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巴佛,即慈氏彌勒菩薩
彌勒的事迹
彌勒的思想和由來
“無能勝”的含義
創瑜伽學派
彌勒在我國的傳說
---------------------
彌勒的事迹
彌勒,全譯梅達麗(Maitreya)又譯爲慈。彌勒是姓,名阿逸多,義譯無能勝。公元前六世紀人,與釋迦牟尼同時。生于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他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異常。按印度的習俗,生了孩子要請相師看相。相師驚異地說:“此兒具足輪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輪聖王。”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裏,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內要發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其父預感大禍臨頭,便將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及長,舅氏慮其禍終不能免,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彌勒由于從小生活在經濟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後, 依然交遊族姓,喜愛穿著。如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給諸比丘,大家看到這般華麗的袈裟,誰都不敢要。唯彌勒受之,並天天穿在身上,到處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議論,他聽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彌勒在《楞嚴經》裏說:“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遊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也說他“心常懷懈怠,貪著于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說明他這一習性的養成,並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曆史根源,由來已久。
彌勒學佛的曆史,比釋迦牟尼資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遊,愛吃穿,而重視慧學。勇猛精進不如釋迦,結果是後來居上了。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裏,釋迦回憶說:“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後乃發道意。于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叁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彌勒出家後,不與小乘比丘爲伍、生活或修學。而與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大菩薩同事,所以在大乘法會上,彌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華嚴經》彌勒故現樓閣,而令善財入于法界。《般若護國》爲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華會上,而與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經》釋迦以瑜伽了義之教,傳與彌勒,九百年後,暢弘于世。
釋迦牟尼在他的衆多弟子中,對彌勒總是另眼看待的。他選擇彌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議。如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 優波離問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佛說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釋迦牟尼回答優波離說:“十二年後,彌勒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顯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 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叁昧般若波羅密,字義炳然。時諸天人,尋即爲起衆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獅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蓮花上, 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不停地轉大*輪,度諸天子。”
在優波離等人的眼中,彌勒是一個“不修禅定,不斷煩惱”,“未盡諸漏”的一介凡夫。釋迦選這樣的一個人接班,記莂作佛, 是難以想得通的,說明二乘人的偏見,對一乘佛道是不能望其項背,彌勒精神體現菩薩在艱苦條件下,行菩薩道,著重利他。于利他中實現自利,完成佛國依正莊嚴。過五十六億萬年,彌勒當下生于閻浮提,證得佛果。那時閻浮提的情況大致如下:
1、自然條件:國土長十千由句,廣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鏡,名花軟草,遍覆其地。種種樹木華果茂盛,其樹悉皆高叁十裏。
2、居民:人壽八萬四千歲,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慰快樂。唯有叁病:一者便利,二者飲食,叁者衰老,女人年五百歲, 爾乃行嫁。
