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以及《梵網經》的諸家注疏。《梵網經》輕垢戒第十六條中說:「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裏千裏,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爲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舍身肉手足而供養之。後一一次第,爲說正法,使心開意解。」
此一苦行,是教出家菩薩燒身、燒臂、燒指,是教出家菩薩舍了自己的身肉手足,供養餓虎狼獅子及一切餓鬼。
至于燒身供養諸佛的記載,除了《梵網經》,其余大乘戒經,多無明文規定。但在其它的大乘經論中,倒是有的,例如《法華經》的〈藥王菩薩本事品〉,就有燃身供佛的記載,並且得到八十億恒河沙世界諸佛的同聲贊歎:「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天臺智者大師,也在讀到此處,而得豁然大悟,寂而入定,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可見燒身供養諸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了。所以《法華經》的同一品中又說:「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叁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事實:藥王菩薩之能行此苦行道者,已非一般凡位的初發心菩薩可比。他先服諸種香料而滿千二百歲,再以香油塗身,再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燃燒之後,又經過千二百歲,其身乃始燃盡。那麼試問:我們誰能有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的工夫?誰能將此血肉之軀一燒便可燒上一千二百年呢?
至于爲了求聞佛法,而能不惜舍身的例子,佛經中很多,所以《華嚴經.入法界品》普賢菩薩曾對善財說:「我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舍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但那都是忍位以上的菩薩,處身于沒有佛法的環境中,才是如此的。另外,自舍身肉手足,而去供養餓虎狼獅子、一切餓鬼,爲的是慈憫衆生,並願以此舍身相飼的方法,來攝化接引他們,所以《梵網經》的同一條中,接著便說:「後一一次第,爲說正法,使心開意解。」故而菩薩爲度衆生,叁千大千國土,無有一處不是舍身肉腦髓之所。菩薩爲救饑民,可以變作一座大肉山,由人分割;可以化作大魚,由人取食;爲救一只鴿子,可以國王之尊,生割身肉以代。雖然鮮血淋漓,仍舊不以爲苦。但此也是聖階的菩薩,才能做到。否則,既已舍身而飼餓虎狼獅子等在先,何得仍能「一一次第,爲說正法,使心開意解」之在後呢?同時,未登忍地,即使有其舍身的大心,舍身之際,卻不能沒有痛苦的感受了。既在痛苦之中命終,命終之後的去向也就很難自主了。因爲凡位的衆生,業障多于善因,定業重于願力,所以痛苦而不瞋者很少,瞋心而不墮者不多。故于《梵網經》的輕垢戒第叁十八條,便規定菩薩不得故意到難處去,否則便是犯戒,難處之中,包括:「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以及劫賊、道路毒蛇」等等。這與第十六條所說,並不相違,那是指的聖位菩薩,這是指的初發心菩薩。聖位菩薩,舍身飼于虎狼,因他能夠攝度虎狼,初發心菩薩雖被虎狼連肉帶骨全部吃光,虎狼不唯不能得度,反因吃了行道的菩薩而業障更重。因此可知,舍身的功德及其精神是偉大的,但在初發心的菩薩,自己尚未站穩腳步,切莫輕言舍身,否則種了苦因,仍得以苦報來受,那是很不合算的事。
我們在佛典之中,可以看到舍身燒身的記載,即在《高僧傳》中的〈忘身篇〉及〈遺身篇〉中,也不乏其例。或爲衛護佛法,或爲度生悲願,或爲功德的祈求,故其每能發生很大的作用,其中自有聖位的菩薩示現,然也不能說絕對沒有凡位的行者。但是這種法門,如果自己沒有把握,或者不到緊要的關頭,最好不要貿然使用,因爲色身雖不值得重視,色身卻是修道的工具。如果功力不夠,慧力薄弱,一味貪著于功德的追求,便去燒身舍身,充其量只能生天享樂,樂盡還墮叁塗,要不然還可能墮到魔王天去,那就更慘了。
