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福業自致。如諸天皆能徹視徹聽。及鬼亦有通是也。修得者。習學而成。如提婆達多學神通于阿難尊者是也。證得者。專心學道。無心學通。道具而通自具。但遲速不同耳。如古今諸祖諸善知識是也。較而論之。得道不患無通。得通未必有道。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阇黎。佛法還須老僧。意有在矣。試爲之喻。世間官人所有爵祿冠服府署儀衛等。若神通然。而亦有叁種。其報得者。如功勳蔭襲。自然而有者也。其修得者。人力夤緣。古人所惡。不由其道者是也。其證得者。道明德立而位自隨之。仲尼雲。學也祿在其中矣。是也。是叁者。勝劣可知也。
大豪貴人
世間大豪貴人多從修行中來。然有叁等。其一持戒修福。而般若正智念念不忘。則來生雖處高位。五欲具足。而心則時時在道。真所謂有發僧也。其二持戒修福。而般若之念稍疏。則來生遊戲法門而已。其叁持戒修福。而于般若藐不系念。則來生爲順境所迷。背善從惡。甚而謗佛毀法滅僧者有矣。鞫其因地。則均之修行人耳。而差別如是。來生更來生。其差別又何如也。寒心哉。
天臺清涼(一)
人有恒言曰。天臺賢首。愚嘗究之。南嶽舉其綱。而萬目畢張。則莫備乎天臺。賢首持其衡。而千星交羅。則莫備乎清涼。蓋自有佛法以來。天臺集其大成。自有天臺以來。清涼集其大成矣。故當以二師相對而名宗也。或曰。人于天臺無議矣。于賢首或置喙焉。何也。曰。喙賢首者。亦百喙而一中耳。又向不雲乎。賢首之道。至清涼而始備。是則天臺清涼二師。恩如父母。道亦如父母。且清涼可得議乎。 或未答。予笑曰。毋勞爾思也。天臺之後有清涼。猶堯舜之後有孔子也。而又何議也。
天臺清涼(二)
或曰。彼四教。此五教。判然二宗矣。然亦有同欤。曰。毋以二爲也。四之與五。猶五蘊六根。開合焉耳矣。五教之小。即攝入四中之藏。而藏之爲言。猶迹涉于混。故另分曰小也。五教之頓。即攝入四中之圓。而達磨直指。正屬乎頓。欲其彰顯。故特標曰頓也。二宗之圓教。一也。而華嚴十玄之旨。四之圓猶含其意而未盡。故小始終頓之後。而獨冠以一乘之圓。有深意也。以其各爲一時之所依歸。而均爲萬代之所程式。以是名之二宗。宗常二而道常一。歧而二之。則非矣。
栯堂山居詩
永明。石屋。中峰諸大老。皆有山居詩。發明自性。響振千古。而兼之乎氣格雄渾。句字精工。則栯堂四十詠尤爲諸家絕唱。所以然者。以其皆自真參實悟。溢于中而揚于外。如微風過極樂之寶樹。帝心感乾闼之瑤琴。不搏而聲。不撫而鳴。是詩之極妙。而又不可以詩論也。不攻其本而擬其末。終世推敲。則何益矣。願居山者學古人之道。毋學古人之詩。
山色
近觀山色。蒼然其青焉。如藍也。遠觀山色。郁然其翠焉。如藍之成靛也。山之色果變乎。山色如故。而目力有長短也。自近而漸遠焉。青易爲翠。自遠而漸近焉。翠易爲青。是則青以緣會而青。翠以緣會而翠。非唯翠之爲幻。而青亦幻也。蓋萬法皆如是矣。
見生夢
夜夢中多見生事。罕夢前生。何也。蓋夢以想成。想多見生。不及前生故也。且叁乘賢聖。尚有隔陰出胎乍時之昏。況具縛凡夫。脫一殼。入一殼。從母腹中顛倒而下。尚何能記憶前生耶。惟據其目前紛紛纭纭。晝則爲想。夜則爲夢耳。而或時未見之物 未作之事 未曆之位。現于夢中者。則無始之境。任運而然。亦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想陰既破。寤寐恒一。幸相與致力焉。
