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具六通。菩薩雙修定慧。何由昏昧均未能免。及考之自己。稽之他人。昨宵之事。平日忽爾茫然。況隔陰乎。乍遷一房。夜起不知南北。況出胎乎。彼諸賢聖之昏昧。蓋暫昏而即明。俄昧而旋覺者也。而我等凡夫。則終于昏昧而不自知也。舍身受身。利害有如此者。爲今之計。直須堅凝正心。毋使刹那失照。而複懇苦虔誠。求生淨土。生淨土。則昏昧不足慮矣。既放其心。複撥淨土。危乎哉。
劉道原不信佛法
司馬溫公謂劉道原最不信浮屠法。其言曰。人生如在逆旅。旅中所用之物。去則盡棄之矣。焉有赉之隨去者乎。可謂見之明而決之勇矣。蓋人死則神滅之論也。夫旅中主人之物。誠棄矣。自己囊橐。亦並棄而不隨乎。所謂唯有業隨身是也。溫公之有取于道原者。何也。劉元城謂。老先生于此事極通曉。元城之有取于溫公者。又何也。
傳佛心印
天臺下尊宿。謂傳佛心印惟屬天臺。而達磨一宗置之弗取。圭峰謂荷澤嗣曹溪。傳佛心印惟屬荷澤。而南嶽。青原二宗置之弗取。于是明教嵩禅師作傳法正宗。自迦葉至曹溪。西天四七。東土二叁。以逮于南嶽。青原。而天臺。圭峰兩家之說雙泯。今猶有爲天臺者。而絕無爲圭峰者。則天臺下尚繩繩。而圭峰下寥寥也。爲天臺者曰。師子遇害而傳遂絕。然至人遇害。如遊園觀。甯有法隨身滅之理乎。傳法正宗。誠哉宗正而萬世爲楷矣。
傳燈
自拈花悟旨。以至舂米傳衣。西域此方。燈燈續照。而黃梅之記曹溪曰。向後佛法由汝大行。乃南嶽青原燦爲五宗。大盛于唐。繼美于宋。逮元尚多其人。而今則殘輝欲燼矣。所以然者。無其種故也。祖師雲。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然則既無其種。天澤何施。今剃發染衣者雖遍滿域中。然皆外骛有爲緣事。其近裏者。又不過守律饬躬。誦經禮忏而已。其誰發無上菩提之心。單提此事。孜孜密密。扣己而參。不舍寸陰。而必求正悟者哉。乃欲望空田之獲粟。責露柱以生花。無是理也。
金丹
或問。玄宗有雲。金丹之法。與二乘坐禅頗同。此語然欤。予曰。此紫陽語也。不曰異而曰同。不直曰同而曰頗同。言之不苟發者也。雖然。禅者不可因是而生異見也。學大乘以二乘爲禁。故梵網呵二乘曰邪曰惡。況同而未同者乎。或問。丹可得聞乎。乃爲之喻曰。煉鉛汞而成丹。譬之修定慧而成道也。神凝氣結。乃成大丹。止極觀圓。不真何待。其究雖殊。而喻可以互顯也。玄宗尚以身之精氣神爲外藥。而教人求內藥之元精元氣元神。彼從事于五金八石尋草燒茆者亦惑矣。禅宗尚以十地見性爲如隔羅縠。而必曰永斷無明方名妙覺。彼止于化城。住于百尺竿頭者。猶遠之遠也。奈何圓頂方袍。號爲釋子。不思紹隆佛種。而耽耽焉頌道德。講南華。不亦顛倒乎哉。
四十二章經遺教經
漢明帝夜夢金人。遺使天竺。得佛經四十二章。此聖教東流入震旦之始也。今以其言近。僧不誦持。法師不升座爲人講演。夫此經言不專近。有遠者。有言近而旨遠者。人自不察也。又遺教經。乃如來入滅最後之要語。喻人世所謂遺囑也。子孫昧宗祖創始之來源。是忘本也。子孫背父母臨沒之遺囑。是不孝也。爲僧者胡弗思也。愚按二經實末法救病之良藥。不可忽。不可忽。
大悟小悟
相傳大慧杲老。大悟一十八遍。小悟不計其數。愚按學道人時有覺觸。謂之有省。乍而省。未大徹也。則名小悟。容或多遍。至于大悟。則世尊夜見明星而廓然大悟。是一悟盡悟。不俟二叁矣。即如諸祖。有直至如今更不疑者。有從此安邦定國天下太平者。有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者。雖未至佛。亦皆大悟也。而必重重累累如是。則向之不疑者當更起疑矣。向之太平者當更變亂矣。向之無多子者當更欠少矣。雲何得稱大悟。若夫無明雖斷。猶欲斷最後窮微至細之無明。公案雖透。猶欲透最後極則淆訛之公案。則幾番大悟者容有之。但不應多之至于一十八遍也。
憫下
周氏紀言載唐一庵先生與衆友夜話。將入寢。問。此時還有事當料理否。衆曰。無。一庵謂。今天盛寒。吾輩飲酒樂甚。諸從人尚未有寢所。衆謝不及。所以然者。以此時惟欠伸思睡而已。而一庵獨體悉于衆情之所弗察。真仁人之言。佛菩薩之慈悲也。因思出家兒今日在僧堂中。百事不幹懷。十指不點水。其入寢。亦念諸行人有未遑安處者乎。亦念諸行人之勞役不甯者。何所爲而然乎。則以衆僧之辦道也。古人有言。道業不成爭消得。可不爲寒心哉。
