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忙以營衣食。富貴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樂。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後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複生。而複忙。而複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夢。經百千劫。曾無了期。朗然獨醒。大丈夫當如是矣。
真道人難
凡人造業者百。而爲善者一二。爲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堅久者一二。堅久者百。而堅之又堅 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轉者一二。如是最後。名真道人。難乎哉。
空所空盡
或曰。老子清靜經雲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等語。即楞嚴空所空盡之義。予謂。楞嚴初雲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今以清靜名經。是動相不生而靜相猶生也。靜且未空。尚何論空空。
教外別傳
或謂。教外果有別傳乎。則一代時教閑文也。教外果無別傳乎。則祖師西來虛行也。曰。教外實有別傳。而亦實無別傳也。圓覺不雲乎。修多羅如標月指。指非月也。謂指外別有月可也。而月正在所指中。謂指外別無月亦可也。執指爲月。謂更無月者。愚也。違其所指。而別求所謂月者。狂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發真歸元
楞嚴雲。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殒。而中庸以喜怒哀樂未發爲中。既而曰。致中則天地位。會通儒釋者。謂中即真元也。然歸元則世界消。致中則世界立。胡因同果異如此。蓋喜怒哀樂。屬乎意根。第六識耳。今止意識不行。尚余末那賴耶。洪濤息而微波在也。曾未歸元。如何得虛空消殒。
道話
古之學者。賓主相見。才入門。便以此一大事因緣遞相研究。今群居雜談。率多世谛。漫遊千裏。靡涉參詢。遐哉古風。不可複矣。嗟夫。
楚失弓
楚王失弓。左右欲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仲尼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遺弓。人得之。何必楚也。大矣哉。楚王固滄海之胸襟。而仲尼實乾坤之度量也。雖然。仲尼姑就楚王言之。而未盡其所欲言也。何也。尚不能忘情于弓也。進之則王失弓。王猶故也。無失也。假令王複得弓。王猶故也。無得也。雖然。猶未也。尚不能忘情于我也。又進之。求其所謂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謂弓也 人也 楚也。
湯厄(一)
辛醜孟春十日。予隨例入浴。失足沸湯中。從踵及股。既而調治乖方。逾兩月而後愈。雖備曆諸苦。而于苦中。照見平日過咎。生大慚愧。發菩提心。蓋平日四大無恙。行坐隨意。眠起隨意。飲食隨意。談笑隨意。不知其爲人天大福也。安享此福。無複思念六道衆生。且我此一饷安樂時。地獄衆生。挫燒舂磨者。不知經幾許苦矣。餓鬼衆生。飲銅食血者。不知經幾許苦矣。畜生衆生。銜鐵負鞍。刀割鼎烹者。不知經幾許苦矣。縱得爲人。而饑寒逼迫者。服役疲勞者。疾病纏綿者。眷屬分離者。刑罰責治者。牢獄監禁者。征輸困乏者。水溺火焚而死者。蛇螫虎齧而死者。含冤負枉而死者。其苦亦不知幾許。而我弗知也。自今以後。得一饷安樂。即當思念六道苦惱衆生。攝心正意。願早成道果。普濟含識。俾齊生淨土。得不退轉。刹那自肆。何以上報佛恩。而下酬檀信也。勵之哉。
湯厄(二)
佛言人命在呼吸間。予平日亦常舉此以警策大衆。而實未嘗身親經曆之也。及予之罹湯厄也。方其入浴。身安心泰。洋洋自如。俄而蹈沸釜中。幾死矣。其得生者。幸也。龍天救之也。夫爲時刹那耳。而死生系焉。命在呼吸。豈不誠然乎哉。則知爲僧者。于佛所說以勸他人恒切。而以勸自己或疏。通弊也。予于是大愧大駭而大自戢。
湯厄(叁)
予平日論到病中做工夫處。亦知畢陵伽婆蹉所謂純覺遺身矣。亦知馬大師所謂有不病者矣。亦知永嘉所謂縱遇風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矣。亦知肇公所謂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矣。及乎足入沸湯。從頭簡點。痛覺在身。誰是遺身者。我今受病。誰是不病者。鋒刀毒藥切于肌膚。誰是坦坦閑閑者。四大五蘊實爲吾身。實爲吾累。誰是本空非有者。乃知平日乾慧都不濟事。若無定力。甘伏死門。彼口頭叁昧。只自瞞耳。噫。可不勉欤。
湯厄(四)
予見屠酤之肆。生置鼈鳝蝦蟹之屬于釜中。而以百沸湯烹之。則谕之曰。彼衆生力弗汝敵。又微劣不能作聲耳。若力敵。則當如虎豹啖汝。若能作聲。冤號酸楚之聲。當震動大千世界。汝縱逃現報。而千萬劫中。彼諸衆生。不放汝在。汝試以一臂納沸湯中。少頃而出。則知之矣。今不意此報乃我當之。因思自少至老。雖不作此業。而無量生來。既宿命未通。安保其不作也。乃不怨不尤。安意忍受。而益勤修其所未至。
經教
