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之叁歎。雖然。子輿氏之言曰。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果若斯言。則衆生之大幸大幸也。予日望之。
簡藏煉磨
一儒者謂予曰。吾輩負笈從學。必具束修于師。而助館谷之資于主人。今簡藏僧覽常住經典。無所助于常住。而安坐受供。又每季得[貝*親]金五錢。此何說也。予笑曰。公猶未知煉磨期中事乎。一冬之期。先致米一石于常住。而晝夜鞭逼念佛。無斯須停息。仍每日必負薪。或遠在十余裏之外。打七然後暫免。何不移簡藏之供而供此苦功辦道之行人乎。時僧顛倒。一至于是。處處皆然。吾亦不知其何說也。
世夢
古雲。處世若大夢。經雲。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雲若雲如者。不得已而喻言之也。究極而言。則真夢也。非喻也。人生自少而壯。自壯而老。自老而死。俄而入一胞胎也。俄而出一胞胎也。俄而又入又出之無窮已也。而生不知來。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萬劫而不自知也。俄而沈地獄。俄而爲鬼爲畜。爲人爲天。升而沈。沈而升。皇皇然。忙忙然。千生萬劫而不自知也。非真夢乎。古詩雲。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裏。今被利名牽。往返于萬裏者。豈必枕上爲然也。故知莊生夢蝴蝶。其未夢蝴蝶時亦夢也。夫子夢周公。其未夢周公時亦夢也。曠大劫來。無一時一刻而不在夢中也。破盡無明。朗然大覺。曰。天上天下惟吾獨尊。夫是之謂夢醒漢。
性相
相傳佛滅後。性相二宗學者各執所見。至分河飲水。其爭如是。孰是而孰非欤。曰。但執之則皆非。不執則皆是。性者何。相之性也。相者何。性之相也。非判然二也。譬之一身然。身爲主。而有耳目口鼻。髒腑百骸皆身也。是身者。耳目等之身。耳目等者。身之耳目等也。譬之一室然。室爲主。而有梁棟椽柱。垣壁戶牖等皆室也。是室者。梁棟等之室。梁棟等者。是室之梁棟等也。夫豈判然爲二者哉。不惟不當爭。而亦無可爭也。或謂永嘉雲。入海算沙徒自困。又曰摘葉尋枝我不能。似乎是性而非相矣。曰。永嘉無所是非也。性爲本而相爲末。故雲但得本不愁末。未嘗言末爲可廢也。是故偏言性不可。而偏言相尤不可。偏言性者。急本而緩末。猶爲不可中之可。務枝葉而失根原。不可中之不可者也。
大鑒大通(一)
大鑒能禅師世稱南宗。大通秀禅師世稱北宗。然黃梅衣缽。不付時時勤拂拭之大通。而獨付本來無一物之大鑒。何宗鏡錄謂大鑒止具一只眼。大通則雙眼圓明。信如是。何以不得衣缽。夫曹溪親接黃梅。遠承達磨。又遠之承迦葉。又遠之承釋迦。乃永明傳道于天臺韶國師。而爲此說者何也。抑隨時救弊之說也。昔人言晉宋以來。競以禅觀相高。而不複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故初祖西來。至永明時。又或以爲一悟即了。故宗鏡及萬善同歸等書力贊修持。則似乎南宗專于頓悟。而北宗頓悟漸修。智行雙備。故有只眼雙眼之喻。萬松老人獨奮筆曰。此一只眼。