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经六讲 第一讲《维摩经》与社会关怀

  第一讲《维摩经》与社会关怀

  

  《维摩经》是大乘经典中非常殊胜的一部,它包含基本佛法,却又超越于基本佛法;它入世于人间,而将人提升到佛的层次。众生(人)和佛并非存在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是在同一环境中并存着佛和众生,端看我们以什么心态来看待世界。以佛心看,众生界皆同佛界;以众生心看,佛世界亦不过是众生世界;以执着心和烦恼心看,这个世界是众生的五浊恶世;以智慧心和慈悲心看,这世界就是佛国净土。秽土和净土、众生和佛、烦恼和智慧,并非存在于两个对立的环境,而是一而二,二而一,是超越于一和二的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的出典,便是《维摩经》。

  

  《维摩经》在中国的翻译前后共有七种,从汉朝经南北朝,到最后的第七种是唐高宗时玄奘三藏所译,叫作《说无垢称经》。

  

  在此所讲的则是根据三藏鸠摩罗什所译,在汉译本中排为第六种的《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简称《维摩经》。罗什三藏的翻译,文辞流畅优美,以口语和对话的表现方式代替论说性的教理阐扬,以戏剧性的表现手法,描述当时说法的情景,来表达《维摩经》的思想,堪称是一部文学艺术作品。平剧中「天女散花」的戏码,即取自《维摩经》。

  

  《维摩经》中所叙述的人物层面相当广,经中所提到的无论是佛、菩萨、天人及人间的阿罗汉们,均是以人性化的形态出现,只是他们的福德较大,相好庄严,智慧高于一般人。这部经的特色是不用说教式及思辨性的方式表达,而是用文艺性、对话式的演出,因此让人感到亲切而乐于接受。

  

  《维摩经》共有十四品,三卷。要逐句讲完,相当不容易,因此我配合与现代社会、现实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论点,从《维摩经》中摘录出相关的段落文句重新编辑,成为六个主题。

  

  我不敢说自己是最会讲经的人,更不敢说我所讲解的《维摩经》的意思,就是当时维摩会上佛与菩萨们所要表达的意境,不过我是非常诚恳的和用心的去思考、体会《维摩经》,把它运用到生活中,透过我自己的体验,介绍给诸位,当然,我不会违背佛法的根本原则。

  

  第一个主题是「《维摩经》与社会关怀」,我把它分为六大节。

  

  一、众生(人与人)的交相互助即是社会

  

  「众生」这个名词的涵义很广,许多人把它当成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也有人把它分为有情(动物)及无情(植物)的两种。而佛典中的众生,梵文Sattva是有情之意,我将有情众生又分为四个层次,由低而高分别为:1.有细胞的生命现象而无神经组织,更无思想和记忆。2.有细胞也有神经组织,但无思想和记忆的生命现象。3.有细胞、有神经组织,还有记忆力的动物。4.除了具备上述三类条件之外,再加上有思考能力的动物。第四类具备思考能力的众生,就是人,能懂佛法,也能修行佛法。其他三类的众生,就很难懂得佛法,也难从事修行了,所以佛说「人身难得」。

  

  众生又分有形及无形,无形众生包括鬼、神、天人,以及诸佛菩萨等的法身和报身,不是凡夫的肉眼所能见。因此,以人的立场而言,众生应是指「人」才切合实际,而佛法化导的对象,亦是以人为主。《维摩经》里提到的众生,包括佛、菩萨、罗汉以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护法神王等,但多以人的形像出现于法会。

  

  《维摩经》里的社会指的是什么?在〈佛国品第一〉即提到:

  

  「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

  

  这就是众生的世界。众生一起来到佛的说法处,当时佛在「毗耶离」城,是佛世的印度六大名城之一。毗耶离的意思是广严,是跋祇国的首都,又叫毗舍离城,它的种族叫离车族。

  

  「庵罗」也是梵文的音译,是一种像桃又像梨的水果,叫作柰。园是果树园。庵罗树园(Āmrapāli-ārāma)是一个名叫庵摩罗女的女居士所有,她为了尊敬供养释迦牟尼佛而奉献出来,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修行及弘法的所在地。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有好几个很有名的道场,如祇树给孤独园、迦兰陀竹园等等。毗舍离城的庵罗树园是其中最有名的道场之一。此时那么多人聚在一起,是因为有一位维摩诘菩萨正要说法,释迦牟尼佛要向大家介绍,让大家认识他,去向他请法。

  

  当时释迦牟尼佛座前有「八千位大比丘」,他们都是知律知法,有修有证的,故称大比丘。刚才陈院长赞叹我是律师,也是法师,又是禅师,我是愧不敢当。不过,既被称为大比丘,就必须具备以上所举的三种条件了。否则仅能说是正在学做比丘的出家人。

