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惑錄二(耕雲先生講述)▪P4

  ..續本文上一頁說你先改變自己,結果他的家人都改變了,他改變了,小孩子也變乖了,一切都往好處走,你要不肯改變,想改變別人,那是自尋煩惱,效果相反。所以要先改變自己。

  唯求心安不計得失

  問:我做事情常常不敢放手去做,總怕得罪別人,請問師父,如何改正這種缺點?

  答:這叫執著,我們尊重別人,小心謹慎,這是優點。人生有很多錯誤就是因爲不謹慎,因爲不謹慎就隨便說話,說錯任何一句話,都會有影響的,凡有言行必有影響,人不是孤立在宇宙之外的,人的每一句話,不但影響周邊也影響全世界,影響整個宇宙的靈氣,你不要把自己看小了。信心銘說“極大同小,不見邊表。”你找個微粒子的核心找不到。人固然應該謹慎,但是執著就不好,你以後用一種喜悅、用一種成全、用一種求心安的態度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顧慮別人的看法。我們不是爲任何人而活,我們是爲自己而活,自己走自己應走的道路。孔子也無法保證人人都喜歡他,因爲他也有遭人誤會,在陳蔡絕糧的時候。耶稣是聖人,也沒有辦法保證人人都喜歡他,終于被最親近的弟子出賣了他。放松自己,不要執著,從愛心出發,不計得失,但求心安無愧就好。

  堅持自覺提升意志力

  問:學佛法的基本要求就是求心安,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上,常感拘謹而不自在、不灑脫。也曾反省,自覺在思想言行上,可問心無愧,但是易受環境影響,習于多思多慮,以至放不下,無法心安,該如何對治?

  答:如何保持安祥你都知道,你都很清楚,你現在不是“知”的問題,而是“行”的問題,你所缺乏的是意志力,想做的事,常常忘掉,你要有意志力,把它堅持下去,你就不會忘記。我們若能不聽別人的閑言閑語,人家怎麼說我們不在乎,這就是“無住生心”。假如我們把自己生活的意義建立在別人的好惡上,那未免太看不起自己,太作賤自己了。你每天決定做一件事,每天幾點到幾點,一定做自覺的功夫,不管是任何因素,都不能阻撓,你只要不耽誤責任、工作,不影響到別人,你只管堅持下去,每天一個鍾頭,堅持到一個月,我看你的意志力就會提升。

  保持安祥主宰自我

  問:悟心容易息心難,對人、對事、對物,常因情多慧少,習于黏滯而難徹底過化存神,當如何對治?

  答:關鍵就在安祥度不夠,心裏不安祥,所以才起執著,這是互爲因果的。執著心越重,安祥度越低;安祥度越高,執著心越少。你要慢慢的養成做事求心安的想法,看起來,你應該感覺心安了,你的能力,絕對滿足你職務的要求,你做人相當溫和,反應相當靈敏,應該不會有那麼多的壓力、那麼多的幹擾才對,你現在所要做的就是笨功夫,笨功夫就是說努力追求並保持安祥。安祥是什麼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能保持安祥的心態,你的問題就會消失,你的關鍵在安祥度不夠,所以就不能主宰自己,若能夠經常主宰自己的心,沒事的時候,它自然就自覺,念頭一起來,自然就知道,你能夠達到這個標准,那麼你所煩惱的狀況就會消失。

  事上磨練現量現成

  問:法既然有現量和比量,爲何看事物要一元呢?

  答:這就是培養你正確的理智。這必須從事上磨練,如果你平時不磨練,你講的那個現量就不存在,現量是要培養的。物以類聚,等到你的心是接近現量的心時,現量就完全呈現,所謂現量呈現就是安祥,安祥就是現量。你要知道,只有佛才真正的安祥。我們讀法華經“世尊從甚深禅定中安祥而起”,安祥是佛的表征,安祥是佛的風範,只有安祥才能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如果坐才是禅,走路說話不是禅,那就不能夠打成一遍。指月錄中香林遠禅師臨終的時候說“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遍”,那就叫現量。現量從那裏來?從比量來,沒有比量就不能以正見代替邪見,你要以正見取代邪見,漸漸地完全沒有了邪見,現量就出來了。你到了處處心安、時時心安時,那就是現量的生活。

  安祥無生安祥無住

  問:“無生法忍”是什麼意思?

  答:無生法忍,就是安祥,而且是安祥得很徹底,可以說從此不再起分別心,不再起任何執著,這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離執禅定和無執禅定,到了漏盡、到了沒有任何執著就是無生法忍。所謂沒有任何執著,就是不再執著生死、是非、得失、好壞、美醜等等,只有一顆靈明寂照的心,那就叫無生法忍。

  人心不死道(安祥)心不生

  問:平時雖以持咒、唱禅曲克製妄念,但于持咒唱禅曲之當下,還是妄念不斷,如何克服?

  答:這就是說持咒、唱禅曲做得還不夠,你平常不唱禅曲、不持咒時每一秒鍾都有妄念,只是不知道而已。自己有妄念而不知道,這是典型的無明,有妄念而自己知道,那已是有進步了。而知道的目的,就要你掃除妄念。掃除妄念才能到達心如明鏡。六祖壇經講“心如明鏡臺”,明鏡就是本來無一物,就是恢複到原來的本心,能夠恢複到本心,那就是成功。

  徹底反省、忏悔突破障道因緣

  問:在觀心的時候,總覺得胸口有種被壓迫的感覺,整個人悶悶不樂,修安祥禅應有一種喜悅的心情,而我爲何相反?