再說到燃頂的行門,在佛典中,自亦不乏根據,並且不唯燃香,甚而尚有以刀剜去頂肉,灌注香油,以頭頂而做燈盞來點燃的。這種行門,的確可敬可頌,但也不是勉強得來的,如若虔敬之心不足,忍耐之力不夠,那是受不了的。同時,《梵網經》的規定,只是燒身、燒臂、燒指,也並未要人燃頂。或有解者以爲頭是人體的最上部位,也是最尊貴處,所以用燃頂來象征或代表燒身的意思,這一解釋,當然也有道理。不過我們必須明白一個事實,《梵網經》雖然要求出家菩薩,必須燒身、燒臂、燒指,並須舍身以飼獅狼餓鬼,但卻並未說明,凡受菩薩戒的比丘,必須首先燒身或舍身,若不燒身舍身,便不得戒。尤其並未規定在受菩薩戒前的出家人必須燃頂,才能得戒。所以燃頂這一節目,也不是授出家菩薩戒的必經過程。燃頂與正授戒禮,根本就是兩回事。如說出家人求菩薩戒,燒身舍身在前,受戒得戒在後,身既先已燒了舍了,還由什麼東西接納戒體呢?難道是受的幽冥戒嗎?如今燃頂,雖非燒身舍身,但此燃頂的根據,乃是同一源流。
我本人絕不反對燃香,但應出于各自的心願;在授出家菩薩戒之前,或在講解《梵網經》之時,戒場的戒師,開示戒子應行苦行,這是必要的。苦行的最大意義,是在體察此一有生之患,只要有生死,便有痛苦,痛苦則以燃火燒肉爲最難忍,然而燒肉雖痛,死的痛苦比此更甚。爲了警策行者不要樂不思蜀,而將生死大事棄諸腦後,並將衆生的痛苦,置諸不理,所以要燃香;爲了表示並不貪著此一血肉之軀,若有必要,隨時可以舍卻此一血肉之軀,所以要燃香。有人說:燃香絕對不痛,如痛便是業障。這是存心的妄語!尤其要求一個求受菩薩戒的初發心者,燃香而不感覺痛,除非他是個再來人,否則就有些過分了。事實上,燃香的目的,不在使人感覺不痛,相反地倒是希望行者能夠體味一下痛苦的感受,使其對于自利利他的工夫上面,有所警惕。有人誤解燒身供佛的本義,以爲佛菩薩喜歡接受我們用肉體來焚燒供養,所以燒身有大功德。倘若當真如此,佛菩薩之比諸血食的鬼神,也就高明不了多少了。其實,燃香供佛,並非供養身外之佛,而是供的自性佛,由于發心燃香,益加精進,對于成佛的階層,必將日漸接近,所以是供自性佛而非供的身外佛,諸佛之所以贊歎藥王菩薩燒身供佛,乃在贊歎其道心的堅固,苦行的偉大,並不是因爲受了燒肉的供養而感到歡喜。佛是究竟圓滿了的人,佛還缺少什麼嗎?佛還需要我們以燃香燒身來供養嗎?因此,戒場對于苦行的開示,固然必要,菩薩戒前的規定燒香,則大可不必,若有發心燃香者,應加贊歎,如果不想燃香者,則不得勉強。燃香的時間,也不必規定,任一時間發心,任一時間皆可燃香,燃在頭頂固佳,燃在其它的部位,也未嘗不善。
當然,曆來戒場燃頂,並未「強製」執行,並且有的戒場規定只准燃叁炷,竟還有人要求燃六炷與九炷的,戒師不許,新戒則有自動于私下加燃的,筆者便是在如此的情形下,燃了九炷。但是有些不願燃頂的人,在群衆心理與集體行爲的影響下,便不得不跟著隨衆了。這有一個事實,可資說明。我有一位同戒,他本反對燃頂,後來因我在私下燃了九炷,他的師父問他是不是也願意燃九炷,他初有難色,繼而看看我的表情,似乎並不介意,于是他說:「好罷,我也燃九炷。」這是我影響了他,但他以後有沒有埋怨我,卻不得而知了。
燃香非比燒身,痛苦究竟有限,即非聖位菩薩,未嘗不可實踐,但最要緊的,是在出于各自的真正發心。否則的話,教者與燃者,不但皆無功德,並且都有罪過。如說,一味肯定「若不燒身燒臂燒指,即非出家菩薩」,頭頂燃香,卻並不等于「燒身燒臂燒指」,菩薩自初發心的凡夫而至成佛,共有五十二個階位,不必要求凡位菩薩,事事皆向聖賢位者看齊。否則,《瑜伽菩薩戒本》可開七支罪,《攝大乘論》可開十惡,也跟著開嗎?非地上菩薩,那是不許開的。再說,沙彌受菩薩戒,也算出家菩薩,沙彌若于受菩薩戒前,若一燒身,固然連菩薩戒也求不成,若先燒臂燒指,而受菩薩戒,但又不能像藥王菩薩那樣,以大願力而使燒去的臂指複原,無臂與無指,竟又成了求受比丘戒的障礙了。
我不反對燃香,但我希望以後的傳戒道場,對于燃香一節,能夠加以考慮改良。我很贊成改革的作風,但卻不能同意過激的批評。有人說燃頂的動機是出于戒師的規定,燃頂的目的,則皆在于僞善虛榮及面子的鼓勵。這種批評,未免太過。勉強人家燃頂,固然不對,難道自願的燃香,也不許可嗎?難道就不承認宗教情緒的具體表現嗎?我們批評時弊,是對的,如要離開宗教的本位,便錯了。否則,與胡適罵佛教的羅漢、和尚、尼姑都不思做人,有什麼不同呢?
還有人做考據工作,以爲和尚燃頂,是出于清代順治皇帝的殘酷通令。我不知道這有什麼信史可以作爲根據,我卻可以證明和尚燃頂,並非始于清代順治的通令。明末崇祯五年(公元一六叁二年)蕅益大師叁十四歲,結夏安居,燃香十炷,自恣日更燃頂香六炷,得沙彌菩薩戒(見《靈
宗論》)。這比順治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早了十二年。蕅益大師以前,燃頂者,自亦不無先例。可見和尚燃頂的苦行,並非始于順治的通令。
誠然,中國受菩薩戒的第一人,是東晉末年的道進律師,他以叁年的時間,在佛前感發菩薩戒體,但也未見其有燃頂的記載。以後求受菩薩戒者,雖然鼓勵贊歎苦行的功德,卻也未有規定非要燃頂不可。所以今天的我們,不得貿然廢除燃香,也不必規定新戒非要燃頂不可。我寫此文,知我罪我,其誰人欤?(《海潮音》四叁卷四月號)
論舍戒與還俗
在我國…
《律製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