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要

  心要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棄之而不離。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知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若任運寂知,則衆行爰起。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言止則雙亡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亡,能所雙絕,斯絕亦寂,則般若現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現,實由般若之功。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修,實無兩體。雙亡正入,則妙覺圓明,始末該融,則因果交徹。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故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衆生,渾然齊致。是知迷則人隨於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於人,人人一智而融萬境。言窮慮絕,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唯妄懷虛朗,消息沖融。其猶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鑒象,照而常空也。

  聖嚴識 本文原名爲<五臺山鎮國大師澄觀答皇太子問心要>。被收錄於《景德傅燈錄》卷叁十,乃是以華嚴宗的立場,說明的觀心法要。根據《宋高僧傅》所載,此處所稱的皇太子,即是後來在位僅僅一年的唐順宗。

  清涼國師澄觀(西紀七叁八——八叁九)一共住工一百零二歲,但在《宋高僧傅》卷五則說他“以元和年卒,春秋一直馀。”縱然七十馀歲,也是高齡了。有關他的傅記資料很多。他是一位多方修學的高僧。雖以華嚴教義的宏化爲他的主要範圍,而被稱爲華嚴宗的第四祖。其實他於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禅師出家,誦《法華經》;依潤州樓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依昙一學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傅叁論,就瓦官寺傅《起信論》及《涅槃經》,於法藏賢首大師傅<海東起信義疏>,在天竺诜法師門溫習《華嚴》大經,從荊溪湛然法師學天臺的《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經疏,又谒牛頭惟忠、徑山道欽、及洛陽無名叁位禅師學南宗心要,再見慧雲禅師,了北宗玄理。故其自稱:“五地聖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於後得智中起世俗念,學世間技藝。況吾學地,能忘是心。”所以他泛習經、傅、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雲、諸部異執、五明四圍、秘咒儀軌,無不博綜。

  清涼國師一生的不可思議的事迹及神迹極多,他的著作也極多。被稱爲華嚴菩薩,或文殊應化,他的傅法弟子有一百馀人,弟子中之堪講者有千數。他著有《華嚴經疏》六十卷,《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經綱要》叁卷,《華嚴法界玄鏡》二卷等。另有《法華》、《楞伽》、《圓覺》、《四分》、《中觀》等經論的章疏。可見他是一位不世出的一代大師,對於中國佛教而言,能將世出世間的一切學問彙集而爲佛法化世的工具,又能集禅、教(天臺、華嚴、叁論)、律、密等各類宗旨而熔於一爐的人,中國佛教史上,清涼國師應算是最早而最有功德的大師之一。

  因此,《景德傅燈錄》的編者道原,也將他的<心要>收集在這部禅宗迄今爲止仍是最重要的典籍之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