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銘

  心銘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往返無端,追尋不見。一切莫作,明寂自現。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境,隨照冥蒙。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去來自爾,胡假推窮。生無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淨,無心用功,縱橫無照,最爲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懷,即是本性。至理無诠,非解非纏。靈通應物,常在目前。目前無物,無物宛然。不勞智鑒,體自虛玄。念起念滅,前後無別。後念不生,前念自絕。叁世無物,無心無佛。衆生無心,依無心出。分別凡聖,煩惱轉盛。計較乖常,求真背正。雙泯對治,湛然明淨。不須功巧,守嬰兒行。惺惺了知,見綱轉彌。寂寂無見,暗室不移。惺惺無妄,寂寂明亮。萬象真常,森羅一相。去來坐立,一切莫執。決定無方,誰爲出入。無合無散,不遲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心無異心,不斷貪淫。性空自離,任運浮沈。非清非濁,非淺非深。本來非古,見在非今。見在無住,見在本心。本來不存,本來即今。菩提本有,無須用守。煩惱本無,無須用除。靈知自照,萬法歸如。無歸無受,絕觀忘守。四德不生,叁身本有。六根對境,分別非識。一心無妄,萬緣調查。心性本齊,同居不攜。無心順物,隨處幽棲。覺由不覺,即覺無覺。得失兩邊,誰論好惡。一切有爲,本無造作。知心不心,無病無藥。迷時舍事,悟罷非異。本無可取,今何用棄。謂有魔興,言空象備。莫滅凡情,唯教息意。意無心滅,心無行絕。不用證空,自然明徹。滅盡生死,冥心入理。開目見相,心隨境起。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將心滅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虛明。菩提影現,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親疏。寵辱不變,不擇所居。諸緣頓息,一切不憶。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頑囂,內心虛真。對境不動,有力大人。無人無見,無見常現。通達一切,未嘗不遍。思維轉昏,迷亂精魂。將心止動,轉止轉奔。萬法無所,只有一門。不入不出,非靜非喧。聲聞緣覺,智不能論。實無一物,妙智獨存。本際虛沖,非心所窮。正覺無覺,真空不空。叁世諸佛,皆乘此宗。此宗毫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顧,安心無處。無處安心,虛明自露。寂靜不生,放曠縱橫。所作無滯,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照無相苑,朗涅磐城。諸緣忘畢,诠神定質。不起法座,安眠虛室。樂道恬然,優遊真實。無爲無得,依無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心若不生,法無差互。知生無生,現前常住。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景德傅燈錄》卷叁十,大正五一·四五七中——四五八上)

  聖嚴識 牛頭法融(西紀五九四——六五七),是禅宗四禅道信的弟子,他與黃梅東山法門的五祖弘忍並峙,在牛頭山開創牛頭宗。據《續高僧傅》卷二十六記載,他隨叁論宗的炅法師出家之時,已徧通經史,出家後,先探空宗的幽頤,宴默於空林二十年,唐貞觀十七年(西紀六四叁)住於建康的牛頭山幽棲寺之北岩下,以其慈善感應,蛇、虎、羣鹿等禽獸來馴,乃至集於手上而食。當時牛頭山的佛窟寺,藏有七藏經書,佛經、道書、佛經史、俗經史、醫方圖符等,法融經八載,探尋內外諸學,素養大豐。還隱幽棲寺。又據《景德傅燈錄》卷八所記,在貞觀年間,道信入山,見法融,端坐自若,未曾稍顧,道信問他:“在此作甚麽?”他答:“觀心。”道信又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法融無對,便起作禮,請說心要。道信即爲他說了<方寸論>。但在道宣的《續高僧傅》中並未記載道信付法給法融的事,在現存資料中,最早提及此事的,是李華所撰的<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全唐文卷叁二O)。這位徑山大師是鶴林玄素,天寶十一年(西紀七五二)圓寂,離法融示寂(西紀六五六)已一百零四年。不過法融爲道信的別傅,爲後代所公認。

  後法融的弘化與修行來說,是一位禅教並重的大師,尤其更重於憚悟的學者。到了五十歲時,始在幽棲寺的北岩下,別立禅室。跟從他學禅的有一百多人,後來增加到叁百多衆。經常爲大衆講《法華經》等。五十九歲時(西紀六五二)受當地宰官的禮請,在建初寺講《大品經》,聽衆千馀人。在他去世前一年,再度受請出山,到建初寺講經。

  他的著作有<絕觀論>、<心銘>、《淨名經私記》、《華嚴經私記》、《法華經名相》等。現存僧璨的<信心銘>與法融的<心銘>相對照,可産爲姐妹篇,思想相近,所說的問題相近,類似的句子也少。而<信心銘>更爲精煉一些,因此,有人以爲<信心銘>,是後人依<心銘>所作的精治本,至於以之爲僧璨所作,只是馬祖派下的傅說。至於<絕觀論>,永明延壽的《宗鏡錄》卷九十七(大正四八·九四一頁)引錄了一段,又在敦煌發現了叁種抄本,卻未見《宗鏡錄》所引用的那段文字,那是在傅抄流通中的變化,此論爲法融所作,應當沒有疑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