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無爲
吳江流慶庵無爲能公。齒先予。德先予。出家先予。予蚤歲遊蘇湖間。與同堂坐禅。及予住雲棲。公來受戒。求列名弟子。予謝不允。則固請曰。昔普慧普賢二大菩薩尚求入匡廬蓮社。我何人斯。自絕佳會不得已。如董蘿石谒新建故事。許之。以賢下愚。有古人風。筆之以勸後進。
人命呼吸間
一僧瘵疾經年。久憊枕席。衆知必死。而彼無死想。語之死。辄不怿。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後事。一心正念。彼謂男病忌生日前。過期當徐議之耳。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籲。人命在呼吸間。佛爲無病人言之也。況垂死而不悟。悲夫。
古今著述
予在家時。于友人錢啓東家。一道者因予語及出家。渠雲。不在出家。只貴得明師耳。予時未以爲然。又一道者雲。玄門文字。須看上古聖賢所作。近代者多出臆見。不足信。予時亦未以爲然。今思二言皆有深意。雖未必盡然。而未必不然也。以例吾宗。亦複如是。因識之。
儒釋和會
有聰明人。以禅宗與儒典和會。此不惟慧解圓融。亦引進諸淺識者。不複以儒謗釋。其意固甚美矣。雖然。據粗言細語。皆第一義。則誠然誠然。若按文析理。窮深極微。則翻成戲論。已入門者又不可不知也。
楞嚴(一)
天如集楞嚴會解。或曰。此天如之楞嚴。非釋迦之楞嚴也。予謂此語雖是。而新學執此。遂欲盡廢古人注疏。則非也。即盡廢注疏。單存白文。獨不曰。此釋迦之楞嚴。非自己之楞嚴乎。則經可廢也。何況注疏。又不曰。自己之楞嚴遍一切處乎。則諸子百家。及至樵歌牧唱。皆不可廢也。何況注疏。
楞嚴(二)
不獨楞嚴。近時于諸經大都不用注疏。夫不泥先入之言。而直究本文之旨。誠爲有見。然因是成風。乃至逞其胸臆。冀勝古以爲高。而曲解僻說者有矣。新學無知。反爲所誤。且古人勝今人處極多。其不及者什一。今人不如古人處極多。其勝者百一。則孰若姑存之。喻如學藝者。必先遵師教以爲繩矩。他時後日。神機妙手。超過其師。誰得而限之也。而何必汲汲于求勝也。而況乎終不出于古人之範圍也。
禮忏功德
姑蘇曹魯川居士爲予言。有女在夫家。夏坐室中。一蛇從牆上逐鴿。墮庭心。家人見而斃之。數日後。蛇附女作語。魯川往視。則雲。我昔爲荊州守。高歡反。追我至江浒。遂死江中。我父母妻子不知安否。 魯川驚曰。歡六朝時人。今曆隋唐宋元而至大明矣。 鬼方悟死久。並知爲蛇。曰。既作蛇。死亦無恨。但爲我禮梁皇忏一部。吾行矣。 乃延泗洲寺僧定空禮忏。忏畢。索齋。爲施斛食一壇。明日女安穩如故。忏之義大矣哉。
螯蛎充口
晉何胤謂。鳝蟹就死。猶有知而可憫。至于車螯蚶蛎。眉目內缺。唇吻外緘。不榮不瘁。草木弗若。無聲無臭。瓦礫何異。固宜長充庖廚。永爲口食。噫。是何言欤。。此等雖無眉目唇吻 榮瘁聲臭。甯無形質運動乎。有形質而能運動者。皆有知也。汝不知其有知耳。況眉目等實無不具。特至微細。非凡目所見。而欲永爲口食。胤之罪上通于天矣。
東門黃犬
李斯臨刑。顧其子曰。吾欲與汝複牽黃犬 臂蒼鷹。出上蔡東門逐狡兔。其可得乎。 遂父子相哭。而夷叁族。斯蓋悔今之富貴而死。不若昔之貧賤而生也。甯思兔逢鷹犬。不猶己之罹斧钺乎。兔滅群。汝夷族。適相當耳。不知其罪而反羨之。至死不悟者。李斯之父子欤。
爲父母殺生
