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經六講 第一講《維摩經》與社會關懷

  第一講《維摩經》與社會關懷

  

  《維摩經》是大乘經典中非常殊勝的一部,它包含基本佛法,卻又超越于基本佛法;它入世于人間,而將人提升到佛的層次。衆生(人)和佛並非存在于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是在同一環境中並存著佛和衆生,端看我們以什麼心態來看待世界。以佛心看,衆生界皆同佛界;以衆生心看,佛世界亦不過是衆生世界;以執著心和煩惱心看,這個世界是衆生的五濁惡世;以智慧心和慈悲心看,這世界就是佛國淨土。穢土和淨土、衆生和佛、煩惱和智慧,並非存在于兩個對立的環境,而是一而二,二而一,是超越于一和二的不二法門。「不二法門」的出典,便是《維摩經》。

  

  《維摩經》在中國的翻譯前後共有七種,從漢朝經南北朝,到最後的第七種是唐高宗時玄奘叁藏所譯,叫作《說無垢稱經》。

  

  在此所講的則是根據叁藏鸠摩羅什所譯,在漢譯本中排爲第六種的《維摩诘所說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經》,簡稱《維摩經》。羅什叁藏的翻譯,文辭流暢優美,以口語和對話的表現方式代替論說性的教理闡揚,以戲劇性的表現手法,描述當時說法的情景,來表達《維摩經》的思想,堪稱是一部文學藝術作品。平劇中「天女散花」的戲碼,即取自《維摩經》。

  

  《維摩經》中所敘述的人物層面相當廣,經中所提到的無論是佛、菩薩、天人及人間的阿羅漢們,均是以人性化的形態出現,只是他們的福德較大,相好莊嚴,智慧高于一般人。這部經的特色是不用說教式及思辨性的方式表達,而是用文藝性、對話式的演出,因此讓人感到親切而樂于接受。

  

  《維摩經》共有十四品,叁卷。要逐句講完,相當不容易,因此我配合與現代社會、現實生活有密切關聯的論點,從《維摩經》中摘錄出相關的段落文句重新編輯,成爲六個主題。

  

  我不敢說自己是最會講經的人,更不敢說我所講解的《維摩經》的意思,就是當時維摩會上佛與菩薩們所要表達的意境,不過我是非常誠懇的和用心的去思考、體會《維摩經》,把它運用到生活中,透過我自己的體驗,介紹給諸位,當然,我不會違背佛法的根本原則。

  

  第一個主題是「《維摩經》與社會關懷」,我把它分爲六大節。

  

  一、衆生(人與人)的交相互助即是社會

  

  「衆生」這個名詞的涵義很廣,許多人把它當成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也有人把它分爲有情(動物)及無情(植物)的兩種。而佛典中的衆生,梵文Sattva是有情之意,我將有情衆生又分爲四個層次,由低而高分別爲:1.有細胞的生命現象而無神經組織,更無思想和記憶。2.有細胞也有神經組織,但無思想和記憶的生命現象。3.有細胞、有神經組織,還有記憶力的動物。4.除了具備上述叁類條件之外,再加上有思考能力的動物。第四類具備思考能力的衆生,就是人,能懂佛法,也能修行佛法。其他叁類的衆生,就很難懂得佛法,也難從事修行了,所以佛說「人身難得」。

  

  衆生又分有形及無形,無形衆生包括鬼、神、天人,以及諸佛菩薩等的法身和報身,不是凡夫的肉眼所能見。因此,以人的立場而言,衆生應是指「人」才切合實際,而佛法化導的對象,亦是以人爲主。《維摩經》裏提到的衆生,包括佛、菩薩、羅漢以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護法神王等,但多以人的形像出現于法會。

  

  《維摩經》裏的社會指的是什麼?在〈佛國品第一〉即提到:

  

  「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叁萬二千,衆所知識……衆人不請,友而安之。」

  

  「複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余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複有萬二千天帝,亦從余四天下,來在會坐。並余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

  

  這就是衆生的世界。衆生一起來到佛的說法處,當時佛在「毗耶離」城,是佛世的印度六大名城之一。毗耶離的意思是廣嚴,是跋祇國的首都,又叫毗舍離城,它的種族叫離車族。

  

  「庵羅」也是梵文的音譯,是一種像桃又像梨的水果,叫作柰。園是果樹園。庵羅樹園(Āmrapāli-ārāma)是一個名叫庵摩羅女的女居士所有,她爲了尊敬供養釋迦牟尼佛而奉獻出來,作爲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修行及弘法的所在地。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有好幾個很有名的道場,如祇樹給孤獨園、迦蘭陀竹園等等。毗舍離城的庵羅樹園是其中最有名的道場之一。此時那麼多人聚在一起,是因爲有一位維摩诘菩薩正要說法,釋迦牟尼佛要向大家介紹,讓大家認識他,去向他請法。

  

  當時釋迦牟尼佛座前有「八千位大比丘」,他們都是知律知法,有修有證的,故稱大比丘。剛才陳院長贊歎我是律師,也是法師,又是禅師,我是愧不敢當。不過,既被稱爲大比丘,就必須具備以上所舉的叁種條件了。否則僅能說是正在學做比丘的出家人。

