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真的在修慧、修福,但是有傲慢心,而且放逸。這種嫉妒傲慢,將來生到阿修羅、羅刹、鬼道享福。修羅道就是這類業因而生的。阿修羅福報很大,瞋恚、嫉妒心更增長,造業就更重,死後墮落地獄。這是佛家講的「叁世怨」,第一世修行,修福修慧,第二世享福造惡,第叁世墮落。人天福報尚且墮落,何況修羅、羅刹,墮落魔道。我們好心來學佛,最後學成了魔,冤枉不冤枉!佛與魔的區別,佛心清淨、慈悲,魔心傲慢、嫉妒。兩者都是多聞,都是持戒,都是修苦行,都是少欲知足,果報一是成佛,一是成魔。失之毫厘,差以千裏。以上是第二類過失。
佛講這兩類過失,都是原則。事例太多了,不勝枚舉,希望我們能舉一反叁,聞一知十,細細觀察自己到底錯在那裏。佛舉例說: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當時,有二位出家人發心講經說法,『多諸親友名聞利養。』因爲聽經的人多,也就是法眷屬多,擁護供養的人也多了。『汝於是人以悭嫉心。』你對於這二位法師起了嫉妒心,這是從悭貪而生的。『妄言誹謗行婬欲事。』你在外惡意的誹謗他,說他破戒,離間聞法的大衆。因爲你的破壞,造謠生事,惡意誹謗,『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這是將衆生聞法的機緣破壞了,罪過很重。
天臺大師引用佛經說,講經的法師,「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尚且要尊重他,他說的是正法,並沒有說錯,聞法依教修行,能得大利益。又說「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這是國家之寶。能說不能行是國家之師,他能教化衆生,自己做不到是另一回事,這就是古人講的,「有狀元的學生,沒有狀元的老師」,學生爲什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老師能說卻做不到,而學生聽了之後,能說又能做到,所以學生的成就在老師之上。
『彼諸衆生於是法師。無隨順心斷諸善根。』惡意破壞講經的道場與法師,令衆生對法師疑惑而不生信受。我們學佛要從此處細心體會,境界現前時,立刻憶念佛在本經的教誨。深知斷一個人的法緣與法身慧命,果報都墮在地獄,何況破壞許多人的法緣,如何得了!
『是故汝等由斯惡業。』佛說,因爲造此惡業,其果報,『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六十百千是六百萬。因爲他生嫉妒心,惡意破壞弘法的道場,已經在阿鼻地獄受了六百萬年的重刑。『余業未盡。複於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從阿鼻地獄再轉到等活地獄,罪報比較輕一點,受罪四百萬年。兩處合計一千萬年。
『余業未盡。複於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黑繩地獄的果報比等活地獄又要輕一等,受罪兩百萬年。這些地獄的狀況,諸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就很清楚。『余業未盡。複於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這是更輕一點的燒熱地獄,罪報六百萬年。別以爲只造誹謗說法這麽一點罪,殊不知須在地獄輾轉受罪一千八百萬年。《大般若經》廣說謗法之罪,千佛出世,救之猶難。善現請說苦報,佛竟不說。若欲說其所受之苦,聞者當吐血而死。是知謗法之罪,非可輕也。
『從彼殁已還得爲人。』受完地獄罪報,再得人身。『五百世中生盲無目。』「生盲」是生下來眼睛就瞎了。這是因過去世所造的罪業,還有五百世的余報。讀了的確令人寒毛直豎,造作罪業太容易了,千萬不能以爲自己不順心、不滿意,就任意障道,卻不曉得果報之可怕。『以殘業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鈍』。這就是愚癡、魯鈍,沒有智慧。「生盲無目」是身體上的缺陷,「蒙鈍」是心思昏暗,沒有智慧。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醜缺,人不喜見。』由是余殃苦報,使一般人見了不會生歡喜心。又以『誹謗輕賤,戲弄欺嫌。』欺負他人、嫌棄他人。『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以致出生在文化落後的地區,受不到好的教育。他的生活也很困苦。這些經文皆不難懂,很清楚的描繪他在人間的貧窮下賤,受盡種種苦難。『不爲衆人尊重敬愛。』沒有人尊重他,沒有人喜歡他。
『從此殁已。』五百世身爲貧賤之人,這是地獄的余報;離開地獄後,還要受五百世的苦報。報盡了,『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末世五百歲中,是指現在這個時代,『還於邊地下劣家生。』這比前面情況好得太多了。『匮乏饑凍,爲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余報的時間實在太長了!
『設欲修行,多諸留難。』偶爾遇到佛法,想發心修行,障緣特別多。皆因過去障礙很多人聞法,所以他這一世得此余報。佛說他的余報有五百世,可見他障礙人愈多,果報就愈嚴重。『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複還沒。』這六十位菩薩,過去生中造種種罪業,所以雖發心出家修道,卻有許多障礙。『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可見罪障消滅需要很長的時間,曆受許多的苦難。菩薩有智慧,怎能不怕!衆生實在愚癡,竟敢造業!