錢塘金某者。齋戒虔笃。以疾卒。附一童子雲。善業日淺。未得往生淨土。今在陰界。然亦甚樂。去住自由。一日呵其妻子雲。何故爲吾墳墓事。殺雞爲黍。今有吏隨我。稍不似前之自由矣。子婦懷妊。因問之。則曰。當生男無恙。過此複當生男。則母子雙逝。予謹記之。以候應否。俄而生男。複妊。複生男。男隨斃。母亦隨斃。乃知一一語皆不謬。然則爲父母殺生。孝子豈爲之乎。
鹿祀求名
士人有學成而久滯黉校者。禱于文昌。設遂鄉科。當殺鹿以禮。俄而中式。既酬願已。上春官。複許雙鹿。未及第而卒。噫。殺彼鹿。求己祿。于汝安乎。
心喻
心無可爲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權爲仿佛。非真也。試舉一二。如喻心以鏡。蓋謂鏡能照物。而物未來時。鏡無將迎。物方對時。鏡無憎愛。物既去時。鏡無留滯。聖人之心。常寂常照。叁際空寂。故喻如鏡。然取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實無知。心果若是之無知乎。則冥然不靈。何以雲妙明真體。或喻寶珠。或喻虛空。種種之喻亦複如是。
換骨
陳後山雲。學詩如學仙。時至骨自換。予亦雲。學禅如學仙。時至骨自換。故學者不患禅之不成。但患時之不至。不患時之不至。但患學之不勤。
洪州不得珠體
洪州者。馬大師也。圭峰敘如來傳法迦葉而至曹溪。曹溪之道。惟荷澤爲正傳。諸宗皆屬旁出。如摩尼珠。唯荷澤獨得珠體。其說析理極精。而品人不當。夫馬祖親承南嶽。南嶽親承曹溪。自後百丈。黃檗。臨濟。南泉。趙州。不可勝數諸大尊宿。皆從馬祖而出。而獨推荷澤。何以服天下。圭峰以荷澤表出知之一字爲心。而諸宗于作用處指示。遂謂是徒得珠中之影。然古人爲人解黏去縛。隨時逐機。原無定法。其言知者。正說也。其言作用處者。巧說也。巧者何。欲人因影而知現影者誰也。如執知之一字。則世尊拈花。曾無知字。將世尊不及荷澤耶。況諸宗直出知字處亦不少。豈專說作用耶。圭峰平日見地極高。予所深服。獨此不滿人意。
墳墓
予既老病。衆爲擇地作塔。數易之。予歎曰。世人極意營圖風水。冀子孫長永富貴耳。爾輩望蔭出紫衣國師耶。古人有言。棄諸林莽以飼禽獸。幸不置我于鴉腸狐腹足矣。馀非道人所知也。
菩薩度生
經言。菩薩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謂菩薩但度衆生。不複度己。不知己亦衆生數也。焉有度盡衆生。而獨遺自己一衆生乎。何得藉口菩薩。逐外忘內。
悟後
沩山和尚雲。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沩山此語。非徹法源底者不能道。今稍有省覺。便謂一生參學事畢者。獨何欤。
孚遂二座主
太原孚上座。于揚州孝先寺講涅槃經。廣談法身妙理。有禅者失笑。孚講罷。請禅者茶。白雲。某甲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教誨。禅者雲。不道座主所說不是。然只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孚曰。既如是。當爲我說。曰。座主還信否。曰。焉敢不信。曰。請座主辍講旬日。端然靜坐。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孚一依所教。從初夜至五更。聞角聲。忽大悟。又良遂座主參麻谷。谷荷鋤入園不顧。便歸方丈。閉卻門。次日複求見。又閉卻門。遂乃敲門。谷問是誰。遂方稱名。忽大悟。此二尊宿。只緣是虛心下賢。不存我慢故。今人自高。焉得有此。
