庭環境往往有一些缺陷。有些是單親家庭,或者是父母關系已破裂,這樣的家庭環境很容易使小孩子受到傷害。因爲這樣的家庭,不能給予小孩足夠的愛、足夠的關懷,不能給他正常的關懷和家庭溫暖,結果就會在幼小的心靈裏面積壓對社會對生活的不滿和仇恨。因爲小孩子不懂事,沒有理解的能力,他是本能地會對社會對他人積壓一種仇恨心理。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但絕大多數是這樣。除非有一些人他很有天賦,是有來曆的。他過去世的積累很好,心理素質很好,雖然小時候沒有得到愛,但長大後卻知道更好的愛別人,也有這樣的人。絕大多數人是小時候得到了什麼,長大後就把他得到的放大了還給社會。小時候如果他得到過愛,長大後他就會放大這個愛還給社會;小時候他得到的是冷漠,冷遇、被抛棄、沒有人理睬,同樣地他也會把這些放大再還給社會。人有時候看起來很複雜,其實也很簡單,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所以在男女關系上要知止。
另外,有一些場合不要去。像一些非法的娛樂場所,什麼洗浴中心之類的地方不要去。本來有些名堂我並不知道,但有時我在寺院也曾接待這方面的人。有一次有位洗浴中心的負責人,他愁眉苦臉地來找我。我問他:"你有什麼事?"他說:"我最近很煩惱!"我說:"怎麼煩惱呢?"他說:"經常有人來找我的麻煩,要跟我打仗,拿刀子要殺我,我經常忍不住要出去跟人打架,忍不住拿著刀子去跟人幹仗。"我說:"你知道嗎?你做這個事本身是個缺德的事情。"我直接跟他這麼講,我說:"你做的是損德的事,你那洗浴中心是不是色情服務?"他說是。我說:"這就是損德的事,損德的事招惹這類事情,那是當然的。如果你不停下來,不把你那個地方整個停下來,恐怕還不僅是打架,還有更嚴重的後果。"後來跟他講,他下決心說回去改。
所以有些場所不要去,要知道停下來,走到那裏時要停下來,把腳步放慢一些。你們要是讀了《地藏經》,就知道《地藏經》裏面有很多鬼。什麼吸人精氣的鬼,吸人精血的鬼,吃胎卵的鬼,叁目鬼王、四目鬼王等等。我們不要以爲鬼就是青面獠牙很凶的。不是的。黃色書刊、黃色錄像、黃色電影、網站上的黃色畫面,那就是吸精氣鬼。你看的時候,你的精氣就耗散了,那就是那些魔鬼精心設計的圈套。現在人們都往這個圈套裏跳。吸精氣鬼活動最多的地方,就是那些娛樂場所。一些人的生活過于放縱,比如說飲酒無度,這些事情就是吸精氣的鬼。還有一些活動,像毒品,就是魔鬼的化身,可以說是死魔。
所以我們不要把鬼神秘化。鬼並不神秘,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是。我們不要去碰它,我們要有一個界限,有一個人行道。我們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我們在人行道上走,鬼拿我們是沒有辦法的。因爲佛經是在過去記錄整理成文,所以它有時在語言表達上,會用一些比較生動形象的語言,用來描述我們的社會生活。佛經裏面講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都有都存在。
第四不妄語。主要是不要坑蒙拐騙。如果是修行的人,在自己修行的境界上,保持誠實就可以了。
第五不飲酒。酒會傷害我們的理智。今天下午我們上殿的時候,就有一個喝酒的人在外面大吵大鬧。喝醉了酒的人,他的人格是破碎的,他沒有健康的人格。在人格不健康、理智受損的情況下,他往往會做很多蠢事。他會殺生,會偷盜,會邪淫,他會騙人等等。所以酒精應該受到控製。釋迦牟尼佛製定的不飲酒這條戒律,還包含不要吸食毒品。像海洛因、嗎啡,這些都會讓人上瘾的、接觸了以後難以擺脫的東西,都不要去碰它。
如果講到上瘾的話,除了有物質的,也有精神上的麻醉品。精神上的麻醉品我們也要遠離。因爲精神上的麻醉品會使我們不能振作精神,使我們不能關注現實,使我們不能奮發向上,使我們遠離現實。有些文學、影視作品,就是這種精神上的麻醉品,會使我們喪失理智,會傷害我們的理智。這些我們都要遠離。這是我講的第一個“知止”。
第二個叫"知足"。知足是指在物質上的。這一點好像和今天的時代有一點不合拍,因爲今天是一個市場經濟、商品經濟時代。商品經濟靠什麼支撐呢?就靠我們欲望的膨脹來支撐。商品經濟希望我們喝了一瓶"娃哈哈"以後,下次要喝兩瓶,再下次要喝四瓶,再下次要喝八瓶才可以,那些廠商才高興。
在這裏,我說的"知足"主要是指在獲得的物質上面知足。我們在奉獻、播種、耕耘上永遠不要知足,但是我們在得到、索取、收獲這一點上要知足。知足意味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如果不珍惜,它就一錢不值,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體會。一件衣服我們非常珍惜它,它的價值才發揮出來;如果我們根本不珍惜它,今天這一件,明天再換另外一件,那麼它的價值就難以發揮。所以知足包含了我們要珍惜生活資源這一層意義。這種在物質上的知足,反饋到我們的精神生活上,能使我們得到一種快樂。這種快樂跟奢侈的快樂不一樣。奢侈的快樂使我們很累,它讓我們老是要向外狂奔不止,不斷地求。而珍惜物資資源的生活,因爲我們精神生活的充實,使得我們所擁有的物質顯示出特別的意義來。
