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經六講 第一講《維摩經》與社會關懷▪P3

  ..續本文上一頁,與維摩诘所見的不同。

  

  即聞空中聲卅:「……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衆生。」〈弟子品第叁〉

  

  以上叁段經文是有層次的:第一個層次是阿難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害病,以爲佛真有病;第二個層次是超越于有病和無病,維摩诘菩薩認爲佛是不可能害病的;第叁個層次是說看到佛生病是真的,但是佛本身是不會害病的,爲了救度五濁惡世的凡夫衆生才示現小病的。第一層次是阿難所見的太低了,第二層次維摩诘菩薩所見的又太高了,第叁層次恰到好處,主要是說明佛的出世是爲了關懷人間社會。

  

  我們目前的社會十分混亂,人心浮動不安,這樣的社會更需要佛法。有人借口太忙不能學佛,我說就是因爲忙才更需要學佛觀心,因爲身忙,心也忙,忙得暈頭轉向、心浮氣躁,更需要學佛安心。也有人說等到老了再學佛,我說老了就來不及了,人人都及時學佛,及時有用,遲一天學佛就多一天的損失,老了再學,損失就太多了。

  

  維摩诘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複病。」〈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這一段經文的精神相當偉大,所謂「從癡有愛」,「癡」是無智,「愛」是貪欲,「我」是以無智的「癡」爲本,由癡而有了貪愛,便是「我」的病竈所在。癡不是發瘋,是對世間現象的原則不清楚。世間的一切現象皆爲因緣生、因緣滅,生滅無常,幻有幻無,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把自己所有的看得太重,便不會放不下提不起。由于世間法是因緣的生滅,已經是不好的,加上好的因緣可能轉好;已經是好的,遇上不好的因緣也可能變壞。故而我們應把握因緣、創造因緣。然而實際上「有」並非常態,故也不要執著于「我」及「我所有」,那麼「自我中心」自然能擺下來,便是離「癡」的智者。

  

  「我病」的「我」是貪、瞋、癡等煩惱的根源,「癡」則是「貪」與「瞋」的根本。一切衆生都有貪瞋癡,所以都害病,因此連累了維摩诘也害病了,如果衆生都不病,維摩诘也就沒有病。爲什麼呢?菩薩爲了度衆生而進入衆生的生死大病之中,就不能夠免于有病了。衆生的生命現象,即是生、老、病、死的過程,生了一定會死,在生死之間一定會病,「老」是時間過程,有生理的及心理的兩大類,如果衆生都離病,菩薩自亦無病。這個精神其實相同于地藏菩薩所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換句話說,爲因應衆生都在大病,菩薩爲度衆生,也不能不顯現病相。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于諸衆生,愛之若子,衆生病,則菩薩病,衆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這段經文是說,菩薩正如慈愛的父母一樣,看到自己的子女害病,就像自己害病一樣,甚至比孩子感受到更深的病苦。若衆生病愈,菩薩的病也就好了。

  

  這個菩薩的疾病是從何而引起的呢?菩薩本身無病可害,因爲有大悲心憐憫衆生的關系,示現有病。大悲之意是以平等心救度每一個有緣的衆生。大菩薩看待一切衆生都像看待自己,也像看待自己的獨生子一樣,故稱爲「同體大悲」。菩薩的福報非常大,可以不受任何苦報,只因看到衆生可憐,不忍衆生受苦,所以與衆生生活在一起,示現與衆生相同的種種病相,以便于度化。

  

  五、爲社會大衆點亮無盡心燈

  

  現在有很多地方都在傳播「無盡燈」的觀念,這無盡燈的典故即出自《維摩經》。

  

  「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衆生,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菩薩品第四〉

  

  這是說,當某一個人的心理有了智慧和慈悲的光明,便應把自己擁有的這種光明,輾轉地傳播出去,傳給一切的人,可以稱之爲弘法,禅宗便依《維摩經》叫作「傳燈」,一般法師以語言弘法稱爲「說法」,禅宗以心傳心名爲「傳燈」,是傳智慧與慈悲的心燈。今天諸位在此聽講《維摩經》,得到了一些智慧和慈悲的消息,是否也點亮了你們的心燈?我知道我的心燈有多亮,至少是在借著諸佛的明燈來爲衆生放光,請諸位向佛法點燈,點亮各人自己的心燈。人人心中點亮了智慧和慈悲的光明燈,人格便能提升,人間的淨土就能出現了。

  

  一個人關懷千百人,人人關懷千百人,我們的心燈無盡,我們的社會也就普遍地溫暖和淨化了,這是我對提倡人間淨土有非常堅定信心的原因,爲什麼?因爲《維摩經》講,人人都可以成爲無盡的燈。我們這個世界,只要有人弘揚佛法,只要有人提倡淨化社會,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淨化。

  

  六、入鄉隨俗,關懷隨緣

  

  我們都知道「入鄉隨俗」這句話,菩薩度衆生也是應該如此。《維摩經》的〈香積佛品〉,介紹此娑婆世界的上方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佛國名衆香,佛號香積,其國依正,一切皆香,有九百萬菩薩都想來此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到維摩诘等諸菩薩衆。當時的香積佛即囑彼諸菩薩言:

  

  「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于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香積佛品第十〉

  