有自負參禅者。辄雲達磨不立文字。見性則休。有自負念佛者。辄雲止貴直下有人。何必經典。此二輩人有真得而作是語者。且不必論。亦有實無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護惜其短者也。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懇懇勸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說。何自來乎。非金口所宣。明載簡冊。今日衆生。何由而知十萬億刹之外有阿彌陀也。其參禅者。藉口教外別傳。不知離教而參。是邪因也。離教而悟。是邪解也。饒汝參而得悟。必須以教印證。不與教合。悉邪也。是故學儒者。必以六經四子爲權衡。學佛者。必以叁藏十二部爲模楷。
語錄
古人道明德立。足爲人天師表。然後有語錄垂世。大率有二。或門人所記。如六祖壇經之類是也。或手自作之。如中峰廣錄之類是也。我實凡夫。自救不了。爲吾徒者。慎勿筆吾一時偶爾之談。刊爲語錄。不唯妄自尊大。又偶爾之談。或有爲而發。或因人而施。未是究竟了義。而況聽者草草入耳。便形諸紙墨。亦恐有誤人之過也。
聞謗
經言。人之謗我也。出初一字時。後字未生。出後一字時。初字已滅。是乃風氣鼓動。全無真實。若因此發嗔。則鵲噪鴉鳴。皆應發嗔矣。 其說甚妙。而或謂。設彼作爲謗書。則一覽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滅。將何法以破之。 獨不思白者是紙。黑者是墨。何者是謗。況一字一字。皆從篇韻湊合而成。然則置一部篇韻在案。是百千萬億謗書。無時不現前也。何惑之甚也。雖然。此猶是對治法門。若知我空。誰受謗者。
愚之愚
世人以不識字。不解事爲愚。此誠愚也。非愚之愚也。讀盡五車書。無字不曉。收盡萬般巧。無事不能。乃至談玄說禅。靡不通貫。而究其真實處。顛倒迷惑。反見笑于向之所謂愚者。非愚中之愚而何。
預了
無常迅速。雖老少無別。然年少人猶處未定之天。妄冀長壽。若老年人。則定然光景無多矣。須把身世事處分了當。從他無常朝到暮到。撒手便行。無所系累。此晚境大要緊處。不可忽。不可忽。
廣覽
看經須是周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執。蓋經有此處建立 彼處掃蕩。此處掃蕩。彼處建立。隨時逐機。無定法故。假使只看楞嚴。見勢至不入圓通。而不廣覽稱贊淨土諸經。便謂念佛法門不足尚矣。只看達磨對梁帝語。見功德不在作福。而不廣覽六度萬行諸經。便謂有爲福德皆可廢矣。反而觀之。執淨土非禅宗。執有爲非無爲。亦複如是。喻如讀醫書不廣者。但見治寒用桂附而斥芩連。治虛用參耆而斥枳樸。不知芩連枳樸亦有時當用。而桂附參耆亦有時當斥也。是故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予嘗謂六祖壇經不可使無智人觀之。正慮其執此而廢彼也。
求人過
見人饬躬立德。名稱頗聞。便多方求覓其過。此忌心也。薄道也。或見人有所著述。其求過也亦然。不知聞一善行。覽一好書。皆當隨喜贊歎。而反掩之滅之。是誠何心哉。若果行系僞行。書系邪書。自應正言公論。明斥其非。又不當半褒半譏。依阿進退。
謀斷
古稱玄齡善謀。如晦善斷。蓋謀與斷當兼備而不可一缺者。予于事。多有見之極明。而持之不武。以此致誤。常悔之恨之。故禅門貴悲智雙足。而謀與斷。俱智所攝。謀而乏斷。正能見而不能持也。此終是智淺而不深。偏而不全耳。大宜勉旃。
禅佛相爭
二僧遇諸途。一參禅。一念佛。參禅者謂本來無佛。無可念者。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念佛者謂西方有佛。號阿彌陀。憶佛念佛。必定見佛。執有執無。爭論不已。有少年過而聽焉。曰。兩君所言。皆徐六擔板耳。二僧叱曰。爾俗士也。安知佛法。少年曰。吾誠俗士。然以俗士爲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園子也。于戲場中。或爲君。或爲臣。或爲男。或爲女。或爲善人。或爲惡人。而求其所謂君臣男女善惡者。以爲有。則實無。以爲無。則實有。蓋有是即無而有。無是即有而無。有無俱非真。而我則湛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爭爲。 二僧無對。
武夷圖
予病中有贈以武夷九曲圖者。閱之忻然。因思古人沈疴不起。一友教玩辋川圖。不浃旬而愈。況西方極樂世界。繪畫流布。朝夕參禮而未聞奇驗速效如辋川者何耶。良由辋川迹在寰中。易爲描寫。極樂境超世外。難以形容。則不若繪辋川者之備極工巧。聳人心目故也。彼雞頭摩之所傳。十六觀經之所說。亦略示其概而已。夫極樂世界。忉利。兜率。化樂諸天所不能及其少分。使人得而詳睹。何止四百四病之俱忘。將八萬四千煩惱諸病皆消滅無余矣。昔人謂神棲安養。又謂先送心歸極樂天。豈徒然哉。
談宗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模擬。與一座主書。左縱右橫。座主憚焉。出家數年後。重會座主于一宿庵。勞問間。見予專志淨土。語不及宗。矍然曰。子向日見地超卓。今反卑近。何也。予笑曰。諺有之。初生牛犢不畏虎。識法者懼。君知之乎。座主不答。
念佛
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彼徒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心遊千裏。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試以儒喻。儒者念念思憶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幾乎。今念念思憶五欲。不以爲非。而反以念佛爲非。噫。似此一生空過。何如作愚夫愚婦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
《竹窗隨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