實悟
妙喜雲。若是幹屎橛如是說得落時。如鋸解稱錘。麻叁斤。狗子佛性等。皆可如是說得。既不可如是說。須是悟始得。你若實得悟。師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學者當切記妙喜此語。息卻口頭叁昧而求實悟。
出家父母反拜
予作正訛集。謂反者還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非反拜其子也。一僧忿然曰。法華經言。大通智勝如來既成佛已。其父輪王向之頂禮。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訓。因刻之經末。予合掌雲。汝號甚麼如來。僧謝不敢。又問。汝既未是如來。垂成正覺否。僧又謝不敢。予謂曰。既不敢。且待汝垂成正覺。更端坐十劫。實受大通如來位。納父母拜未晚。汝今是僧。未是佛也。佛爲僧立法。不爲佛立法也。且世人謗佛無父無君。吾爲此懼。正其訛謬。息世譏嫌。冀正法久住。汝何爲不畏口業。甘心乎師子蟲也。 悲夫。
生愚死智
洛陽伽藍記雲。史書皆非實錄。今人生愚死智。惑亦甚矣。蓋言史多溢美。不足信也。但皆非二字。立言太過。古號史爲直筆。則焉得非實。夫子言文勝質則史。則容有非實。當改皆非作未必耳。夫古人慎重許可。一語品題。芳播千古。而今乃視爲故事。等爲人情。虛谀浪褒。取笑識者。可歎也。故洛陽記有激而發此論。切中末世之弊。不如是道破。傳燈錄前代真善知識。與今安排名姓插入祖圖者何辨。爾後爲吾弟子。毋妄幹名公大人。裝點吾之未到也。
莊子(一)
有俗士。聚諸年少沙彌講莊子。大言曰。南華義勝首楞嚴。一時缁流及居士輩無斥其非者。夫南華于世書誠爲高妙。而謂勝楞嚴。何可笑之甚也。士固村學究。其品猥細不足較。其言亦無旨趣。不足辨。獨恐誤諸沙彌耳。然諸沙彌稍明敏者。久當自知。如言鍮勝黃金以诳小兒。小兒既長。必唾其面矣。
莊子(二)
或曰。莊子義則劣矣。其文玄曠疏逸。可喜可愕。佛經所未有也。諸爲古文辭及舉子業者。鹹靡然宗之。則何如。曰。佛經者。所謂至辭無文者也。而與世人較文。是陽春與百卉爭顔色也。置勿論。子欲論文。不有六經四子在乎。而大成于孔子。吾試喻之。孔子之文。正大而光明。日月也。彼南華。佳者如繁星掣電。劣者如野燒也。孔子之文。蓄而汪洋。河海也。彼南華。佳者如瀑泉驚濤。劣者如亂流也。孔子之文。融粹而溫潤。良玉也。彼南華。佳者如水晶琉璃。劣者如珉珂珷玞也。孔子之文。切近而精實。五谷也。彼南華。佳者如安南之荔。大宛之葡萄。劣者如未熟之梨與柿也。此其大較也。業文者宜何師也。而況乎爲僧者之不以文爲業也。
莊子(叁)
曰。古尊宿疏經造論。有引莊子語者。何也。曰。震旦之書。周孔老莊爲最矣。佛經來自五天。欲借此間語而發明。不是之引。而將誰引。然多用其言。不盡用其義。仿佛而已矣。蓋稍似而非真是也。南人之北。北人不知舟。指其車而曉之曰。吾舟之載物而致遠。猶此方之車也。借車明舟。而非以車爲舟也。
養老書
…
《竹窗隨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