『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爲他們曾經念過「阿彌陀佛」,業障消滅之後,遇到善緣,往生極樂世界的機緣成熟了。此時身心清淨,再不會有惡意對待一切衆生。自己學佛的功夫如何?有沒有進步,還是退步?最容易檢查的是,我們過去對那些人事看不慣的,不喜歡的,今年遇到這些人、遇到這些事,會不會淡一點。過去十分恨他,現在只有五、六分恨意,這就進步很多,但還不能往生。過去最討厭、最恨的人,現在一點也不恨,也不討厭,往生的機緣就成熟了,因爲業障消了。貪瞋癡慢是業障,看到合自己心意的想得到,不順心意的想排斥,這都是貪,都是瞋恚,都是愚癡。對待別人是自贊毀他,自認爲了不起,別人都不如我,這種觀念即是業障,決定障礙一生往生。
這部經確實教導我們,往生必須具備那些條件,完全從事上而言。大乘經上說明原則的很多,如「心淨則土淨」,這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心淨的程度如何?自己以爲心很清淨,境界一現前,該喜歡的喜歡,該討厭的還是討厭,這不是清淨。本經的好處在此,讓我們讀了之後一一反省,自己有沒有這種過失,曉得這一生有沒有把握往生。真正有把握往生,預知時至的人,對此世間,心清淨,對一切衆生,心平等,以清淨、平等、慈悲心看待一切衆生。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時彼佛當爲汝等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佛就爲你授成就無上菩提之記,這與《無量壽經》所說的相應。
此時這六十位菩薩,『聞佛所說,舉身毛豎。』聽得寒毛直豎!『深生憂悔。』「憂」是憂慮,「悔」是後悔。過去生中造這麽重的罪,現在還有習氣,看人不順眼、看事不順眼,雖沒有發作去障礙它,遇到時心裏還是忿忿的,這就是習氣。如果發作,就是造作罪業,即是現行。現行所造的罪業,又要經曆一千八百萬年的地獄罪報。如果只有習氣而沒有現行,就沒有那麽重的罪,但是障礙自己修行,障礙自己的智慧,障礙自己的法緣,造罪也就輕得多了。這些菩薩們非常難得,聽佛所說,真的生起忏悔心,向佛發露忏悔。我們讀了,必須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心。
『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後不再造,才是悔過。現在一般人都弄錯了,在佛菩薩形像前修忏悔法,結果惡事照做,這是罪上加罪。「忏悔」二字是梵華合譯。「忏」是忏摩,梵語音譯,意即將自己所做的過失說出,讓大家都知道;「悔」是後不再造,此是華義。兩者意義很接近,古人翻譯時就合用爲「忏悔」。
『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余業障。今於佛前,如罪忏悔。』這句是總說。菩薩乘人,指發大乘心,包括在家、出家。大乘心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不但自己學佛,也勸別人學佛,這樣的心量就是「菩薩乘人」。彌勒菩薩說:「若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余人,福德已無量。若勸百與千,名爲真菩薩,又能過數萬,即是阿彌陀。」中國人學佛,菩薩乘人最多,所以大乘佛法一直在中國盛行。小乘法在隋唐時曾一度興起,但是沒多久就衰了。中國人確實是大乘根性、菩薩種性的人。我們對於這些菩薩種性的人,過去世曾輕視他們,傲慢、嫉妒、瞋恚,以及種種對他們造成的障礙,現在於佛前發露忏悔,後不再造。下文是別說所發誓願,歸納爲十叁條。
第一:『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菩薩乘人的特色是弘法利生,包括出家說法與在家說法。在家居士升座說法,出家人總是嫌棄他是在家白衣,往往就輕慢在家說法的菩薩。這是出家人最容易犯的過失,所以這段經文主要說明出家人。這些菩薩在俱留孫佛時都是出家人。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現代人了解得太少了,縱然有人說明,大家也不相信、不能接受。總認爲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這觀念就是罪業,就是墮落。世尊當年示現成佛,就明白顯示,出家人成佛,在家人也成佛。
世尊示現的是出家佛,維摩居士示現的是在家佛。文殊、普賢示現的是出家等覺菩薩,而賢護示現的是在家等覺菩薩。出家與在家沒有分別,升座講經是代佛說法。不敬講經的人,就是不敬佛、不敬法,就是輕慢叁寶,這是地獄罪業。因爲我們的觀念錯誤,所以極容易犯戒。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辦「支那內學院」,培養弘法人才。內學院學生以在家居士多,出家的法師只有幾位,太虛法師是這所學院的旁聽生。歐陽大師在內學院訓裏講得透徹,「佛法是師道,老師第一大,老師不一定是出家人或在家人」。「老師」就是佛門稱的「和尚」,和尚第一大。和尚、法師、阿闍黎不一定是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一定是出家人。
居士若是老師,出家人跟他學,就要尊重他,這是很多現代人不懂的。我出家之後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他是在家人,老師第一大,我見老師也要頂禮。很多出家人看了奇怪,出家人怎麽可以向在家人頂禮?其實他們忘了,維摩居士講經說法時,舍…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