菩薩
人見如來彈斥偏小。贊歎大乘。知菩薩道所當行矣。然不審其實。而徒假其名。爲害滋甚。是故未能自度先能度人者。菩薩也。因是而己事不明。好爲人師。則非矣。六度齊修。萬行兼備者。菩薩也。因是而專務有爲。全抛心地。則非矣。無惡名怖。乃至無大衆威德怖。坦然自在者。菩薩也。因是而聞過不悛。輕世傲物。則非矣。即殺爲慈。即盜爲施。乃至即妄言成實語。種種權宜方便。不可以常情局者。菩薩也。因是而毒害劫奪欺诳。甚而破滅律儀。撥無因果。如古謂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則非矣。此則徇名失實。不善學柳下惠。而學步于邯鄲者也。大道無成。業果先就。慎之慎之。
願力
呂文正公每晨興禮佛。祝雲。不信叁寶者願弗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後呂氏所出。若公著。若好問。若用中。皆貴顯而奉佛。夫文正亦只是人世之善願。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絕。況求生淨土。爲出世間之大願乎。文正之願。取必于子孫者。得否未可知。況求生淨土。取必于自己者乎。故知淨土不成。良以其精誠之未至耳。昔有貴室。供養一僧。問僧雲。師百年後。肯來某家否。僧一笑。遂爲其子。近世總戎範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類。夫一時之笑諾。即孕質于豪門。豈得積久之精誠。不托胎于蓮品。因果必然。無容擬議矣。
不起念(一)
李文靖公庭前藥欄壞。如不聞見。左右請葺之。公曰。安可以此事動吾一念乎。仰山住院。土地神欲一參觐而久不可得。一日師偶入香積。行人有翻壞食器者。師不覺起念雲。信施可惜。土地神遂得展禮。則師于平日。蓋一念不起者矣。故曰。一念未起。鬼神莫知。又曰。離念相者。等虛空界。而我輩從朝至暮。浮思亂想。層見疊興。不知其幾千萬億。欲超生死。證涅槃。其可得哉。
不起念(二)
昔有道者。結庵于溪側。夜聞窗外雲。明日有戴鐵帽子者當替代我。道者知鬼也。明日將暮。大雨。溪水驟漲。一男子頂釜。冒雨欲渡。道者急止之。至夜。窗外複雲。叁年俟候得一人。又爲這先生所救。必有以報之。道者端坐室中。鬼繞室周遍覓之不得。怅怏而去。良由一念不起故也。蓋人之所覓者形。而鬼神之所覓者心也。心空而形與之俱空矣。孰曰黃冠無人哉。吾輩當取以自勖。
九品往生
士人有薄淨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輩。當以科名入仕。奈何作歲貢授官耶。一士人雲。此喻大謬。蓮臺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進士科叁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蓮科之榜首也。故頌之者曰。叁心圓發。谛理深明。金臺隨往。即證無生。其在宗門。則大徹大悟。而所謂心空及第歸者此也。向士人怃然曰。吾疑于是冰泮。
千僧無一衲子
龍興靖公。受知于雪峰大師。峰記靖雲。汝他日住持。座下千僧無一衲子。後靖應錢王之請。住持龍興。果衆千余。皆叁藏誦習之徒而已。一如峰記。昔馬大師得人之多。其成大器者至八十八人。靖去馬師年不甚遠。而衲子之難得。乃千中罕見其一。況今時乎。人間無十善。則天類衰。僧中無衲子。則佛種斷。近且不知衲子之謂何也。法道伶仃。如線欲絕。悲夫。
惜寸陰
古謂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于衆人。當惜分陰。而佛言人命在于呼吸。夫分陰之中。有多呼吸。則我輩何止當惜分陰。一刹那一彈指之陰。皆不可不惜也。昔伊庵權禅師。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麼空過。未知來日工夫何如。其勵精若此。予見晨朝日出。則憶伊庵此語。曰。今又換一日矣。昨日已成空過。未知今日工夫何如。然予但歎息。未嘗流涕。以是知爲道之心不及古人遠甚。可不愧乎。可不勉乎。
萬年寺
