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者能去能來。將無會石霜意。而洞山亦不許者。何也。 愚謂紙衣若果已出息不涉衆緣。入息不居陰界。則去住自由。當與洞山作愚癡齋。把手共行。泰何可及。如或不然。未免是弄精魂漢。古人所謂鬼神活計者是也。而泰公卻有真實定力。特其耽著靜境。不解轉身 一句。二者病則均也。然紙衣虛心就洞山理會。而泰公奮然長往。自失大利。滿招損。謙受益。學禅者宜知之。
睡著無夢時主人
雪岩初問高峰。日間浩浩作得主麼。次問。夜夢中作得主麼。叁問。正睡著無夢時。主人公在甚麼處。今人便向第叁問。以情識蔔度。錯了也。汝且日間作主不得。又何論最後極深深處。不如就初門著緊用心。以次理會去未晚。雖然。若于第叁問了悟無疑。白日間 夜夢中無不帖帖地矣。過量人前。又不可以格例拘也。
布施
龐居士以家財沈海。人謂。奚不布施。士雲。吾多劫爲布施所累。故沈之耳。愚人藉口。遂秘吝不施。不知居士爲布施住相者解縛也。非以布施爲不可也。萬行有般若以爲導。叁輪空寂。雖終日施奚病焉。又凡夫膠著于布施。沈海之舉。是並其布施而布施之也。是名大施。是名真施。是名無上施。安得謂居士不施。
尚直尚理編
國初空谷禅師。著尚直 尚理二編。極談儒釋之際。其間力辨晦庵先生暗用佛法而明排之。愚意晦庵恐無此心。或是見解未到耳。何以知之。記少年曾看朱子語類。自雲。昔于某老先生坐中。聽一僧議論。心悅之。後進場屋。便寫入卷中。試官被某哄動。遂中式。及見延平先生。方知有聖賢學問。以是知晦庵之學佛。不過如今人用資文筆而已。原不曾得佛深理。其排佛。是見解未到。空谷責之。似爲太過。
戒殺
天地生物以供人食。如種種谷。種種果。種種蔬菜。種種水陸珍味。而人又以智巧餅之。餌之。鹽之。酢之。烹之。炮之。可謂千足萬足。何苦複將同有血氣。同有子母。同有知覺。覺痛覺癢。覺生覺死之物而殺食之。豈理也哉。尋常說。只要心好。不在齋素。嗟乎。戮其身而啖其肉。天下之言凶心。慘心。毒心。惡心。孰甚焉。好心當在何處。予昔作戒殺放生文勸世。而頗有翻刻此文。不下一二十本。善哉斯世。何幸猶有如是仁人君子在也。
建立叢林
叢林爲衆。固是美事。然須己事已辦。而後爲之。不然。或煩勞神志。或耽著世緣。致令未有所得者望洋而終。已有所得者中道而廢。予興複雲棲。事事皆出勢所自迫而後動作。曾不強爲。而亦所損于己不少。況盡心力而求之乎。書此自警。並以告夫來者。
僧俗信心
末法中。頗有出家比丘信心。不如在家居士者。在家居士信心。不如在家女人者。何惑乎學佛者多。而成佛者少也。
損己利人
智者入滅。曰。吾不領衆。必淨六根。由損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嶽亦自言。坐是止證鐵輪。二師雖是謙己誨人。然亦實語。但與我輩之損不同耳。何以故。我輩損則誠損。二師雖損而不損也。今以喻明。如一富室。一窘人。二俱捐財濟衆。其損不異。然窘人則窘益甚。富室則富自若也。又如溝渠江海。均用汲灌。而溝渠減涸。江海自若也。既無所損。何爲限于五品 鐵輪。噫。天下以聖歸仲尼。仲尼言聖我不能。天下以道屬文王。文王顧望道未見。增上慢比丘。可弗思乎。
良知
新建創良知之說。是其識見學力深造所到。非強立標幟以張大其門庭者也。然好同儒釋者。謂即是佛說之真知。則未可。何者。良知二字。本出子輿氏。今以叁支格之。良知爲宗。不慮而知爲因。孩提之童無不知愛親敬長爲喻。則知良者美也。自然知之。而非造作者也。而所知愛敬涉妄已久。豈真常寂照之謂哉。真之與良。固當有辨。
心之精神是謂聖
孔叢子雲。心之精神是謂聖。楊慈湖平生學問以是爲宗。其于良知何似。得無合佛說之真知欤。曰。精神更淺于良知。均之水上波耳。惡得爲真知乎哉。且精神 二字。分言之。則各有旨。合而成文。則精魂神識之謂也。昔人有言。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
寂感
慈湖。儒者也。不觀仲尼之言。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則進于精神矣。複進于良知矣。然則是佛說之真知乎。曰。亦未也。真無存亡。真無出入也。莫知其鄉 則庶幾矣。而猶未舉其全也。仲尼又雲。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夫泯思爲而入寂。是莫知其鄉也。無最後句。則成斷滅。斷滅。則無知矣。通天下之故。無上叁句則成亂想。亂想則妄知矣。寂而通。是之謂真知也。然斯言也。論易也。非論心也。人以屬之蓍卦而已。蓋時未至。機未熟。仲尼微露而寄之乎易。使人自得之也。甚矣。仲尼之善言心也。信矣。仲尼之爲儒童菩薩也。然則讀儒書足了生死。何以佛爲。曰。佛談如是妙理。遍于叁藏。其在儒書。千百言中而偶一及也。仲尼非不知也。仲尼主世間法。釋迦主出世間法也。心雖無二。而門庭施設不同。學者不得不各從其門也。