是之謂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也。是之謂把定乾坤眼也。是之謂頂門金剛眼也。傥新學輩諸淺見者執宗鏡所雲。作實法會。則大鑒止是空谛。而大通方始是中道第一義谛。可乎。或曰。曹溪六代傳衣。舉世靡不知之。而當是時。何爲惟見兩京法主。二帝門師。北宗大著于天下。而不及曹溪者。又何也。曰。曹溪既承印記。秘其衣缽。爲獵人守網。潛光匿彩。至于一十六年。大通之道盛行。曹溪之名未顯也。迨風幡之對。而後道播萬世矣。曹溪潛龍深淵。不自炫耀。大通見龍在田。不自滿盈。其言曰。彼親傳吾師衣缽者也。蓋善知識之相與以有成也如是。
大鑒大通(二)
予又思宗門賞鑒許可。抑揚與奪。越格超情。不可以世法之是非論也。石鞏之得所傳也。曰。叁十年張弓。只射得半個聖人。曹溪之一只眼。半個聖人之謂也。中峰邈高峰之真求贊。贊曰。我相不思議。佛祖莫能視。獨許不肖兒。見得半邊鼻。曹溪之一只眼。半邊鼻之謂也。普化之于臨濟也。曰。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禅。臨濟小厮兒。卻具一只眼。曹溪之一只眼。即臨濟之一只眼也。
齋僧錢作僧堂
或曰。僧糧。僧所食也。僧堂。僧所居也。居食二者。皆僧受用。奈何以齋僧錢作僧堂而受火枷之報也。此義有二。一者米粟蔬菜。人以濟饑。梁棟牆壁能濟饑否。則物類不相應也。二者施主作齋。汝今作屋。磚錢買瓦。違信施心。則因果不相應也。或曰。別化錢齋僧。可准過否。彼人齋僧。自彼人福。與前人何涉。然則如之何而後可。曰。折僧堂。如數齋僧而火枷滅。有明徵矣。又問。造佛錢作佛殿。總之供佛也。可乎。曰。不可。畫棟雕梁。還當得如來相好光明否。造經錢作經廚。總之供經也。可乎。曰。不可。錦囊寶匮。還當得如來金口玉音否。如是乃至放生錢買池塘。總之濟物利生也。可乎。曰。不可。空陂野澤。千頃汪洋。還當得彼時失救。垂臨鼎镬。將被刀砧百千萬億生靈否。況挪移變換。舛錯因果乎。又有說焉。造佛余錢。可用作佛前供器否。則律有開許之文。余諸福事無文。慎之慎之。毋恣己見而反招業報也。
楞嚴圓通
問曰。楞嚴圓通獨取耳根。念佛法門曾未入選。奈何後世不遵聖語。而普天之下多從念佛也。答曰。彌陀疏鈔已有明辨。而此疑此問關系不小。不厭其煩渎也。更爲子詳言之。子誠娑婆人也。知有娑婆而已。獨不思娑婆而外。有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乎。耳根者。逗娑婆世界衆生之機。念佛者。逗不可說不可說世界衆生之機也。耳根圓通。一方世界之圓通。念佛圓通。十方世界之圓通也。佛出娑婆。姑就娑婆之所宜者示教。故曰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不曰十方真教體也。喻如今日國中百千郡邑士子所習。或在一方多習易者。或在一方多習詩者。或在一方多習書者。春秋禮記亦複如是。統而論之。通國之中最多習者則周易也。周易者。念佛法門之謂也。複次百千郡邑土地所宜。郊野之區多植谷粟。山林之所多栽果實。江海之處多販魚鹽。绫綿珠玉亦複如是。統而論之。通國之中最多尚者。則稻黍菽粟也。稻黍菽粟者。念佛法門之謂也。子居娑婆。自修耳根。誰得而阻之。但不必是此而非彼。如其執耳根而欲掃除念佛。是猶業余經之士子而欲掃除周易。貨余物之商民而欲掃除谷粟也。豈理也哉。