禮忏僧
有修淨土忏法者。一僧謂曰。經不雲乎。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胡爲是仆仆爾亟拜也。忏者問。如何是實相。僧雲。心不起妄。即是實相。又問。心是何物。妄又何物。能製心者複是何物。僧無對。忏者曰。吾聞之。忏以理爲正。以事爲助。雖念實相。而叁業翹勤。亦不相礙。何以故。初機行人未能卒與實相相應。須藉外緣輔翼。法華謂我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是也。起信亦言。末法衆生。修是法者。自懼不常值佛。如來世尊。有異方便。教令念佛。求生淨土。故知慈雲大師淨土忏法。酌古准今。至爲精密。與法華光明諸忏。俱事理雙備。人天交欽。照末法昏衢之大寶炬也。且治生産業不背實相。是佛說否。僧雲。如是。曰。然則禮忏不及治生産業乎。僧又無對。
南嶽止觀
南嶽大乘止觀中引起信論文曰。是故論雲。叁者用大。能生世間出世間善惡因果故。起信原無惡字。讀之令人駭然。且性惡雖是天臺一家宗旨。然慈雲謂南嶽遠承迦葉。次禀馬鳴。而馬鳴以古佛示居八地。南嶽以異德名列神僧。不應先聖後聖兩相違悖。又起信言約義豐。辭精理極。總括大乘諸了義經。一句一字不可得而增減者也。彼南嶽自創爲止觀則已。今引起信。正出其來源。明有據也。而乃于本文所無。辄爲增益。有是理乎。必後人爲之耳。或謂此書刻自慈雲。宜無赝雜。噫。安知非慈雲之後。又後人所增耶。我雖至愚。定知南嶽不改起信。請高明更詳之。
韓昌黎
世傳昌黎初辟佛。後遇大顛。頓有悟入。然考其文集。有曰。近傳愈稍信釋氏。此傳者妄也。潮人無可與語。僧大顛頗聰明。識道理。故與之遊。其歸也。留衣服爲別。此人之情。非崇信其道。求福田利益也。觀此。則悍然不信如故。安在其悟入也。雖然。若據示現影響。逆順贊揚。則不可測。安知昌黎非故爲是引發因緣耶。不有昌黎之辟佛。何從有明教之非韓。鍾因擊而聲始洪。燭以剪而光愈茂。是故未得宿命。未具他心。未可縱口高談臧否人物。
惺寂
止觀之貴均等。尚矣。聖人複起。不能易矣。或有稍緩急于其間者曰。經言因定發慧。則止爲要。以是相沿成習。修行之人。多主寂靜。唯永嘉既爲惺惺寂寂 寂寂惺惺之說。以明均等。而後文曰。惺惺爲正。寂寂爲助。則迥然獨得之見。從古至今。無道及者。自後宗門教人看話頭。以期徹悟。而妙喜呵默照爲邪禅。正此意也。是故佛稱大覺。衆生稱不覺。覺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道原
或問。道德經雲。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則道之一言。自老子始。而萬代遵之。佛經之所謂道者。亦莫之能違也。則何如。曰。著于易。則雲履道坦坦。紀于書。則雲必求諸道。詠于詩。則雲周道如砥。五千言未出。道之名已先立矣。況彼之所謂道者。乃法乎自然。如其空無來原。自然生道。則清涼判爲無因。如其本于自然。方乃生道。則清涼判爲邪因。無因邪因。皆異計耳。非佛之所謂道也。佛道。則萬法由乎自心。非自然。非不自然。經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是無上正覺之大道也。尚非自然。何況法自然者。
