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各不同层次的众生说同样的法,而众生则各依其自己的别类,听到他那个层次、那个别类的语言及法义。这就是「众生随类各得解」的意思。
昨天早上,我跟我的出家弟子们说:「我们法鼓山的根,已经深入于整个台湾。」通常人们看树,只看到树叶及枝干,看不到根,而我们看得到法鼓山的根已普遍深植于台湾的社会。说完后我马上问一位弟子:「我们法鼓山的根在那里?」他答:「师父!法鼓山的根在我们的心里。」
他理解的和我所说的差距不小,他的理解虽然没有错,我们法鼓山可以影响人心,但他的心量太小,只想到我们自己,忘了社会大众。应该说:「我们的根是植基于台湾二千一百万人群之中,不论直接或间接,所有听到或接受到我们法鼓山所提倡的『心灵环保』及『人间净土』理念的人心,都是法鼓山的根基所在,甚至他们未必是佛教徒。」由此可知,各人对于语言的理解与体会,差异很大。
现在请问诸位:「今晚我们的根种在那里?在我心里还是你们心里?还是都有?」有人说:「今晚人间净土就在国父纪念馆。」那么可以说我们的根就在今晚来国父纪念馆所有听众的心中!我们也希望透过中华电视台的录影转播,把人间净土的根深植于每一位听到、看到这场演讲的听众及观众的心中。
接下来看「神力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此处的神力是指佛的福德、智慧与慈悲,已到了出神入化不可思议的程度。佛的福德力、智慧力、慈悲力是无限的,能使不同层次的人听到不同层次的佛法,获得不同层次的利益。佛陀也说人间法、天人法、二乘法、大乘法,可是佛说的人间法与一般世俗人说的世俗道理是不一样的;佛虽也说人间的父母、夫妻、子女等的种种世间事,听起来像是说的世俗事,实则是为要将世间的众生,从凡夫的层次,向着菩萨、佛的层次提升,佛说世间法是为化导众生走向出世间;佛说出世间法是为化导二乘圣者迈向佛乘。这就是佛的「神力不共法」。因为只有佛的神力才能做到,故名「不共法」。一般人讲世间法就是世间法,讲男女事就是男女事,无关乎菩萨法及佛法。而《维摩经》就不同了,经中〈佛道品〉有言:「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虽然也是讲父母、妻儿、儿女、房舍,却都是回归佛法的。
「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是说众生各依其不同的层次、需求,听到了他们所想听到的法、所应听到的法,很欢喜并得到法益,这也是佛的神力所致。
有一次我和几位出家众一起开会,各说各话的谈了一阵,我说:「今天谈话,没有交集的结论,好像没有开会一样。」其中一位比丘尼则说:「我们今天各自说了各人想的,各自听了各人说的,各说各的,各取所需,虽然没有结论,但各人把心中想讲的话都表达了,也听到自己想要听的话,不算白费。」这似乎也有些《维摩经》的意境喔!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也是佛的神力所致。举个例说,佛教讲「苦」,很多人一听到苦就害怕。曾有一位居士看到我们出家众,既无家累,又有饮食供养,有得住、有得穿,到我们寺院作客受招待时,吃了一餐好素斋之后,就说他也想做和尚了,理由是世俗间的生活太苦了。我说:「做和尚更苦,那些好素斋是给你们这些不能吃苦的人吃的,我们平常不会吃这些东西。」
出家人身无长物,只求平常饿不死,过冬冻不死,每天早起晚睡,白天为大众服务,早晚要禅坐课诵及礼拜,终年无假日,终身无假期。若你真想出家,要有心理准备。第一,出家生活,吃得差、工作多;第二,出家的苦修苦行相当于下地狱,如想出家,要有「难忍能忍、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心理准备。唯有如此,在出家之后才会发现无碍自在的意境。这位居士听完了我的话,打消了出家的念头。他说:「我宁愿将来下地狱,不想现在就下地狱。」
另外有一位菩萨,今晚亦在听众席上,当时他想来出家时,我告诉他:「出家以后,非常的苦,师父骂你,师兄怪你,师弟烦你,在家信众要求你,那是苦不堪言的事。」他说:「这是消业障,地藏菩萨曾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很想试试看。」结果他真的来出家,而且出家得还不错,请各位给他鼓掌鼓励!
