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經六講 第一講《維摩經》與社會關懷▪P2

  ..續本文上一頁各不同層次的衆生說同樣的法,而衆生則各依其自己的別類,聽到他那個層次、那個別類的語言及法義。這就是「衆生隨類各得解」的意思。

  

  昨天早上,我跟我的出家弟子們說:「我們法鼓山的根,已經深入于整個臺灣。」通常人們看樹,只看到樹葉及枝幹,看不到根,而我們看得到法鼓山的根已普遍深植于臺灣的社會。說完後我馬上問一位弟子:「我們法鼓山的根在那裏?」他答:「師父!法鼓山的根在我們的心裏。」

  

  他理解的和我所說的差距不小,他的理解雖然沒有錯,我們法鼓山可以影響人心,但他的心量太小,只想到我們自己,忘了社會大衆。應該說:「我們的根是植基于臺灣二千一百萬人群之中,不論直接或間接,所有聽到或接受到我們法鼓山所提倡的『心靈環保』及『人間淨土』理念的人心,都是法鼓山的根基所在,甚至他們未必是佛教徒。」由此可知,各人對于語言的理解與體會,差異很大。

  

  現在請問諸位:「今晚我們的根種在那裏?在我心裏還是你們心裏?還是都有?」有人說:「今晚人間淨土就在國父紀念館。」那麼可以說我們的根就在今晚來國父紀念館所有聽衆的心中!我們也希望透過中華電視臺的錄影轉播,把人間淨土的根深植于每一位聽到、看到這場演講的聽衆及觀衆的心中。

  

  接下來看「神力不共法」是什麼意思。此處的神力是指佛的福德、智慧與慈悲,已到了出神入化不可思議的程度。佛的福德力、智慧力、慈悲力是無限的,能使不同層次的人聽到不同層次的佛法,獲得不同層次的利益。佛陀也說人間法、天人法、二乘法、大乘法,可是佛說的人間法與一般世俗人說的世俗道理是不一樣的;佛雖也說人間的父母、夫妻、子女等的種種世間事,聽起來像是說的世俗事,實則是爲要將世間的衆生,從凡夫的層次,向著菩薩、佛的層次提升,佛說世間法是爲化導衆生走向出世間;佛說出世間法是爲化導二乘聖者邁向佛乘。這就是佛的「神力不共法」。因爲只有佛的神力才能做到,故名「不共法」。一般人講世間法就是世間法,講男女事就是男女事,無關乎菩薩法及佛法。而《維摩經》就不同了,經中〈佛道品〉有言:「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法喜以爲妻,慈悲心爲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雖然也是講父母、妻兒、兒女、房舍,卻都是回歸佛法的。

  

  「衆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是說衆生各依其不同的層次、需求,聽到了他們所想聽到的法、所應聽到的法,很歡喜並得到法益,這也是佛的神力所致。

  

  有一次我和幾位出家衆一起開會,各說各話的談了一陣,我說:「今天談話,沒有交集的結論,好像沒有開會一樣。」其中一位比丘尼則說:「我們今天各自說了各人想的,各自聽了各人說的,各說各的,各取所需,雖然沒有結論,但各人把心中想講的話都表達了,也聽到自己想要聽的話,不算白費。」這似乎也有些《維摩經》的意境喔!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也是佛的神力所致。舉個例說,佛教講「苦」,很多人一聽到苦就害怕。曾有一位居士看到我們出家衆,既無家累,又有飲食供養,有得住、有得穿,到我們寺院作客受招待時,吃了一餐好素齋之後,就說他也想做和尚了,理由是世俗間的生活太苦了。我說:「做和尚更苦,那些好素齋是給你們這些不能吃苦的人吃的,我們平常不會吃這些東西。」

  

  出家人身無長物,只求平常餓不死,過冬凍不死,每天早起晚睡,白天爲大衆服務,早晚要禅坐課誦及禮拜,終年無假日,終身無假期。若你真想出家,要有心理准備。第一,出家生活,吃得差、工作多;第二,出家的苦修苦行相當于下地獄,如想出家,要有「難忍能忍、難舍能舍、難行能行」的心理准備。唯有如此,在出家之後才會發現無礙自在的意境。這位居士聽完了我的話,打消了出家的念頭。他說:「我甯願將來下地獄,不想現在就下地獄。」

  

  另外有一位菩薩,今晚亦在聽衆席上,當時他想來出家時,我告訴他:「出家以後,非常的苦,師父罵你,師兄怪你,師弟煩你,在家信衆要求你,那是苦不堪言的事。」他說:「這是消業障,地藏菩薩曾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很想試試看。」結果他真的來出家,而且出家得還不錯,請各位給他鼓掌鼓勵!

