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竹窗隨筆▪P5

  ..續本文上一頁不可能也。

  僧性空

  吳泗洲寺僧性空。棄應院。閉關堯封山。嘗寄予所發誓願。及禀告十方等語。予嘉歎希有。俄而魔著。遂癫狂以死。予甚悼焉。揆其由。蓋由乍起信心。有信無慧故也。古人心地未通。不遠千裏。參師訪道。出一叢林。入一保社。乃至窮遊遍曆。曾不休息。得意之後。方于水邊林下。長養聖胎耳。何得才離火宅。便入死關。有過不知。有疑莫辨。求升而反墮。又奚怪其然哉。頗有初心學人。結茅深山。孤孑獨居。自謂高致。雖未必魔癫。而亦頓失利益不少。明者試一思之。

  行腳

  予單丁行腳時。忍饑渴。沖寒暑。備曆諸苦。今幸得把茆蓋頭。雖不識修行。而識慚愧。雲水乍到。供事唯勤。己身受用。不敢過分。蓋謂曾爲浪子偏憐客。窮漢起家惜土如金也。今乍入缁門。便住現成庵院。事事如意。喻似富家兒不谙民間疾苦。縱才智兼人。無賴參訪。而閉門自大。習成我慢。增長無明。亦所失多矣。

  妙宗鈔

  曩一僧謂予曰。佛示西方。本爲普利諸根。速超生死。是易行道。而知禮法師純以臺教精深觀法釋之。使易反成難。失如來曲爲凡夫本意。此論亦甚有理。今思之。古人謂解佛經。甯以淺爲深。毋以深爲淺。則妙宗所說。利根者自悟深理。鈍根者亦不失依經直觀。求願往生。似無所礙。

  出神(一)

  或問。仙出神。禅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爲也。楞嚴雲。其心離身。反觀其面是也。而繼之曰。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是能之而不爲也。又問。神之出也。有陰有陽。楞嚴所雲。陰神也。仙出陽神。禅者能之乎。曰。亦能之而不爲也。或者愕。曰。毋愕也。爾不見初祖已沒。只履西歸乎。爾不見寶志公獄中一身 市中一身乎。爾不見沩山晏坐靜室。乃于莊上吃油滋乎。然亦不名聖證。宗門呵之。昔一僧入定出神。自言。我之出神。不論遠近。皆能往來。亦能取物。正陽神也。先德責雲。圓頂方袍。參禅學道。奈何作此鬼神活計。是故吾宗大禁。不許出神。

  出神(二)

    又問神有何過。曰。神即識也。而分粗細。有出有入者粗也。直饒出入俱泯。尚住細識。細之又細。悉皆渾化。始得本體耳。而著于出入以爲奇妙。前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也。

  聞訃

  聞人訃音必大驚訝。此雖世間常情。然生必有死。亦世間常事。自古及今。無一人得免者。何足驚訝。特其虛生浪死而不聞道。是重可驚訝。而恬不驚訝。悲夫。

  齋素

  富貴人不能齋素。其故有二。一者耽刍豢之悅口。二者慮藜藿之損身。不知肉食蔬食。體之肥瘠或因之。而壽夭不與也。且鹿之壽最永于諸獸。而所食者草耳。虎食肉。而壽之長短于鹿。何如也。鹿不肉而壽。人何獨不然。雖然。有厄于病苦。心雖欲齋而力不副者。有製于所尊。心雖欲齋而勢弗克者。則姑行月齋 日齋及叁淨肉。但堅持不殺可也。久之。宿習當自斷。

  輪回根本

  圓覺謂輪回以愛欲爲根本。而此愛欲。百計製之。莫可除滅。蓋贲育無所施其勇。良平無所用其智。而離婁公輸無所著其明巧者也。雖不淨觀正彼對治。而博地凡夫障重染深。只見其淨。不見其不淨。觀法精微。鮮克成就。然則竟如之何。經雲。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今觀此想。複從何生。研之究之。又研究之。研之不休。究之不已。老鼠入牛角。當必有倒斷處。

  病者衆生之良藥

    世人以病爲苦。而先德雲。病者衆生之良藥。夫藥與病反。奈何以病爲藥。蓋有形之身。不能無病。此理勢所必然。而無病之時。嬉怡放逸。誰覺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實。人命無常。則悔悟之一機。而修進之一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叁。而每病發悔悟。增修進。由是信良藥之語。其真至言哉。

  蛇成龍

  昔人有喻。如蛇成龍。不改其皮。如人成佛。不改其面。此破愚夫著相求佛。蓋仿佛爲比。非的喻也。斷章取義。非全喻也。又有謂。蛇伏地內。由修煉而成龍。不知此性禀使然。非修煉所致。是故汙水中蟲化而爲蚊。廁圂中蟲化而爲蠅。蜣之爲蟬。蠶之爲蛾。雉之爲蜃。雀之爲蛤。鲨之爲虎。鲲之爲鵬。如是之類。種種非一。豈其有修煉之術乎。又不見草之爲螢。飯之爲螺。瓦之爲鴛鴦。無情而化有情。修煉安在。吾恐不明理者。名爲學道。潛作邪囚。妄冀邪果。不得不辯。

  名利

  榮名厚利。世所同競。而昔賢謂求之既不可得。卻之亦不可免。此卻之不可免 一語最極玄妙。處世者當深信熟玩。蓋求不可得。人或知之。卻不可免。誰知之者。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求爲。又求之未得。不勝其愠。及其得之。不勝其喜。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喜爲。又己得則喜。他人得之則忌。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忌爲。庶幾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故知此語玄妙。

  臨終正念

  經言人欲終時。聞鍾磬聲。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氣絕良久。方乃召僧擊磬。已無及矣。又訛爲之說曰。磬之鳴也。促亡人行赴閻羅也。其謬一至于是。