3、城市:城市次比,雞飛相反。有一大城,名翅頭木,街巷道陌,廣十二裏,掃灑清淨。有明珠柱,皆高十裏,其光照耀,晝夜無異,燈燭之明,不複爲用。時世安樂,無有怨賤劫竊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者,亦無哀惱,水火刀兵及諸饑馑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語言謙遜。
4、政治:時有轉輪王名叫儴怯,有四種兵,以威武統治四天下,王有七寶,又有四大藏,各有四億小藏圍繞。珍寶湧出,無守護者,衆人見之,心無貪著。
彌勒下生後,也如釋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說法種種示相。
1、托生:有大婆羅門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提,彌勒托生以爲父母。彌勒生後,膚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廣叁十丈,面長二十丈四尺,具足叁十二相,相好端正無比。
2、出家:彌勒觀世五欲,致苦甚多,衆生沈沒在生死海,甚可憐愍。如是正念,不樂在家。感王施物,終歸毀壞,知一切法,亦皆幻滅,修無常想,出家學道。
3、成道:彌勒成道,坐于龍華菩提樹下,即日成就無上道果,應時叁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地神乃至諸天,各相告曰:“當今彌勒已成佛道。”
4、說法:時有魔王,名曰大將,率欲界無數諸天至彌勒佛所,請說施論、戒論及生滅之論,乃至諸佛所說,苦集滅道。時座上有八萬四千天子,得法眼淨。彌勒有叁會說法:初會有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二會有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叁會有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彌勒說法常贊釋迦功德。彌勒壽命八萬四千歲,般涅槃後遺教存世一萬四千歲。
5、弟子:儴怯王將八萬四千衆,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大臣長者,亦複如是,各自念言:雖複千億歲,受五欲樂,不能得免叁惡道苦,妻子財産,所不能救,世間無常,命難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6、涅槃:彌勒壽命八萬四千歲,入涅槃後,遺法留存一萬四千歲。
彌勒的思想和慈氏由來
漢譯大乘佛經,關于彌勒的記載,不勝枚舉,現僅從他的姓名窺知其思想具有兩大特色。
彌勒以修慈心觀而聞名。在《華嚴經·修慈分》裏佛告彌勒,應修慈心,以自調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羅密,修慈心時,未離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當得六種梵天之福。若離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爲廣大之慈。所有先世以來的罪障,皆得除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修慈心觀而上求佛道,是彌勒思想一大特色。還表現在彌勒于一切時一切處,不起殺想,不啖衆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說:在過去無數劫時,有一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聞佛說《慈叁昧大悲海雲經》即便信服,爲佛弟子,尋發菩提心,誓願未來成佛,亦號彌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慈叁昧經》,一心不亂。時洪水暴發,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進粒米,生命垂危。時有兔王,母子二獸,爲護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養仙人。兔王母子舍身護法的精神,對仙人教育很大。他看著燒熟的兔肉,即說偈曰:
甯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衆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甯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衆生。
如佛所說行慈者,此人行總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更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製斷肉戒。語已,即投火中,與兔王母子並命,這是慈氏一姓的由來。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彌勒對一切衆生不起殺想的廣大慈心觀,即不論在什麼情況下,“甯破骨髓出頭腦,絕不啖肉食衆生” 的堅定立場是不可動搖的。他還製“斷肉戒”,規定其弟子不得食肉。這裏清楚地昭示人們,彌勒是一位素食主義的實踐者和倡導者。從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釋迦牟尼在世時,還沒有做到這點。
“無能勝”的含義
彌勒名無能勝,是因其修唯識觀而著稱于世。他修此觀,非始于現在,而是源遠流長。如《楞嚴經》說:“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佛出家。 時佛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叁摩地。曆劫以來,以此叁昧,事恒沙佛。至燃燈佛出現于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乃至盡虛空,如來國土,淨穢無有。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今得世尊授記,次補佛處。”彌勒的唯識觀,不僅否定了婆婆世界外境實有,更徹底把盡虛空世界所有佛士,一筆勾銷。一切染淨因緣沒有了,顯現諸法的“我心”,又將安立何處!這種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與佛乃能證知,非凡夫、二乘、權位菩薩,所能勝過,故名曰無能勝。