來生(一)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 願力輕微。又不求淨土。是人來生多感富貴之報。亦多爲富貴所迷。或至造業墮落者。有老僧搖手不之信。予謂無論隔世。親見一僧結茅北峰之陰。十年頗著清修。一時善信敬慕。爲別創庵。徙居之。遂致沈溺。前所微得俱喪。現世且然。況來生耶。問此爲誰。予雲。即老兄是。其人默然。
來生(二)
僧有見貴顯人而心生慕羨願似之者。複有見貴顯人而心生厭薄若不屑者。是二人皆過也。何也。爾徒知慕羨彼。而甯知彼之前生。即爾苦行修福僧人乎。則何必慕羨。爾徒知厭薄彼。而甯知爾之苦行。來生當作彼有名有位官人乎。則何可厭薄。既未離生死。彼此更疊。如汲井輪。互爲高下。思之及此。能不寒心。但應努力前修。不舍寸陰以期出世。安得閑工夫爲他人慕羨耶。厭薄耶。
棄舍所長
凡人資性所長。必著之不能舍。如長于詩文者。長于政事者。長于貨殖者。長于戰陣者。乃至長于書者 畫者 琴者 棋者。皆弊精 竭神 殚智 盡巧以從事。而多有鈎深窮玄。成一家之名以垂世不朽。若能棄舍不用。轉此一回精神智巧。抵在般若上。何患道業之無成乎。而茫茫古今。千百人中。未見一二矣。
二種鼠
家鼠穿墉走梁。循床入箧。累累然與人近。而逃形避影。自古無能豢而狎之者。松鼠以山岩爲國。樹杪爲家。若方外之士 化外之民。而人得置之襟懷。馴如慈母之撫赤子。此其故何也。意者。宿習之使也。彼家鼠。其昔穿窬之盜者耶。彼松鼠。其昔爲人之服役者耶。均之畜生。而不無彼善于此也。術不可不慎也。
僧習
末法僧有習書。習詩。習尺牍語。而是叁者。皆士大夫所有事。士大夫舍之不習而習禅。僧顧攻其所舍。而于己分上一大事因緣置之度外。何顛倒乃爾。
古今人不相及
本朝尊宿。自洪武至今。殆不多見。無論唐宋。只如元之中峰 天如諸老。今代唯琦楚石一人可與馳騁上下。況古之又古耶。得非世愈降 障愈深耶。豪傑固無文王猶興。畢竟星中之月而已。然則末法中人。不可妄自尊大而輕視古德。又不可甘心暴棄而不爲豪傑也。
物不遷論駁
有爲物不遷論駁者。謂肇公不當以物各住位爲不遷。當以物各無性爲不遷。而不平者反駁其駁。或疑而未決。舉以問予。予曰。爲駁者。固非全無據而妄談。駁其駁者。亦非故抑今而揚古。蓋各有所見也。我今平心而折衷之。子不讀真空。般若。涅槃叁論。及始之宗本義乎。使無此。則今之駁。吾意肇公且口挂壁上。無言可對 無理可伸矣。今叁論發明性空之旨。罔不曲盡。而宗本中又明言緣會之與性空一也。豈不曉所謂性空者耶。蓋作論本意。因世人以昔物不至今。則昔長往。名爲物遷。故即其言而反之。若曰。爾之所謂遷者。正我之所謂不遷也。此名就路還家。以賊攻賊。位不轉而易南成北。質不改而變鍮爲金。巧心妙手。無礙之辯才也。故此論非正論物不遷也。因昔物今物二句而作耳。若無因自作。必通篇以性空立論。如叁論矣。茲徑以不曉性空病肇公。肇公豈得心服。是故求向物于昔。于昔未嘗無。責向物于今。于今未嘗有。此數言者。似乖乎性空之旨。然昔以緣合不無。今以緣散不有。緣會性空既其不二。又何煩費辭以辨肇公之失哉。或問。何故彼論通篇不出此意。曰。以有緣會不異性空之語在宗本中。觀者自可默契耳。若知有今日。更于論尾增一二語結明此意。則駁何由生。籲。肇公當必首肯。而不知爲駁者之信否也。
碧岩集
圓悟作碧岩集。妙喜欲入閩碎其板。淺智者遂病圓悟。不知妙喜特一時遣著語耳。夫雪窦百則頌古。先德謂是頌古之聖。而圓悟始爲評唱。又評唱之聖也。而不免爲文字般若。愚者執之。故妙喜爲此說。碎學人之情識也。非碎碧岩集也。其言碎者。仿佛雲門一棒打殺之意也。神而明之。碧岩寸寸旃檀。執而泥之。一大藏板皆可碎也。噫。可與知者道也。
兜率悅張無盡
張無盡將見悅公。悅雲。吾當深錐痛紮此人。或謂諸官人多喜承順。恐惡發。悅雲。我不過退院而已。因盡力逼拶。無盡由此了悟。愚謂悅公妙手陶鑄。其賢固不必論。而無盡委身知識。窮參力究。終得發明。真士大夫學道之模範也。
宗門問答
古尊宿作家相見。其問答機緣。或無義無味。或可驚可疑。或如罵如谑。而皆自真參實悟中來。莫不水乳投 函蓋合。無一字一句浪施也。後人無知效颦。則口業不小。譬之二同邑人。千裏久別。忽然邂逅。相對作鄉語 隱語 諺語。傍人聽之。亦複無義無味。可驚可疑。如罵如谑。而實字字句句皆衷曲之談。肝膈之要也。傍人固不知是何等語。而二人者。則默契如水乳。如函蓋矣。今不如緘口結舌。但向本參上著力。只愁不悟。不愁悟後無語。
醉生夢死
醉生夢死。恒言也。實至言也。世人大約貧賤富貴二種。貧賤者。固朝忙夕…
《竹窗隨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