「厌离」是说,同样的苦,有人害怕,有人欢喜,有人厌离。很多人知道世间是苦的,也亲身体会到了苦,所以起厌离心而出家,那是小乘。以大乘的立场看,厌离生死不是必要,厌离五欲才是根本,没有厌离五欲的心就不是菩萨,厌离色、声、香、味、触的五欲,厌离世间的名、利、权、位、势,而人还在世间度众生,方为真正的厌离,发这种悲愿的菩萨行者,就被称为大乘的菩萨。
「断疑」的意思是指明确地知道世间的一切是无常,且无常是苦的本质。今天上午,有几位太太来看我,他们的儿女要出国留学,明知是好事却又舍不得,而哭得老泪纵横,这是人之常情。但要想通:世事无常,从无而有,从有而无,一切现象,本来如此,永远如此。我们出生时,来是一个人来;死亡时,走也是一个人走。人生在世,是来受报,是来造业,有因有果,因缘聚散;知有因果,便可不落断见;知为因缘,便可不执常见。佛陀说法,能令众生断疑生信。不论众生在闻法之时反应如何,或恐畏、或欢喜、或厌离、或断疑,都是进入佛法的方便。故也唯有佛陀具足这样不共神力。
这一段《维摩经》是强调佛说的同一句话,各人皆因层次不同、情况不同而得到不同之体会,获得不同的法益。与许多层次的许多人说法,便是为了净化的社会生活。
三、菩萨如何关怀社会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
〈方便品第二〉
作为一个菩萨,为了深植善根,必须上求佛道;永无止尽、永不懈怠地修学佛法、寻求佛道、供养诸佛。维摩诘已供养了无量诸佛,但仍要继续供养诸佛,直到成佛。菩萨能供养诸佛,必定会勤修佛法,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利益自己,下化众生是利益他人,因此有下面两句经文:「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维摩诘大士于此处不讲度众生而讲「度人」,可见《维摩经》的对象是以人为主,众生是以人为中心,以善巧方便居住在印度的毗耶离城,成为一个居士。他以什么「方便」度人呢?是用慈悲和智慧。以慈悲心现居士身,用智慧力来帮助众生。所谓方便,是佛菩萨慈悲,应诸机之方域,用适化之便法,来净化人心、净化社会。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佛国品第一〉
佛的净土在那里?常识所了解的佛国净土,东方药师佛的净土是在琉璃世界;上方香积佛的净土是在众香国;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在极乐世界。《阿弥陀经》里提到六方诸佛,诸经论中常说有十方诸佛,各个都有其佛国净土。
但释迦牟尼佛介绍《维摩经》时说,「众生」就是菩萨的佛土。菩萨的佛土不在佛国,是在众生群中,有众生之处即是菩萨之佛国净土,有众生需要诸佛菩萨度化之处,诸佛菩萨便在该处出现,菩萨必须深入众生群中,有众生可度才能成佛,菩萨不度众生便不是菩萨,更成不了佛,亦无佛国净土可成就。所以只要有众生需要菩萨调伏的地方,菩萨就在那儿出现,那儿就是菩萨经营佛国净土的世界。
请问诸位,我圣严的佛土在那里?以今晚而言是这个国父纪念馆,我在台湾弘法,我的佛土就在台湾;当我到中国大陆、美洲、欧洲弘法时,我的佛土就在那些地方。因此地藏菩萨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非常可敬的,因为他是下地狱去度众生,他的佛土就在地狱中了。
菩萨的净土都是为「饶益众生」,也就是用佛法的理念及方法,非常充足丰富地利益众生,而非仅花些小钱,给件衣服或一碗饭吃等的物质救助而已。「饶益」是要用慈悲和智慧的佛法,标本兼治,使人得到佛法的利益,即能解脱生死烦恼之苦。地藏菩萨发愿下地狱去度众生,诸位敢不敢去?但也不要勉强,初发心菩萨贸然先到地狱去,可能就出不来了。而大菩萨下地狱不是受报,亦不会觉得痛苦、烦恼,所以他们能不畏艰苦,积极入世,甚至到地狱中普度众生。
四、深入人间关怀社会
阿难白佛言:「……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弟子品第三〉
阿难说他回忆释尊以前有一次患了小病,需要牛奶,阿难便到一个大婆罗门家去托钵要牛奶。大婆罗门家是大宗教师阶级的家庭之意。这段话是说明佛原是不会害病的,但为了度众生,需要一个弘化佛法的因缘,故示小病需要牛奶好促成阿难去大婆罗门家托钵,这是行化因缘,为度众生,佛才示现有病。
当时维摩诘见到阿难尊者在那里托钵,便过来问明原因,即对阿难尊者说: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弟子品第三〉
维摩诘说佛不应该有病,佛的身体根本不会害病。他指的是佛的法身,凡夫仅见佛的肉身,大菩萨所见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遍在恒在,是无漏的,不会有任何烦恼。既无烦恼,自然不会有病,怎么说释迦牟尼佛有病?可是当时的阿难尊者,尚是一个未证四果的三果圣者,尚未到达大菩萨的境界,所以看到的是能示现疾病的应化身佛…
《维摩经六讲 第一讲《维摩经》与社会关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