  答:你要能夠徹底反省、忏悔,這個狀況就會徹底消失。觀心如果有心頭悶悶的感覺,就換個方式──讀誦金剛經,讀金剛經到了心口沒有壓迫時再觀心,交互運用。心口有壓迫感通常有幾個因素,一個是障道因緣,障礙你修習這個法門,因爲你要是修成功、逃走了,這個債誰還啊?這是障礙。另一種是有人到你這裏來,你跟他談論之下,如果感覺一片暖洋洋,那是善緣;如果因爲他來跟你談話,你心口有壓迫感,那這個朋友有問題,那不是觀心的問題。自己要很冷靜才能感覺得到。碰到這種情形,自己要善于處理。

  用心如鏡過化存神

  問:“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是否爲圓證菩提者具有的心力?

  答:那是不錯。不能圓證菩提,他沒有辦法于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別諸法相,就是說法的範圍很廣,法就是法界,有形的、無形的、語言道理、一切事物、一切規則,都叫法。善法、惡法、世法、出世法,都叫法。法是很多,百千萬法門,都叫法。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那就是說,別人有問題,我給他答覆,但是我的安祥並沒有消失,我沒有分別心。第一義就是靈明,就是空而靈,就是“真如”,雖然分別諸法相,但是我的心空空朗朗。第一義而不動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安祥。大家不要看輕了安祥,安祥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佛在妙法蓮華經中“世尊于甚深禅定中安祥而起”,佛沒事的時候靜坐禅定,有事的時候,就是安祥。這是佛的慈悲,佛若沒有安祥,佛說的法,就不能救濟衆生的心靈,佛是心靈救濟者,只有佛才能夠散播安祥。于第一義而不動即是說,不管我如何分別、不管做什麼,到工廠做工,去公司上班,當老師去上課,講兩個鍾頭的課,心裏安祥深深,說完第一句,第二句就上來了,第二句上來,第一句就消失了,過化存神,不留痕迹,這就是圓明寂照,也就是在塵不染,也就是于第一義而不動。

  安祥心和分別心要搞清楚

  問:安祥保任久了,對于過去曾學的一切名句、法相、義理等已經逐漸淡忘,常涵泳于無分別的法味中,已對名句、法相、義理等分別感到索然無味,如此下去,又怎樣能達到善能分別諸法相?

  答:那是個人的問題,至于說會不會忘記呢?這是個包袱,背個包袱,人不自在,忘記了就把包袱甩掉了,兩手空空就輕松。

  我今天跟各位談信、願、行、證,我並沒有准備,各位所問的問題我事前也不知道。我講牛的禮贊時,曾引證了佛遺教經、大智度論……引證了很多句子,那都是叁十年前看的,我家裏也沒有這個經典,可是要用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有了。因爲我們的第八識(含藏識)又叫藏識,把我們生生世世轉生輪回,都留下了紀錄,變成了錄影帶,同時也錄了音,一生結束後就歸檔,歸到第八識裏去,變成檔案。等到得了六通,第六通就是漏盡通,隨時可以調檔案。生生的事情,他都知道,要用的時候就調卷,而不是同時裝在腦子變成累贅。所以這個不記得是個好事,不是個麻煩事。不記得,跟善能分別諸法相,並沒有沖突。不二法門,不記得就是記得,忘記就是不忘記,不忘記就是滯礙,要用時,他就有,這不是問題。如果只在腦子裏裝經典,裝道理,不住地想來想去,壓得摩诃般若不能出頭,那就變成了大麻煩。

  從體起用用即是體

  問:圓證菩提者,對法相分別的能力是學而後知呢?或是借用該時代的語言以作教化方便?

  答:這個學而後知跟不學而後知很難講,你看佛陀學了外道六師的法,然後又批判外道六師。佛的十二因緣法,乃至于金剛經所講的那些話,都不是學來的,都是悟境,悟境是什麼?就是內明,佛學又叫內明學。彌勒住的地方叫彌勒內院,都是自己心裏明白,心知肚明。平常不太懂,悟了以後就懂了;以前記得很多,不曉得什麼意思,悟了以後,就了解是什麼意思,很親切,很真實。所以分別諸法相,他不是有意去分別,而是自然的反應。比方說佛沒有用望遠鏡,他沒有電子望遠鏡,他怎麼知道有恒河沙數世界呢?佛也沒有電子顯微鏡,怎麼知道一缽水裏有八萬四千個蟲呢?那都不是學來的。六祖大師不識字,也沒有出家,也沒有受戒,五祖爲什麼把法傳給他?五祖偉大啊!如果把法傳給高考及格的神秀,佛法就變成一種學問,變成了佛學了;如果傳給惠明,就跟最古老的印度教一樣,最古老的婆羅門,講排場、講究儀式,因爲惠明是個將軍退伍的。五祖傳法給一個不認識字,講話不清楚的獦獠;傳授給沒有出家、沒有剃度,又是個文盲的老廣,這都不是學來…

《解惑錄二(耕雲先生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