  

  另外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都是「众所知识」,也就是大家都愿亲近的菩萨善友,他们都有广博的知识、高深的学问,能令众人敬仰、学习,并以他们为榜样,故称之为「众所知识」。佛经里的「善知识」即是善友,是从佛法的知见上、修持上、道德上,对人有大帮助,这些菩萨们非常慈悲,可用经文中的两句话来形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也就是不等他人请求就能随缘摄化的不请之友。

  

  在大部分的经典中可以看到,都是经过「请法」,佛才说法;佛以后的弟子们说法,也是要有人请求开示,才能够说法。今天陈院长为大家向我请法,要我在台湾多带禅修活动,多做弘法开示,这是陈院长代大众请法。

  

  说法者之所以要让人请求,是表示对于佛法的尊敬,如果不请而说,容易让人误以为没有价值,故为表示佛法的崇高和对佛法的尊敬,要有人请法,然后说法,是必要的。

  

  此处介绍的三万二千位菩萨们,关爱众生,就像慈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孩子并不知道要请求母亲给予什么,母亲却知道孩子们的需要,而主动地给予,此乃出于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今天陈院长为台湾的社会大众向我请法,那表示他是一位尊崇佛法的善知识,他是一位代大众请法的菩萨。

  

  在当时《维摩经》的社会成员之中,除了上述的大比丘、大菩萨之外,还有「诸天」的天人及「护法龙天」,这些是凡夫的肉眼无法看得到的,天人以微妙的物质为身体,他们有大福报,但智慧不够,所以虽享天福,仍不得解脱,天福享尽,下堕三恶道。八部龙天是天人的扈从,其中有善根的诸天及神王会来佛所,听闻佛法、修菩萨道、护持三宝,所以当释迦佛要向比丘和菩萨们介绍《维摩经》的大法之时,这些诸天和护法龙天亦都来了。另外还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里的比丘、比丘尼不同于前面所提的大比丘众,而是一般在学习戒律、法仪及修行方法的男女出家二众,而优婆塞和优婆夷则是初发心的男女二众在家菩萨。

  

  以上这些众生都到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集会在释迦佛陀座前。这些圣人和凡夫,集会在一起,就是一种大社会的现象。许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身分的圣人及凡夫,集合在一起,就是条理井然、互通有无的社会,这个特质在《维摩经》里表现得非常的充分。

  

  二、众生的共同生活是社会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佛国品第一〉

  

  这段经文中出现了三句「佛以一音演说法」的重复语,是什么意思呢?诸位都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寻声救苦,就像千江之水能够处处映月。月亮只有一个,然而只要有水的地方便能映出月亮来。观世音菩萨如此,佛就更有此功能和神力。「一音演说」有多种解释:一谓佛以一种语言说法,或谓佛在一段时间说同样的法,亦可解释为佛讲的是同一层次的法,但听法者的层次虽不同,而每一层次的听法者,都能听到适合他们各个层次的法义。

  

  我们人间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有的人只懂得一种语言,有的人懂得许多种;有的人只能懂一个层次的道理,有的人任何层次的道理都能了解;层次越高的人,懂得的道理越深越广;层次越低的人,懂得的范围越浅越窄。佛说法时,只用一种语言,或一个声音,或只讲一个层次的法义,却能使众生各随其类得到各取所需的利益。此处的「众生」除了人间身的人类之外,还包括天人、护法神,及许许多多来自他方佛土的菩萨。

  

  有善根者,听闻佛法,各得不同层次的利益;无善根者,听闻佛法,也会曲解法义而毁谤佛法。例如最近有人说我对不起他,我就说「我很抱歉」,结果他便拿着我这句话到处宣扬。其实我只说我很抱歉,让他觉得我对他不起,但我从未说过我有什么对不起他。

  

  又如有一次在一个说法的场合我说了一句「佛是慈悲的」,下座之后就有人追来问我:「师父慈不慈悲?」我答:「佛是慈悲的,我当然学佛了。」他马上向我要三千元,我不给他三千块钱,就说是不慈悲了。请问:像类似的人,能算是各取所需地理解法义吗?

  

  「众生随类各得解」是说高层次的大菩萨们听到的正是大菩萨法,罗汉们听到的是罗汉法,天人听到的是天人法,而人间一般凡夫听到的就是人间法。因此,佛法分为五乘:人天、声闻、独觉、菩萨、佛,从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每一乘佛法都是导迷归悟,趣向佛乘。

  

  《维摩经》中的释迦佛,是在同一个时间对…

《维摩经六讲 第一讲《维摩经》与社会关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