有錢的人當然有他自己的快樂。有錢的快樂我沒有體會過,在我的想象中,應該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到哪裏去就到哪裏去。不過我想,如果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話,他那個怎麼樣也就顯得不珍貴了。往往是我們很辛苦、經過一定努力得到的才顯得珍貴。大地上的泥土珍貴不珍貴呢?不珍貴。因爲我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隨便就可以抓到一把泥土。
有錢有到了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時,我估計可能也會有快樂,但不會持久。他這種快樂使心不安。貧窮的快樂是真的快樂。爲什麼呢?比如說我現在手上只有五塊錢了,我用這五塊錢去買一塊面包,再買一瓶汽水,你在吃這個面包和喝這個汽水的時候,心態就不一樣,你一定是全力以赴的,是非常仔細的。這個裏面有樂趣,貧窮的樂趣。我建議你們有機會體驗一下。貧窮的時候,我們對所擁有的東西總是會用各種巧妙的方法去發揮它的作用,不會隨意去丟掉它。即使是一個易拉罐,你也會把它改造成筆筒,花瓶等等。在這個過程裏面,你的創造力會被激發出來。
知足,意味著不要把生命全部消耗在物質追求上。把生命全部消耗在物質追求上,就很難回歸到信仰上來。當然,我並不是主張貧窮,而是主張要珍惜我們已經擁有的。我不是希望你們把擁有的財富都送給人,都扔掉它,處于貧窮狀態。而是對已經有的我們要低下頭好好想一想要珍惜它們,打量打量現在的情況。我們慣有的思維模式是經常想我沒有什麼,很少想我已擁有了什麼。知足的意思就是我們要經常想到自己原來已經擁有了許多,我擁有這些就已經足夠了。要這樣去想,注意自己擁有的,清醒自己擁有什麼,對自己所擁有的保持正知。
出家比丘的生活,如果按釋迦牟尼佛的要求,非常簡樸。這種簡樸的生活有它特別的味道。虛雲老和尚,我們現在看他老人家的照片,大褂上面很多補丁,補了又補。據說他老人家到北京去出席亞太和平會議,會見很多外國的高僧和代表,當時的中央政府希望他老人家換一件衣服,穿得漂亮一點。去接見外賓嘛!虛雲老和尚不管那一套,到時出現還是那一身衲衣,搞得有的官員很不高興。但虛雲老和尚他是一位禅者,不管那些,我行我素,還是那身衣服。所以在這方面,精神生活的充實,確實包含其中。我們自己家裏的東西,你注意體會一下,有一些東西你用的時間長了,它成爲你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你會很珍惜它,和它成爲朋友。如果我們老是把注意力向外,見異思遷,就會冷漠我們已經擁有的,就像冷漠一個朋友一樣。老是去找新朋友,舊朋友就被你抛棄了。
我們對自己已經擁有的,要明白它、珍惜它,這叫做知足。知足者,快樂會很多。第二個"知足"就是指這個意思。
第叁個叫"知皈"。皈是皈依的皈,回來的意思。除了要吃飯穿衣結婚成家生兒育女以外,人生還有一個很重大的問題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在佛教裏稱作"生死大事",哲學家叫它"終極關懷"。我們人生從哪裏來?死到何處去?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裏?人從出生到死亡,往往是像一片樹葉一樣,隨風飄蕩。有時候吹到屋頂上,有時候吹到水溝裏,身不由己。很多人就這樣度過了一生,沒有能夠靜下來,沒有一天靜下來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真正的價值在哪裏?沒有去思考。
信仰,應該說是人類普遍的需求。當然有的人,沒有覺醒這個需求,沒有發現自己有這個需求,其實它是我們普遍的需求。知皈,從佛教來說就是要知道歸依處。知道了歸依處,我們的心,就有了精神家園,就有了精神支柱。這時候,你對生活中的一切,就有一個判斷的標准,知道怎麼選擇,怎麼取舍。在人生的種種境遇之中,我們比以前更有力量和信心。
做一個佛教徒,第一步就是叁皈依。叁皈依這個儀式,表明你已經明白了佛法僧叁寶是你生命的真實依靠之處。所以現在你通過叁皈依這個儀式,把佛法僧叁寶接納到自己的內心。可能在這之前你像是隨風飄蕩的落葉,有了叁皈依以後,你就像深深地紮根于大地的大樹,再也不會隨風飄蕩,而是非常地穩固。心靈的這種歸宿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有所表現,很多居士應該能夠體驗到這一點。已經皈依了叁寶、進入了佛門的居士,往往心都會安。對于這一點科學家還做過調查。做調…
《入佛“叁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