  

  另外還有「叁萬二千位菩薩」,都是「衆所知識」,也就是大家都願親近的菩薩善友,他們都有廣博的知識、高深的學問,能令衆人敬仰、學習,並以他們爲榜樣,故稱之爲「衆所知識」。佛經裏的「善知識」即是善友,是從佛法的知見上、修持上、道德上,對人有大幫助,這些菩薩們非常慈悲,可用經文中的兩句話來形容:「衆人不請,友而安之」,也就是不等他人請求就能隨緣攝化的不請之友。

  

  在大部分的經典中可以看到,都是經過「請法」,佛才說法;佛以後的弟子們說法,也是要有人請求開示,才能夠說法。今天陳院長爲大家向我請法,要我在臺灣多帶禅修活動,多做弘法開示,這是陳院長代大衆請法。

  

  說法者之所以要讓人請求,是表示對于佛法的尊敬,如果不請而說,容易讓人誤以爲沒有價值,故爲表示佛法的崇高和對佛法的尊敬,要有人請法,然後說法,是必要的。

  

  此處介紹的叁萬二千位菩薩們,關愛衆生,就像慈母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孩子並不知道要請求母親給予什麼,母親卻知道孩子們的需要,而主動地給予,此乃出于母親對子女的愛護。今天陳院長爲臺灣的社會大衆向我請法,那表示他是一位尊崇佛法的善知識,他是一位代大衆請法的菩薩。

  

  在當時《維摩經》的社會成員之中,除了上述的大比丘、大菩薩之外,還有「諸天」的天人及「護法龍天」,這些是凡夫的肉眼無法看得到的,天人以微妙的物質爲身體,他們有大福報,但智慧不夠,所以雖享天福,仍不得解脫,天福享盡,下墮叁惡道。八部龍天是天人的扈從,其中有善根的諸天及神王會來佛所,聽聞佛法、修菩薩道、護持叁寶,所以當釋迦佛要向比丘和菩薩們介紹《維摩經》的大法之時,這些諸天和護法龍天亦都來了。另外還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裏的比丘、比丘尼不同于前面所提的大比丘衆,而是一般在學習戒律、法儀及修行方法的男女出家二衆,而優婆塞和優婆夷則是初發心的男女二衆在家菩薩。

  

  以上這些衆生都到毗耶離城的庵羅樹園,集會在釋迦佛陀座前。這些聖人和凡夫,集會在一起,就是一種大社會的現象。許多不同層次、不同性別、不同身分的聖人及凡夫,集合在一起,就是條理井然、互通有無的社會,這個特質在《維摩經》裏表現得非常的充分。

  

  二、衆生的共同生活是社會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佛國品第一〉

  

  這段經文中出現了叁句「佛以一音演說法」的重複語,是什麼意思呢?諸位都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就像千江之水能夠處處映月。月亮只有一個,然而只要有水的地方便能映出月亮來。觀世音菩薩如此,佛就更有此功能和神力。「一音演說」有多種解釋:一謂佛以一種語言說法,或謂佛在一段時間說同樣的法,亦可解釋爲佛講的是同一層次的法,但聽法者的層次雖不同,而每一層次的聽法者,都能聽到適合他們各個層次的法義。

  

  我們人間有各種不同的語言,不同層次的知識需求。有的人只懂得一種語言,有的人懂得許多種;有的人只能懂一個層次的道理,有的人任何層次的道理都能了解;層次越高的人,懂得的道理越深越廣;層次越低的人,懂得的範圍越淺越窄。佛說法時,只用一種語言,或一個聲音,或只講一個層次的法義,卻能使衆生各隨其類得到各取所需的利益。此處的「衆生」除了人間身的人類之外,還包括天人、護法神,及許許多多來自他方佛土的菩薩。

  

  有善根者,聽聞佛法,各得不同層次的利益;無善根者,聽聞佛法,也會曲解法義而毀謗佛法。例如最近有人說我對不起他,我就說「我很抱歉」,結果他便拿著我這句話到處宣揚。其實我只說我很抱歉,讓他覺得我對他不起,但我從未說過我有什麼對不起他。

  

  又如有一次在一個說法的場合我說了一句「佛是慈悲的」,下座之後就有人追來問我:「師父慈不慈悲?」我答:「佛是慈悲的,我當然學佛了。」他馬上向我要叁千元,我不給他叁千塊錢,就說是不慈悲了。請問:像類似的人,能算是各取所需地理解法義嗎?

  

  「衆生隨類各得解」是說高層次的大菩薩們聽到的正是大菩薩法,羅漢們聽到的是羅漢法,天人聽到的是天人法,而人間一般凡夫聽到的就是人間法。因此,佛法分爲五乘:人天、聲聞、獨覺、菩薩、佛,從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每一乘佛法都是導迷歸悟,趣向佛乘。

  

  《維摩經》中的釋迦佛,是在同一個時間對…

《維摩經六講 第一講《維摩經》與社會關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