  本經〈香積佛品〉,介紹此娑婆世界的上方過四十二恒河沙數的佛土,有一佛土,名衆香國,佛名香積,在此佛土中的正報大衆都是菩薩,依報環境全都清淨莊嚴,而其特色,一切都是芳香的,超出十方諸佛世界的天人之香。共有九百萬的菩薩希望到這個娑婆世界來親近供養釋迦世尊並與維摩诘等菩薩會面。香積佛便告訴這九百萬菩薩們說:「你們可以去娑婆世界,但要把自己身上的香氣收攝起來,否則會對娑婆世界的衆生産生惑亂作用,令他們心生煩惱;同時也要把雄偉高大的莊嚴身相縮小,以免給娑婆世界求菩薩道的衆生,見了自慚形穢,此界人類身相矮小,而且身有體味而顯得醜陋,相形之下,可能會自失求學菩薩道法的信心。」因此香積佛希望這些菩薩們把自己的衆香莊嚴相收攝起來,再到娑婆世界來,免得娑婆衆生聞香見形而感到自卑和羞恥,自覺醜陋而感到慚愧沒有信心,故稱爲「鄙恥」。此外香積佛還告訴這些菩薩們,到了娑婆世界也不可以生起看不起此界衆生的心。

  

  這就是說,菩薩到任何一個社會和環境中去,都會爲了容易被衆生接受,而以方便力適應那個環境,他們會收起他們的福報莊嚴智慧相,以非常平凡的身分和形態出現,先將自己同于他,漸漸地讓衆生接受自己和追隨自己。

  

  二十多年以前,我在臺北市的善導寺擔任佛學講座,有一位穿得破破爛爛,還背了個破簍子的居士要求見我,另一位常來聽我講經的居士告訴他:「法師不會見你的,穿得這樣破爛,太不禮貌了。」他一再向那位居士懇求見我一面,我知道了就出來見他,他見到了我,頂禮叁拜,便塞給我一個大紅包,並且對我說:「師父您要去留學,我這一點積蓄供養您的。」那是一位已經退休的小學教員,他常常現乞丐相,在臺北街頭與窮苦人爲伍,雖然衣著破爛,他的慈悲布施供養之心,卻使人起敬,使我難忘,真是一位菩薩行者。所以,菩薩到什麼樣的社會,就顯什麼樣的身相見人。他們沒有固執某一種形相,不會拘泥于某一種方式,而以體恤衆生爲原則。

  

  維摩诘語衆香國來諸菩薩卅:

  

  「此土衆生剛強難化故,佛爲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

  

  「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爲、是無爲,是世間、是涅槃。」

  

  「此土菩薩,于諸衆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于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余淨土之所無有。」〈香積佛品第十〉

  

  這些話不是恐嚇人,也不是威脅人,佛要說明剛強難化的衆生相及果報相,目的是警惕,譬如什麼樣的人造了什麼樣的惡因,便會下墮地獄受苦罪;什麼樣的人做了什麼樣的惡事,便會淪爲畜生的苦報,但仍有很多人不信。事實上,地獄、畜生、餓鬼,都真是有的,種種的危難險惡處也都是事實俱在的。

  

  佛爲調伏剛強難化的衆生,而說有地獄、餓鬼、畜生的叁惡道果報。如果愚癡頑強不願接受佛法,不想修學戒定慧,便有可能由于貪瞋癡等的煩惱心重,造作殺生、盜賊、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貪嫉、瞋惱、邪見的十重惡業,即受種種惡報。佛爲這些衆生而說這些法。本經同品雲:「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幹種法,製禦其心,乃可調伏。」

  

  「地獄」及「餓鬼」,人類的肉眼無法見到,但事實有此二類受苦衆生;「畜生」是除人類之外的一切動物。此叁類衆生,或因苦重,或因受縛,或因愚昧,都無緣接觸佛法,修行福慧,故名「難處」。若造十惡行,即受十惡報,也是苦趣。造惡業得惡報,離惡業即離惡報。進一步若修佛法,便修淨業而離罪垢;修持佛法便能從有漏業成無漏業,從邪道入正道,從有爲成無爲,從世間入涅槃了。

  

  「此土菩薩,大悲堅固」,因爲娑婆世界有十種善法可修,其他淨土則無也。所謂「十事善法」,本經本品有雲:

  

  「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禅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衆生。」〈香積佛品第十〉

  

  這些佛法都是爲了勸我們用功修行十善、叁無漏業、六度四攝等,起大悲心;在娑婆世界修學佛法,行菩薩道。因在此土度衆生,要比衆香國諸菩薩們在衆香國度衆生的功德更大;在此娑婆世界一世之中所度衆生的功德,比在衆香國百千劫度衆生的功德還大。爲什麼呢?因爲衆香國的衆生福報太大,環境太好,身上是香的,吃的也是香的,身相莊嚴,所見所聞都是好的;而我們這個世界所見所聞都是煩惱相,娑婆世界的衆生比起衆香國的衆生可憐得多,所以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應該留在娑婆世界廣度衆生。

  

  諸位菩薩聽了《維摩經》後,要在這世界上盡一生之努力度衆生。至于來生到那裏去?倘若自己尚無把握,就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發願來娑婆世界廣度衆生,然後才能成佛,否則到了極樂世界不願再來是不可能成佛的。但是如果信心具足,那就不必求生極樂世界,生生世世都在此世界修行菩薩道,經過叁祇百劫,必定成佛。

  

  我有好多弟子,跟我打完禅七後,均信誓旦旦,願生生世世追隨師父一直到成佛爲止。我說:「如果我每一生都在娑婆世界經常受苦受難,你也願意追隨嗎?」他們便改口說:「師父,那請先幫忙讓我開悟,否則就幫助我往生極樂世界,不退之後再來人間吧!」能發這樣的願心,也是很好的。但在開悟之後以及往生極樂世界之前,希望大家要用佛法把這個現實的社會照顧好,把自己和家人照顧好,才是初發心的菩薩所應有的責任。(一九九叁年九月二十五日講于臺北市國父紀念館)

  

《維摩經六講 第一講《維摩經》與社會關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