  

  「厭離」是說,同樣的苦,有人害怕,有人歡喜,有人厭離。很多人知道世間是苦的,也親身體會到了苦,所以起厭離心而出家,那是小乘。以大乘的立場看,厭離生死不是必要,厭離五欲才是根本,沒有厭離五欲的心就不是菩薩,厭離色、聲、香、味、觸的五欲,厭離世間的名、利、權、位、勢,而人還在世間度衆生,方爲真正的厭離,發這種悲願的菩薩行者,就被稱爲大乘的菩薩。

  

  「斷疑」的意思是指明確地知道世間的一切是無常,且無常是苦的本質。今天上午,有幾位太太來看我,他們的兒女要出國留學,明知是好事卻又舍不得,而哭得老淚縱橫,這是人之常情。但要想通:世事無常,從無而有,從有而無,一切現象,本來如此,永遠如此。我們出生時,來是一個人來;死亡時,走也是一個人走。人生在世,是來受報,是來造業,有因有果,因緣聚散;知有因果,便可不落斷見;知爲因緣,便可不執常見。佛陀說法,能令衆生斷疑生信。不論衆生在聞法之時反應如何,或恐畏、或歡喜、或厭離、或斷疑,都是進入佛法的方便。故也唯有佛陀具足這樣不共神力。

  

  這一段《維摩經》是強調佛說的同一句話,各人皆因層次不同、情況不同而得到不同之體會,獲得不同的法益。與許多層次的許多人說法,便是爲了淨化的社會生活。

  

  叁、菩薩如何關懷社會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诘,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

  

  〈方便品第二〉

  

  作爲一個菩薩,爲了深植善根,必須上求佛道;永無止盡、永不懈怠地修學佛法、尋求佛道、供養諸佛。維摩诘已供養了無量諸佛,但仍要繼續供養諸佛,直到成佛。菩薩能供養諸佛,必定會勤修佛法,下化衆生。上求佛道是利益自己,下化衆生是利益他人,因此有下面兩句經文:「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維摩诘大士于此處不講度衆生而講「度人」,可見《維摩經》的對象是以人爲主,衆生是以人爲中心,以善巧方便居住在印度的毗耶離城,成爲一個居士。他以什麼「方便」度人呢?是用慈悲和智慧。以慈悲心現居士身,用智慧力來幫助衆生。所謂方便,是佛菩薩慈悲,應諸機之方域,用適化之便法,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

  

  佛言:「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于淨國,皆爲饒益諸衆生故。」〈佛國品第一〉

  

  佛的淨土在那裏?常識所了解的佛國淨土,東方藥師佛的淨土是在琉璃世界;上方香積佛的淨土是在衆香國;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在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裏提到六方諸佛,諸經論中常說有十方諸佛,各個都有其佛國淨土。

  

  但釋迦牟尼佛介紹《維摩經》時說,「衆生」就是菩薩的佛土。菩薩的佛土不在佛國,是在衆生群中,有衆生之處即是菩薩之佛國淨土,有衆生需要諸佛菩薩度化之處,諸佛菩薩便在該處出現,菩薩必須深入衆生群中,有衆生可度才能成佛,菩薩不度衆生便不是菩薩,更成不了佛,亦無佛國淨土可成就。所以只要有衆生需要菩薩調伏的地方,菩薩就在那兒出現,那兒就是菩薩經營佛國淨土的世界。

  

  請問諸位,我聖嚴的佛土在那裏?以今晚而言是這個國父紀念館,我在臺灣弘法,我的佛土就在臺灣;當我到中國大陸、美洲、歐洲弘法時,我的佛土就在那些地方。因此地藏菩薩說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非常可敬的,因爲他是下地獄去度衆生,他的佛土就在地獄中了。

  

  菩薩的淨土都是爲「饒益衆生」,也就是用佛法的理念及方法,非常充足豐富地利益衆生,而非僅花些小錢,給件衣服或一碗飯吃等的物質救助而已。「饒益」是要用慈悲和智慧的佛法,標本兼治,使人得到佛法的利益,即能解脫生死煩惱之苦。地藏菩薩發願下地獄去度衆生,諸位敢不敢去?但也不要勉強,初發心菩薩貿然先到地獄去,可能就出不來了。而大菩薩下地獄不是受報,亦不會覺得痛苦、煩惱,所以他們能不畏艱苦,積極入世,甚至到地獄中普度衆生。

  

  四、深入人間關懷社會

  

  阿難白佛言:「……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弟子品第叁〉

  

  阿難說他回憶釋尊以前有一次患了小病,需要牛奶,阿難便到一個大婆羅門家去托缽要牛奶。大婆羅門家是大宗教師階級的家庭之意。這段話是說明佛原是不會害病的,但爲了度衆生,需要一個弘化佛法的因緣,故示小病需要牛奶好促成阿難去大婆羅門家托缽,這是行化因緣,爲度衆生,佛才示現有病。

  

  當時維摩诘見到阿難尊者在那裏托缽,便過來問明原因,即對阿難尊者說:

  

  「佛爲世尊,過于叁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爲,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弟子品第叁〉

  

  維摩诘說佛不應該有病,佛的身體根本不會害病。他指的是佛的法身,凡夫僅見佛的肉身,大菩薩所見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遍在恒在,是無漏的,不會有任何煩惱。既無煩惱,自然不會有病,怎麼說釋迦牟尼佛有病?可是當時的阿難尊者,尚是一個未證四果的叁果聖者,尚未到達大菩薩的境界,所以看到的是能示現疾病的應化身佛…

《維摩經六講 第一講《維摩經》與社會關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