萬年寺當天臺萬山之中。殿前古樹十余。一字橫亘。行列整而枝葉茂。郁然爲山門美觀。有刻石記之者曰。此上仙所植也。有伐之者。其人立死。或雲。爲此記者其愚乎哉。他時後日。能保有力者不負之而趨乎。則奚以記爲。予以爲不然。夫興之必有廢也。古人非不知也。法不得不如是立也。後人信斯記而戢其邪心。與不信而造業。自屬彼人。立法者無心焉。任之而已矣。破和合僧者墮無間。佛記也。佛未入滅。而調達誘祇園之僧若幹以去。佛不能製調達之負而趨。然則佛愚乎哉。
富貴留戀人
僧之高行者。平日自分不以富貴染心。然能持之現生。未必不失之他世。一友人以文章魁海內。直史館。聲名藉甚。偶遊天目。謂予言。此山中石室有僧坐逝。其故身猶存。予欲禮觐。辄心怖不敢。予問故。答曰。昔有人禮石室僧者。才拜下。即仆地隕絕。而龛內僧方欠伸從定起。予慮或然。是以不敢。因與予相視大笑。此公弘才碩德。智鑒精朗。又雅意佛乘。尚愛著其一時富貴。守在夢之身。惟恐其醒。他又何言乎。田舍翁五畝之宅。寒令史抱關擊柝之官。窮和尚叁二十家信心供養之檀越。已眷眷不能舍。死猶攜之識田。況複掇巍科。居要地。占斷世間榮耀者。亦奚怪其愛著也。富貴之留戀人。雖賢智者未免。籲。可畏哉。
鵝道人
山中老氓呼鵝曰鵝道人。問之。則曰。鴨之入田也。蟥螟蟊蚓等吞啖無孑遺。故鴨所遊行號大軍過。雞之在地也。蜈蚣之毒惡。蟋蟀之跳梁。無能逃其喙者。而鵝惟噬生草與糠秕耳。齋食不腥。是名道人。予聞而汪然大戚焉。夫雞鴨戕物。人戕雞鴨。報施似適其平。曷爲乎烹鵝而食其肉也。鵝受道人之稱。人甘猛虎之行。籲乎傷哉。雖然。鵝不食腥。類驺虞之不殺。非師友訓之。其性然也。性也者。宿習之使也。故學道人不可不慎其習。
生日
世人生日。設宴會。張音樂。繪圖畫。競辭賦。以之爲樂。唐文皇獨不爲。可謂超越常情矣。或曰。是日也。不爲樂而誦經禮忏。修諸福事。則何如。曰。誠善矣。欲報父母劬勞生育之恩。及滅己躬平生所作之業。于此宜盡心焉。然末也。非本也。先德有言。父母未生前。誰是汝本來面目。是日也。有能不爲樂而正念觀察未生前之面目者乎。若于此廓爾洞明。則不但報此身之父母。而累劫之親恩無不報。不但滅現生之業。而多生之夙障罔弗滅矣。罷人世之樂。得涅槃之樂。孝矣哉若人乎。偉矣哉若人乎。
因病食肉
有受佛戒。斷肉食。而忽罹病緣。爲親友所強勸。已而遇俗醫又慫恿之。至有久茹齋者。一旦破毀。不思肉之力僅能肥身。不能延命。智者已必不爲。又況膏粱子弟。或癯瘠如餒人。而蔾藿田夫。或充腴若富賈。則肥身且未。保如命何。菜食而病。教以食肉。肉食而病。複令何食。在病者以理自持而已。若其位處卑幼。上有尊人。勢分所臨。不可違逆者。食叁淨肉可也。殺生而食不可也。
人患各執所見
析理不得不嚴爲辯別。入道不得不務有專門。然而執己爲是。概他爲非。又不可也。此在昔已然。于今尤甚。執一家者。則天臺而外無一人可其意。而執簡便者。又複诋天臺爲支離穿鑿。非佛本旨。執理性者。則呵念佛爲著相。而執淨業者。又複但見不念佛人便目之曰外道。乃至執方山者。病清涼分裂全經。執持咒者。疑顯教出後人口。如斯之類。種種未易悉數。矛盾水火。互相角立。堅壁固守。牢不可轉。吾深慨焉。奉勸諸仁者。曷若各舍其執。各虛其心。且自研窮至理。以悟爲則。大悟之後。徐而議之未晚也。
姚少師(一)
佛未出世。人皆以天爲師。佛既出世。始知奉佛。故佛號人天師。獨王于叁界而無倫者也。姚少師作佛法不可滅論。謂儒道二教法天製用。不敢違天。佛之爲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此雖阚澤語。非少師不能闡也。又少師位極叁公。衣僅一衲。不改僧相以終其身。豈常情所易窺測乎。特不似佛圖澄示現神通。然圖澄當亂世。乃假通以顯化。少師值真主。無俟于通。安知非能之而不爲也。又幽居詩曰。春燕雛成辭舊壘。午雞啼罷啄陰階。可謂當代之留侯矣。世未有知其深者。因發之。
姚少師(二)
或謂少師佐命。殺業甚多。奚取焉。然所取于少師者有叁。一以其貴極人臣而不改僧相。二以其功成退隱而明哲保身。叁以其贊歎佛乘而具正知見。殺業非所論也。雖然。少師曾于靖難中。啓奏方孝儒賢者慎勿加害。即此一言。功過可相准矣。吾是以取之。
《竹窗二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