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叁節:叁寶皈依法▪P2

  ..續本文上一頁虎。

   皈依叁寶就要了解“叁寶”的殊勝功德和作用。

   從叁密功德來講,身功德--佛具有叁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功德,言功德--許多人用不同的語言同時提問,佛陀同時同聲解答,每個人所聞不同,每個人各自所提的問題和所想的問題都會一一得到圓滿的解答,這是言不可思議功德,見《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講佛經語。另外還有佛言功德六十四種。

   意功德包括佛的智慧、慈悲、神能、事業四個方面。以上功德在第二節中已作了介紹,此處從略。

   以上佛的不可思議殊勝功德都是來自勝法作指示的道路,是皈依發心、行大善、修大慧克服缺點錯誤所達到的境界。佛從“法”中生,從佛的殊勝功德,便知法的無比功德。

   僧寶是菩薩。菩薩是未成佛的佛苗,菩薩雖然不是佛,但他們已有無漏智慧,進入出世道,道地的破悟功德比凡衆大得無法相比。

   2.知其作用。叁寶各自的作用不同,皈依之人應首先了解叁寶的不同作用,根據其作用和特點進行皈依。根據不同作用分類皈依法,六條如下:

   (1)按性質分類。“佛”是證得無上圓覺智者;“法”是圓覺所生之法,是圓覺的果實;“僧”是依別人的教導,進行修證者。

   (2)按作用分類。佛的作用是傳授道法;法的作用是斷除苦和苦根煩惱;僧的作用是弘揚大道正法,使衆生受益。

   (3)按志趣分類。這主要是說皈依者的志趣和努力的方向。對佛的皈依志趣,重在種福田,敬重供養;對法的皈依志趣,重在身體力行,爭取實現;對僧的皈依志趣,視其爲修行的榜樣和善友而親近和尊重。

   (4)按修持方法分類。對佛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供奉、尊重;對法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修善德和禅定、智慧;對僧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以善德和物質進行供養。供養財物不僅是種福田,更重要的是斷除貪心的修煉。物質財富的供養,不在質量和數量,重在無私的誠意。如釋迦牟尼在因地,因家貧無可供佛,只捧了一把土,誠心地獻給護光佛,佛非常高興地接受了,並說:“你因此善,將來會做大地的主人。”

   (5)按紀念皈依法分類。對佛的紀念皈依法,是通過對佛的紀念,回憶佛的叁密功德、四身功德、慈悲、智慧、神能、利樂衆生事業等,從而産生敬仰之心;對法的紀念皈依法是時時刻刻想著佛法的原則標准,以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爲;對僧的紀念皈依法,就是想到無數聖僧和高僧的持戒修持、爲法獻身精神,以激勵和鞭策自己。

   (6)按福分分類。福分爲因人所得的福分和因法所得的福分。皈依和供養佛僧,獲得因人所得的福分;皈依法,獲得因法所得的福分。因人所得福分,與皈依供養對象的數量多少有關系,如齋僧數量多就福分大;因法所得福分,不在學法的數量,而在悟心和實踐的作用。

   3.起信皈依。起信皈依就是在了解叁寶的殊勝功德和各自不同的作用的基礎上,把佛視爲拯救和解脫方法的指示者、導師,把法視爲正解脫和自救的道路和方法,把僧視爲同道相助的善友,依靠力量發誓立志皈依。

   皈依有兩種情況,一是通過學法,産生皈依之心。這種皈依是靠外部條件的皈依。另一種是未經別人傳授,內心自然覺悟的皈依,如見性皈依屬于此類皈依。

   初次皈依,可以向上師、高僧表示皈依,請示皈依法和應守戒律。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在佛像前進行皈依,也可以向觀想佛本尊起誓皈依。

   對因叁寶的皈依是堅定不移地以佛爲導師、以法爲目標和行爲准則、以僧爲行善修慧的榜樣,身、語、意一致地堅持做下去。對果叁寶的皈依是爲自身獲得叁寶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把自己的命運和叁寶緊緊聯系在一起,把永恒的皈依生命看作比暫時的泡影生命重要千萬倍的時候,才算作真正的皈依。也只有這種皈依,才能使你成爲真正的佛門弟子,叁寶也才能對你起到應有的作用。達不到這種皈依程度,埋冤叁寶不靈,還以爲叁寶沒有幫助你,就好象瞎子埋冤太陽無光一樣的荒唐。

   4.無二皈依。就是說皈依不能有二心。皈依叁寶之後,就不能皈依其它的教門和其它的法。

   這種不二心的皈依必須建立在高度理信的基礎上,將佛的大慈大悲、一心一意地利益衆生舍己爲人的獻身精神、無私無我的徹底超脫精神、對一切衆生的熱愛和平等對待精神,佛法的去貪欲、淨化意識、啓迪智慧、防止墮落、指引向上的精神,僧的向善、毅然決然的出世精神等和其它教主、教義和教徒的行爲進行比較,就會産生不退轉信心。因爲對教義教理的性質、最終追求目標、方法和目的之間的合理性都進行比較後,就會明白,只有佛對一切問題所表現的博大胸懷和無著無礙的智慧才是舉世無雙的。正如《入菩薩行論》中說:“如果長著心的人,就不能不皈依這樣的珍寶。”