  花香

  庭中百合花開。晝雖有香。澹如也。入夜而香始烈。夫鼻非鈍于晝而利于夜也。白日喧動。諸境紛雜。目視焉。耳聽焉。鼻之力爲耳目所分而不得專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信夫。

  人虎傳

  說海載人虎傳。一僧戲披虎皮于山徑間。有見而怖走。遺其橐囊者。辄取之。皮忽著身。遂成虎。不敢歸寺。而心曆曆然人也。漸饑。不得已。食狐兔羊犬。既而捕得人。將食之。視之。僧也。大悔恨。恨極悲號。舉身自擲。皮忽墮地。還複人體。因感斯異。乃破衲行乞。遍參知識。刻心辦道。後竟成名德雲。經雲一切唯心造。觀于是尤信。

  六道互具

  六道之中。複有六道。且以人言之。有人而天者。諸國王大臣之類是也。有人而人者。諸小臣。及平民衣食饒足。處世安然之類是也。有人而修羅者。諸獄吏。屠兒。劊子之類是也。有人而畜生者。諸負重力役。恒受鞭撻之類是也。有人而餓鬼者。諸貧窮乞人。啼饑號寒之類是也。有人而地獄者。諸刑戮剮割之類是也。天等五道亦複如是。所以然者。昔因持戒修福。今得人身。而所修戒福有上中下。此叁種中複有叁種。多多無盡。各隨其心。感報不一。經雲一切唯心造。又觀于是尤信。

  智慧

    增一阿含經。佛言。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數。叁昧成就。亦世俗常數。神足飛行成就。亦世俗常數。唯智慧成就爲第一義。則知戒定等叁學。布施等六波羅蜜。唯智慧最重。不可輕也。唯智慧最先。不可後也。唯智慧貫徹一切法門。不可等也。經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蓋語其生發之次第則然。而要當知所重 知所先 知所貫徹始得。雖然。此智慧者。又非聰明才辯之謂也。如前世智當悟中說。

  外學

  隋梁州沙門慧全。徒衆五百。中一人頗粗異。全素所不錄。忽自雲得那含果。全有疾閉門。其人徑至榻前問疾。而門閉如故。明日複然。因謂全曰。師命過。當生婆羅門家。全雲。我一生坐禅。何故生彼。 答雲。師信道不笃。外學未絕。雖有福業。不得超詣。今時僧有學老莊者。有學舉子業經書者。有學毛詩楚騷及古詞賦者。彼以禅爲務。但外學未絕。尚緣此累道。今恣意外學。而禅置之罔聞。不知其可也。

  靈裕法師

  裕法師之說經也。或一字盤桓。動經累日。或片時之頃。便銷數卷。或分科已定。及至後講。更改前科。增減出沒。隨機顯晦。學者疑焉。裕曰。此大士之宏規也。可以恒情斷乎。裕師蓋得無礙辯才。庶幾乎于法自在。而拘名著相。以文害辭。以辭害意。與夫參死句之輩。何足以知之。今人不可執己見而蔑視勝流。輕談橫議。又不可昧己量而效颦先德。妄行自用也。

  行腳住山

  今人見玄沙不越嶺。保福不度關。便端拱安居。眼空四海。及見雪峰叁登投子 九上洞山。趙州八旬行腳。便奔南走北。浪蕩一生。斯二者皆非也。心地未明。正應千裏萬裏。親附知識。何得守愚空坐。我慢自高。既爲生死。參師訪道。又何得觀山觀水。徒誇履曆之廣而已哉。正因行腳之士自不如是。

  楞嚴房融所作

  有見楞嚴不獨義深。亦複文妙。遂疑是丞相房融所作。夫譯經館番漢僧及詞臣居士等。不下數十百人。而後一部之經始成。融不過潤色其文。非專主其義也。設融自出己意。創爲是經。則融固天中天。聖中聖矣。而考諸唐史。融之才智。尚非柳韓元白之比。何其作楞嚴也。乃超孔孟老莊之先耶。嗟乎。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 至玄至極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夫。

  果報(一)

    經言。萬法唯心。錯會者。謂無心則無因無果。故不患有業。唯患有心。有業無心。閻老子其奈我何。遂安意造業。無複顧忌。不知無心有二。如理思惟。用心之極。而自然入于無心叁昧者。真無心也。起心造業。又起心製心。強製令無。似得無心。心恰成有。心有則業有。閻老子鐵棒未放汝在。

  果報(二)

  又經言。具足智慧菩薩脫使墮落。在畜生中。畜生中王。在餓鬼中。餓鬼中王。錯會者謂有智則能轉業。故不患有業。唯患無智。有業有智。閻老子其奈我何。遂安意造業。無複顧忌。不知經稱智慧。非等閑世智之謂也。且汝智慧。得如文殊身子否。縱不及此。次而下之。得如善星。調達否。善星博學十八香象所載法聚。調達得羅漢神通。而俱不免生陷地獄。況汝智慧未必勝此二人乎。杯水不能熄車薪之火。螢光不能破幽谷之昏。今之小智。滅業幾何。閻老子鐵棒。未放汝在。

  塞翁

  得失曾無定形。禍福互爲倚伏。塞翁一段因緣。人皆知之。而未必信之也。予失足沸湯。筋攣不伸。畜雙拐爲二侍。若將終身焉。作跛腳法師歌自嘲。有只愁此腳不終疾 之句。既而足伸如故。笑以爲詩谶。而依然奉以爲詩規也。且感且懼。願無忘射鈎。

  神通

    神通大約有叁。一報得。一修得。一證得。報得者。…

《竹窗隨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