創瑜伽學派
佛滅九百年頃,中印度阿輸遮國,有無著菩薩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參預內院法堂聞法,于彌勒處,受《瑜伽師地論》。晝爲大衆宣講,弟子中有不信是彌勒說者,無著爲釋衆疑,乃請彌勒降到人間,爲衆說法。 即于輸遮那講堂,普施法雨。凡所說法,皆約爲頌,無著依頌解釋,乃成彌勒五論。 一、《瑜伽師地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诠,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共一百卷,玄奘譯。二、《分別瑜伽論》,顯觀行說,未傳我國。叁、《大乘莊嚴論》,莊嚴大乘,十卷,波羅頗密多羅譯。四、《辯中邊論》, 顯主法相,叁卷,玄奘譯。五、《金剛般若經論》,顯實相說,一卷,達摩笈多譯。五論立義,罄無不盡。
傳承彌勒學說,有無著、世親兄弟。無著造有《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攝大乘論》等。世親造有《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唯識叁十頌》、 《唯識二十頌》等。世親之後,又有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廣造諸論,使彌勒之學, 極盛一時,唐玄奘法師從戒賢學,回國後與弟子窺基專弘唯識。彌勒之學,興旺于初唐,流傳于日本、朝鮮等國。
彌勒在我國的傳說
彌勒在兜率天內,不動本際,應現十方,若凡若聖,不可限量。傳我國六朝齊梁時傅翁,五代梁唐時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現錄其事迹,供研究者參考。
傅翁(497-589),號善慧,浙江義烏林鄉人,父名傅宣慈。十六歲納劉氏女妙光爲妻,生二子日普建、普成。一日,一個印度和尚、嵩頭陀訪之,與傅翁說:“吾與汝毗婆屍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返?”因命命臨水影,見圓光寶蓋。傅翁笑答曰:“爐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爲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也。”傅遂于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自謂得首楞嚴叁昧,如是苦行七年。時梁武帝稱帝,崇尚佛教,傅上書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今欲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自略以虛懷爲本,不著爲宗,無相爲因,涅槃爲名。其中善:略以治身爲本,治國爲宗,人間天上,果報安樂。其下善:略以護養衆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皆禀六齋。”書進,诏遣迎至。帝問:“從何而來,師事何人?”答曰:“從無所從,來無所來,師事亦爾。”異日,武帝請講《金剛經》,傅才升座,以尺揮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傅曰:“陛下會否?”答曰:“不會”。一日,傅講經次,帝至,衆皆起,傅端坐不動。衆日:“聖駕臨此,何不起?”傅曰:“此地若動,一切不安。”太建元年(596),嵩頭陀于柯山靈岩寺入滅。 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終。著有《心王銘》傳世。臨終時對弟子說:“我從第四天來,爲度汝等,次補釋迦。”
布袋,五代時明州(今浙江甯波)奉化縣人。自稱契此,世莫詳其氏姓,但稱之爲長汀子布袋和尚。常手持錫杖,身背布袋,出入聚落、田野間,後面有十八個小兒競逐雲。見醯醢魚葅物,辄乞入口,余投袋中,至阛“?”(此字外爲“門”內爲“貴”)處,開袋盡取撒下,請衆觀看。乞食所至,酒廬屠肆,皆恣其飲啖。遇雨,晨起曳高齒木履,豎股臥大橋上,是日必睛。遇睛,系草履疾走,是日必雨。抵閩,有陳居士者館遇甚歡,反遊兩浙,書偈于門曰:“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工畫面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清潔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至四明, 與郡人蔣宗霸遊,往來甚密。一日共浴長汀溪中,使蔣揩背,視師背上有四目,炯然光彩,驚作禮曰:和尚是佛也。師日:“勿說,吾與汝相聚叁四載,可謂有大因緣,吾當去,汝勿憂也。”貞明叁年(9I7)叁月叁日,示寂于嶽林寺庑下磐石上。邦人建塔于封山之原,其山皆岩石,石之窪穴,皆師之遺迹,晉天福初,南田縣令王仁照,遇和尚于江南天興寺。後又遇于福州官舍, 出懷中圓封書,誠王曰:我七日不來,則開看。王如誡,開圓封,內誡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後書九字雲“不得狀吾相,此即是真。”至是乃知和尚爲彌勒也。宋紹興間,嶽林寺住持圓明爲新造封山塔亭。馮斯道等又施四圍群山,爲增廣基地。崇甯叁年(1104)住持昙振募捐建閣于寺後,塑像于閣內。天下佛寺山門供師像,肇始于此。
如傅翁事梁武帝,著《心王銘》,此與彌勒善交流望族,修唯識觀,似有相同之處。 布袋和尚笑容滿面,心量廣大,給人們一種皆大歡喜的享受,這正是慈心觀的體現。(完)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證無上道
《強巴佛,即慈氏彌勒菩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