   (五)皈依戒規

   皈依戒規分兩類:一類是不可違犯之戒,一類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1.皈依後不可違犯的戒律,總的原則有叁條,在《大涅槃經》中規定如下:“皈依叁寶者,爲正近善士,從此決不能皈依別教神;皈依無上法,放棄傷害心;皈依向善僧,絕交外道人。”意思是說:皈依叁寶之後就成正居士(近善士)了,從此以後再不能皈依外道門和世間神了;皈依了無上佛法,就不能有傷害衆生的思想行爲;皈依了向善之僧,就不能和旁門外道的人交往。--這是叁條皈依遵守原則。

   第一條是皈依“佛”的戒律。皈依佛就不能在皈依別的宗教和鬼神。前面講過,對別的世間神,包括世間護法,作爲佛門正皈依弟子,不能叩拜、祈求,只可以給他們給予適當的祭祀品,委托或差遣他們做事,向他們說法勸善,幫助他們早證正道。祭祖之類的迷信活動,皈依弟子更不能參加,應以法超度。人死後,細微的五蘊身化爲中陰身,中陰身最長不超過49天就會投生。投生于六道,因業力而定,決不會待在生前所在地和附在屍體、骨灰上,這是佛教顯密統一的觀點。所以祭祖作爲一種民俗,以表達懷念之意,佛法並不反對但作爲神靈祭奠是與理不通、違背佛法之舉,皈依弟子不能參與這類活動。

   皈依“法”,就要一切依“法”行事,不允許有違犯佛法的行爲。但這裏只提了一條最低限度的要求:不傷害衆生。同時皈依法方面叁乘是不統一,所以這不傷害衆生、不傷害別人的原則是叁乘弟子共同的原則。如小乘戒律的主要原則就是“戒除損害別人的言行”。但從菩薩乘的角度說,不損害別人,未必有利于別人,所以大乘教戒律,“在不損害別人”的戒律上,又增加了“必須做有利于衆生的一切事”這條戒律。所以,大乘佛弟子皈依“法”的戒律,在“不傷害別人”的基礎上,還要做到“有利于衆生”。

   皈依“僧”的戒說:凡皈依叁寶的人,不能與信仰不同的異教徒交往。與異教徒交往,怕的是受異教徒的影響。在現代社會裏和異教徒完全不交往,恐難做到,但必須堅持一條原則,在生活上、工作上、一般事情可以和異教徒來往,可以交朋友與一切衆生平等對待,絕不能仇視和敵視。但在思想信仰上,決不能進行“雜交”和黑白不分,要堅持“道不同,不與謀”的原則,不能因某種世間利益而放棄原則,甚至同流合汙。

   2.皈依必須履行的義務,最主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尊敬和愛護叁寶事業。

   尊敬和愛護佛,就連塔、寺、佛像都要尊敬和愛護。即使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也要像真佛那樣尊敬愛護,決不能有不尊重的舉動。

   尊敬和愛護佛法,即使是文字性的佛典佛書哪怕是零碎片段,也要看做學法不可缺少的珍寶,加以尊敬和愛護。過去有很多賢士爲了種福田,用金汁寫經,用自己的鮮血寫經,不乏其例。現在的人很難有這樣的虔誠,但凡佛門中人,絕不能把佛經和經論,混同于一般書籍,到處亂扔,甚至當手紙。佛像與佛經相比,佛經更重要。

   尊敬和愛護僧,即使是不屬于正皈依對象的凡僧,也要尊重和供養、幫助。僧的主要標志是佛賜的“叁衣”。穿僧衣是離欲受戒的標志,皈依之人決不能玷汙崇高的佛衣。僧人犯四根本戒的就沒有資格穿僧衣;沒有受過沙彌以上戒的,也沒有穿袈裟的資格,決不能亂穿。而皈依之人,就連僧衣也要尊敬愛護,不能隨便踐踏。

   除了以上這些必須遵守的原則之外還有十條必做事項,簡述如下:

   (1)親近有德有識之賢士;(2)堅持正思維,即想符合正道的事、想棄惡揚善的事,排除一切邪念;(3)受善戒,即按順序受分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戒等;(4)常發慈悲心;(5)常想叁寶的殊勝功德;(6)根據自身的條件,盡力供養叁寶;(7)發動別人親近和供養叁寶;(8)無論做何事,都要禀告叁寶,以求得叁寶的幫助;(9)不忘皈依的益處,晝夜六時觀修皈依法;(10)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背離叁寶,以生命維護叁寶的事業。但最後一條特別重要,違犯了就是徹底毀壞善根,決不能違犯。

   (六)皈依的利益和作用

   關于皈依的利益和作用,根據《地論》共有八項,根據《噶當心傳》,也有八項,均見《菩提道次第廣論》。現依次介紹如下:

   《地論》所載皈依利益與作用是:

   1、 獲大福報。如《不滅鼓音等持經》所說:“佛不可思議,不不可思議,對僧不可思議,皈信不可思議者,其福報亦不可思議。”《般若要義》中說:“皈依福報若有形,大千世界盛不下,猶如茫茫大海水,無法用鬥來衡量。”

   2、其樂無窮。正如《想念雜集經》中所說的:“誰若白天黑夜常思佛陀功德,一心皈依佛陀,將獲得人世無上之樂。”這是說以佛的清淨超脫處世養性,就會獲得無窮之樂。

   3、獲得清淨禅思。

   4、生出大智慧。

   …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叁節:叁寶皈依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