天說(一)
一老宿言。有異域人爲天主之教者。子何不辯。予以爲教人敬天。善事也。奚辯焉。老宿曰。彼欲以此移風易俗。而兼之毀佛謗法。賢士良友多信奉者故也。因出其書示予。乃略辯其一二。彼雖崇事天主。而天之說實所未谙。按經以證。彼所稱天主者。忉利天王也。一四天下。叁十叁天之主也。此一四天下。從一數之而至于千。名小千世界。則有千天主矣。又從一小千數之而複至于千。名中千世界。則有百萬天主矣。又從一中千數之而複至于千。名大千世界。則有萬億天主矣。統此叁千大千世界者。大梵天王是也。彼所稱最尊無上之天主。梵天視之。略似周天子視千八百諸侯也。彼所知者。萬億天主中之一耳。余欲界諸天皆所未知也。又上而色界諸天。又上而無色界諸天。皆所未知也。又言天主者。無形無色無聲。則所謂天者。理而已矣。何以禦臣民施政令行賞罰乎。彼雖聰慧。未讀佛經。何怪乎立言之舛也。現前信奉士友。皆正人君子。表表一時。衆所仰瞻以爲向背者。予安得避逆耳之嫌。而不一罄其忠告乎。惟高明下擇刍荛而審察焉。
天說(二)
又問。彼雲梵網言一切有生皆宿生父母。殺而食之。即殺吾父母。如是則人亦不得行婚娶。是妻妾吾父母也。人亦不得置婢仆。是役使吾父母也。人亦不得乘騾馬。是陵跨吾父母也。士人僧人不能答。如之何。予曰。梵網止是深戒殺生。故發此論。意謂恒沙劫來生生受生。生生必有父母。安知彼非宿世父母乎。蓋恐其或己父母。非決其必己父母也。若以辭害意。舉一例百。則儒亦有之。禮禁同姓爲婚。故買妾不知其姓則蔔之。彼將曰。蔔而非同姓也。則婚之固無害。此亦曰。娶妻不知其爲父母爲非父母則蔔之。蔔而非己父母也。則娶之亦無害矣。禮雲。倍年以長。則父事之。今年少居官者何限。其舁轎引車。張蓋執戟。必兒童而後可。有長者在焉。是以父母爲隸卒也。如其可通行而不礙。佛言獨不可通行乎。夫男女之嫁娶。以至車馬僮仆。皆人世之常法。非殺生之慘毒比也。故經止雲一切有命者不得殺。未嘗雲一切有命者不得嫁娶。不得使令也。如斯設難。是謂騁小巧之迂談。而欲破大道之明訓也。胡可得也。複次彼書杜撰不根之語。未易悉舉。如謂人死其魂常在。無輪回者。既魂常在。禹湯文武何不一誡訓于桀纣幽厲乎。先秦兩漢唐宋諸君。何不一致罰于斯高奔操李楊秦蔡之流乎。既無輪回。叔子何能托前生爲某家子。明道何能憶宿世之藏母钗乎。羊哀化虎。鄧艾爲牛。如斯之類。班班載于儒書。不一而足。彼皆未知。何怪其言之舛也。
天說(叁)
複次南郊以祀上帝。王製也。曰欽若昊天。曰欽崇天道。曰昭事上帝。曰上帝臨汝。二帝叁王所以憲天而立極者也。曰知天。曰畏天。曰律天。曰則天。曰富貴在天。曰知我其天。曰天生德于予。曰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是遵王製。集千聖之大成者夫子也。曰畏天。曰樂天。曰知天。曰事天。亞夫子而聖者孟子也。天之說何所不足。而俟彼之創爲新說也。以上所陳。傥謂不然。乞告聞天主。傥予懷妒忌心。立詭異說。故沮壞彼王教。則天主威靈洞照。當使猛烈天神下治之。以饬天討。
趙定宇作閻王
