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平常心是道 叁 如何是修道人

  叁 如何是修道人

  僧問:“如何是修道?”曰:“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又問:“作何見解,即得達道?”祖曰:“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中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疎轉遠。但盡叁界心量。一念妄心,即是叁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無量劫本,凡夫妄想,谄曲邪僞,我慢貢高,合爲一體。故經雲:“但以衆法,合成此身。””

  “起時唯法起,滅時唯法滅。此法起時,不言我起,此法滅時,不言我滅。前念後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喚作海印叁昧,攝一切法。如百千異流,同歸大海,都名海水。住於一味即攝衆味,住於大海即混衆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

  “所以聲聞悟迷,凡夫迷悟。聲聞不知聖心,本無地位、因果、階級、心量、妄想、修因、證果,住於空定,八萬劫、二萬劫,雖即已悟,悟已劫迷。諸菩薩觀如地獄苦,沈空滯寂,不見佛性。”

  “若是上根衆生,忽爾遇善知識指示,言下領會,更不曆於階級地位,頓悟本性。故經雲:“凡夫有反覆心而聲聞無”也。對迷說悟,本既無迷,悟亦不立。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叁昧,長在法性叁昧中著衣、吃飯、言談、只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爲,盡是法性。”

  “不解返源,隨名逐想,迷情妄起,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返照,全體聖心。汝等諸人,各達自心,莫記吾語。”(下略)

  (錄自《江西馬祖道一禅師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一一)

  聖嚴識 馬祖道一(西紀七O九——七八八)俗姓馬,出生於四川省的成都地方,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知能過其鼻。自幼出家,於開元年間(七一叁——七四一)習定於南嶽的傅法院,遇慧能的弟子懷讓禅師,知道一爲法器,見他坐禅,便問:“大德坐禅,圖什麼?”道一說:“圖作佛。”懷讓便取一塊磚頭在道一的庵前磨。道一問:“磨磚作什麼麽?”懷讓說:“磨磚作鏡子。”道一問:“磨磚豈能成鏡?”懷讓反問:“那末大德坐禅豈能成佛?”道一問:“如何即是?”懷讓說:“如牛駕車,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道一無對。懷讓告訴他:“汝爲學坐禅?爲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道一聽後,如飲醍醐。(《馬祖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一O)

  馬祖開悟後,侍奉懷讓十年,而到江西省南康龔公山,盛宏禅法。曾住乾州、洪州、虎州,或山或廓,廣開法筵,接引禅衆,於是,四方學者雲集,入室弟子一百叁十九人,各爲一方宗主。故有西天的般若多羅,早就對他的師父懷讓預言:“汝足下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迄至今日,中國、日本的禅宗,仍多是出於馬祖的系統。

  馬祖的“不假修道坐禅”的思想,是從懷讓所示“禅非坐臥”及“坐禅豈能成佛”的觀念而來。再向上推究,其根源則爲六祖慧能於《壇經》第九章所雲:“道由心悟,豈在坐也。金剛經雲:“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也可以說,這是他們祖、父、子叁代共通的准則。

  但是,像這樣的不修道、不坐禅,而只須大善知識來給予指示開悟的頓超法門,實如其所言,只有“上根衆生”始得,對於中下根器的學者,往往會因受到“不修、不坐”的觀念所影響,卻忘記了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以致將“汙染” 的生死心,不成了馬祖所說的“平常心”。

  

✿ 继续阅读 ▪ 心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