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爲理入。
行入者,謂四行。其馀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叁無所求行,四稱法之行。
雲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尤”,何以故?識違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凡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
叁、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者悟真,理將俗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息想無求。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爲道行,故言無所求行也。
四、稱法行:性淨之理,目之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雲:“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悭,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悋惜。達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馀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
聖嚴識 中國的禅宗,由菩提達摩自印度傳來,是一樁史實,所以宗門常用“祖師西來意是甚麼”作爲話頭來參。達摩何時來中國,則衆說紛纭,根據《傳法正宗記》,說他是於梁武帝普通元年(西紀五二O年),《寶林傳》、《祖堂集》、《景德傳燈錄》皆說他於普通八年(西紀五二七)來華。他在中國,雖遇見了深信佛法的梁武帝,但卻未能投機,結果在嵩山面壁默坐九年,所得弟子僅僅慧可及道育二人。達摩祖師留下的著作極有限,此處所收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大概是在達摩圓寂後約一百十年。根據他的被世間傳流的法語,整理而成的。其實這篇文章,不是專門指導行人如何進入禅門的教材,乃是介紹達摩祖師對於修行佛法通途的看法。講到禅的理論及方法的,只是短短二幾個字。因此道宣的《續高僧傳》以壁觀與四行爲達摩之道;宗密的《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所稱:“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大正藏經第四十八卷四O叁頁下)者,即是指的本篇的二入及其所稱:“凝住壁觀”、“安心無爲”。至於現今流通的《少室六門》所收者,除了<入道四行>之外,尚有<破相論>、<血脈論>、<悟性論>、<安心法門>等,其成立年代,多有議論,但也值得流通,故被收入大正藏經第四十八冊及卍續藏經第一一O冊。讀者不妨自尋參閱。有關達摩祖師的史實、思想、禅風的考證說明,可參看日本關口真大博士的《達摩大師の研究》、《達摩の研究》。印順博士的《中國禅宗史》第一章。“達磨”及“達摩”兩種寫法,也有其曆史背景。早期的禅宗史料,例如唐代的淨覺所集《楞伽師資記》、杜胐的《傳法實紀》(大正八五)及道宣的《續高僧傳》卷十六(大正五O)均用“達摩”,而在宋代道原的《景德傳燈錄》卷叁及卷叁十(大正五一)則使用“達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