少冢宰定宇趙公。與雲南巡撫陳玉臺同年。公以萬曆丙申叁月望日捐館。時玉臺在任。因內人病。扶乩請神。神判以死。因懇乞救援。神雲五殿閻君方新任。其人剛正。不可幹以私。無以爲也。問新任何人。曰。常熟趙某耳。俄而訃至。則任期與訃期吻合。陳大驚異。或曰。閻王帶福帶業者爲之。定宇盛德士。亦有業乎。噫。地藏菩薩言。我觀閻浮提衆生。舉足動步。無非是罪。焉得無過。昔聞一僧有天符召作閻王者。僧懼。大起精進。一心念道。符使遂絕。嗟乎。古稱韓擒虎生爲上柱國。死作閻羅王。又近代傳聞鄭澹泉司寇死作閻王。杭太守周公死作城隍。此常事也。古德有言。僧雖有行。不了道者。多作水陸諸神。豈徒言哉。
弟子爲師服
其說有叁。一六祖壇經。一釋氏要覽。一百丈清規。叁各差殊。今辯如左。一壇經雲。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吊問。身著孝服。非我弟子。亦非正法。二要覽雲。考涅槃諸經。並無服製。惟增輝記引禮叁服。其叁降服。白虎通雲。師恩同父母。宜降服。釋氏喪儀雲。師恩同父母。宜叁年服。五杉雲。師服皆從法服。但布稍粗。純染黃褐。增輝雲。但染蒼皴色。稍異于常耳。叁清規雲。小師麻布掇。兩序苧掇。主喪等生絹掇。衆舉哀叁聲。小師幙下哀泣。如上所說。據壇經。則無服無泣。據增輝等。則有服無泣。而服不用麻。但用色黃蒼而已。據清規。則服泣雙行。宛同世俗。夫爲僧者。雖應宗法六祖。但今弟子不忍師亡。多爲之服。乃上欽祖訓。下順人情。委曲酌中。依增輝作青黃色服之可也。古雲禮可以義起。更俟高明正焉。
百丈清規
因上喪製。知清規一書後人增廣。非百丈所作也。百丈爲曹溪四世嫡孫。其喪製何由不率乃祖攸行。而變其成法乎。蓋建立叢林。使一衆有所約束。則自百丈始耳。至于製度之冗繁。節文之細瑣。使人仆仆爾。碌碌爾。日不暇給。更何從得省緣省事。而悉心窮究此道也。故曰後人好事者爲之。非百丈意也。
剛鬣報
僧某素樸實。但愚而自用。凡見稱人之善。必微哂。示不足稱也。久之反道歸俗。與一老媪俱。其死也。致夢報媪曰。吾明日歸鄰庵矣。則有送一彘放生于庵者。媪知其某也。數往訊視。遂聞于人。遠近異其事。觀者絡繹。媪醜之。轉送雲棲。時雲棲放生所窄隘。一山寺願收養。俄而其徒賣與屠者。殺之田中。噫。受生于畜矣。又不免于刑戮焉。何至此極也。吾輩所當痛心而镂骨者矣。
天說余
予頃爲天說矣。有客複從而難曰。蔔娶婦而非己父母也既可娶。獨不曰蔔殺生而非己父母也亦可殺乎。不娶而生人之類絕。獨不曰去殺而祭祀之禮廢乎。被難者默然以告予。予曰。古人有言。蔔以決疑。不疑何蔔。同姓不婚。天下古今之大經大法也。故疑而蔔之。殺生。天下古今之大過大惡也。斷不可爲。何疑而待蔔也。不娶而人類絕。理則然矣。不殺生而祀典廢。獨不聞二簋可用享。殺牛之不如禴祭乎。則祀典固安然不廢也。即廢焉。是廢所當廢。除肉刑。禁殉葬之類也。美政也。嗟乎。蔔之雲者。姑借目前事。以權爲比例。蓋因明通蔽雲爾。子便作實法會。真可謂杯酒助歡笑之迂談。排場供戲谑之诨語也。然使愚夫愚婦入乎耳而存乎心。害非細也。言不可不慎也。客又難殺生止斷色身。行淫直斷慧命。意謂殺生猶輕。不知所殺者彼之色身。而行殺者一念慘毒之心。自己之慧命斷矣。可不悲夫。
《竹窗隨筆》、《竹窗二筆》、《竹窗叁筆》據福建莆田廣化寺《蓮池大師全集》影印本校對。
《竹窗叁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