菩薩不現今時
竊怪今時造業者多。信道者寡。菩薩既度生無已。何不分身示現。化誘群迷。且昔佛法東流。自漢魏以迄宋元。善知識出世。若鱗次然。元季國初。猶見一二。近胡寥寥無聞。如地藏願度盡衆生。觀音稱無刹不現。豈其忍遺未度之生。亦有不現之刹耶。久而思之。乃知菩薩隨緣度生。衆生無緣則不能度。喻如月在天上。本無絕水之心。水自不清。月則不現。況今末法漸深。心垢彌甚。菩薩固時時度生。而生無受度之地。是則臨濁水而求明月。奚可得乎。
如來不救殺業
複次。今時造業。惟殺尤甚。無論四海之廣。即此一邑。于一日中所殺生命。牛羊犬豕 鵝鴨魚鼈。動以千萬。其細微者何可勝數。而春秋二時。飨天地。祀鬼神。蒸嘗于祖考。報德報功于先聖先賢。牲牷之用。不知其幾。而天地不矜。鬼神不憐。祖考不知。先聖先賢不潛爲禁止。至于如來。仁覆天地。慈攝鬼神。恩逾祖考。德冠于諸聖賢。何不稍示神通。或俾現受惡報。或令還著本人。則誰不戰懼改悔。而漠然若罔聞者。何也。久而思之。乃知今牛羊等。因昔造殺。報在畜生。彼旃陀羅。即前所殺。轉爲能殺。因緣會遇。始暢本懷。定業使然。無能救者。俟其業盡。然後報息。雖天中天。聖中聖。亦末如之何也已。況宿報甫平。新殃更造。因果相循。吾不知其所終也。且往者莫谏。來者可追。則今斷殺因。後無殺果。如來明訓。彰如日星。爲諸衆生而救殺業。不已至乎。
增減古人文字
友人處偶見野史一帙。及前輩警世詩偈。頗多增減舊文。因思古今著述。儒籍除六經論孟。梵典除佛菩薩經論。及出自名稱最顯赫諸大老。慎不敢動。其余亦頗隨意增減。夫流通善法。利濟衆生。實出美心良意。而委任他人。俾之仇較。以致如是。願躬自主之。苟存殷重之心。必有爲吹藜者。
毒蛇喻
昔佛行田間。見遺橐在地。指之曰。毒蛇。毒蛇。言已徑去。有耕夫荷鋤往擊之。則遺橐也。持而歸。得金數镒。大喜過望。俄而聞于王。責令輸官。以爲獻少匿多。楚掠備至。征索無已。並其恒産俱盡。他日遇佛。泣曰。瞿昙诳我。瞿昙誤我。 佛言。向汝道毒蛇。是毒蛇否。嗟乎。今之螫于毒蛇者衆矣。螫而無悔。而複受其螫者亦衆矣。豈獨一耕夫哉。
食肉(一)
有僧業楞伽。偶會缁素。一居士。儒生也。斷肉茹素。同列相與咻之。楞伽僧不唯不解衆咻。反從而和之 勸之。生不得已。爲一舉箸。噫。此僧他日讀楞伽。至佛言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不知作何面貌。
食肉(二)
世人于朋友戚屬。見有斷肉茹素者。不驚以爲奇。則笑以爲愚。夫人之與畜。同一肉聚耳。肉人不食肉獸。此天理人情之所必至也。亦何足奇。而況謂之愚乎。籲。衆生之迷昧也極矣。
曹溪不斷思想
有誦六祖偈雲。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揚揚自謂得旨。便擬縱心任身。一切無礙。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師此偈。藥臥輪能斷思想之病也。爾未有是病。妄服是藥。是藥反成病。善哉言乎。今更爲一喻。曹溪之不斷百思想。明鏡之不斷萬像也。今人之不斷百思想。素缣之不斷五采也。曹溪之對境心數起。空谷之遇呼而聲起也。今人之對境心數起。枯木之遇火而煙起也…
《竹窗隨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