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與安祥禅
耕雲先生講述
在北京廣濟寺“禅學研討會”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七日
目錄
爲什麼弘揚安祥禅?
學禅要達到法的人格化
爲什麼禅與中華文化一拍即合?
很高興和各位見面 。
首先,我得說明爲什麼要弘揚安祥禅。
禅,是什麼?通俗地說,禅者“纏”也──糾纏不清。
禅不是什麼嗎?它又什麼都是。
這不是開玩笑,對于參禅未悟的人來說,的確如此。如果我們以科學的語言來介紹禅,禅只是心的原態、生命的共相,是每個生命形成的基本屬性。如水性──濕,火性──熱,生命的屬性是什麼?參一參就會明白。
禅,語忌十成,只能說九九,說十成就不對了,而我每次都說九點九九,說得太過了,所以一身是病,受到懲罰,只怪我的性格是“一根腸子通到底。”
爲什麼弘揚安祥禅?
禅,很難弘揚的。不是上根大器,他就沒有禅的需求,每個人的需求不同,真正懂得需求禅的是第一流的人,二、叁流的人不需要禅,他沒有參禅的動機,他的理念不在此嘛!
有些人說:“佛教派別那麼多,你爲什麼特別推崇禅宗是最好呢?”這很簡單,賣瓜的說瓜甜,不會說瓜苦。
今天,需要禅的人很多,可以說人人都需要過禅的生活,而實際上肯參禅的人卻很少。萬事萬物只有在構成需要時,它才顯得重要,如果不能構成需要,大家就覺得它不重要。就禅而言,當然這也是生活境界和性向,以及個人氣質的問題。
過去的禅,大多是有閑、有錢階級的專利品,不是深山古刹高僧的專利,便是文人雅士茶余飯後的點綴,所謂文字禅、口頭禅、、、、如果要談真的禅,卻沒有幾個人能合轍,這是由于沒有幾個人肯下苦工夫,沒有幾個人對禅産生真情感、發生真興趣。
那我們爲什麼做這種別人看來沒道理的傻事呢?
基本上是基于一種使命感、一種對國家同胞和衆生的愛。
任何一個時代,人類文化活動的現象,與宗教是結合成一體的,沒有宗教的情操、沒有宗教的感情,就沒有人類文化的發生與成長,當宗教文化衰微的時候,也是人類道德消失的時候。當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消失之前,一種反倫理、反人文、反價值;惡的打倒善的、假的打倒真的、壞的揚棄好的;反進化、反淘汰的逆流就會出現。
宗教文化很重要,如果沒有一個真正的宗教,就沒有一個統一安定、團結和諧的社會;沒有和諧團結的社會,就沒有和諧、幸福的家庭。所以,宗教不但可以建立互助共信,而且可以凝固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現今社會的不安定,來自于不重視或對宗教選擇的錯誤。
世界上宗教很多,若一一列舉,太費唇舌,歸類則有四種:
一、理智的宗教:崇尚理智,鑽研名相,像印度教的吠陀經、奧義書,窮一生之精力也搞不通,搞通了也沒有用,這種純理智性的宗教重視理論、重視學識、重視思考方法,這些東西很接近小乘,流于空疏、冷漠,沒有真實受用。
二、感情的宗教:信者得救,以信、望、愛爲條件,死了可以進天國,這是西方的宗教。類似這種宗教也不錯,使人精神、感情有所寄托,但是卻流于執著、盲目,那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叁、肉體的宗教:苦練瑜伽術,把人折騰扭曲得不像人樣,人家用兩個腳走路,他卻用兩只手走路;明明頭朝上,他卻頭朝下。這種執著肉體,缺乏正見,“不打牛卻打車”的修行方法是不究竟的,若說這樣可以健康長壽,須知人生真實的利益,最高的目的,是解脫而不在長壽。
四、拜物的宗教:有些國家有拜生殖器的宗教,在公共場所就豎在那裏拜。也有拜貓、拜狗、拜長蟲“蛇)、拜老鼠、拜刺猬、拜石頭、拜樹、、、、等等的信仰者,這些都是屬于拜物的宗教。
群衆是盲目的,如果不引導他進入高級的宗教,他就會流入低級,容易受人蟲惑。有些人裝神弄鬼,散播謠言“不是預言),把宗教的品質降低到不能再低。
基于這種原因和現象,使我們産生一種使命感;一種不忍之心,而不自量力的來弘揚安祥禅。
也許有人想問:爲什麼不弘揚祖師禅呢?
禅,隨著時代在改變。
五祖以前是如來禅──如來清淨禅,所依據的經典是楞伽經,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如來自覺聖智”。如來就是如其本來,把心態恢複到原本沒有接受六塵、沒有根塵相對以前。莊子說“用心若鏡”。“自覺”是“如珠吐光,還照珠體”,“照體獨立”,只覺照自己,不要“與物相對”,不要覺到別的地方。
湖北省有一句俏皮話:江西人補碗──自顧自(諧音),意思即是說:修行自管自己,不要離開自心去計較別人。
六祖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唐朝時候就有不注重“坐”的禅,所以南嶽接引馬祖──不打車、只打牛。從此,如來禅就演變成了祖師禅,“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也就是說他不再執著什麼形式了。
證道歌說:“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禅不再重視形式,而著重在原本自心的恢複與證得。虛雲老和尚參禅“燙到手,打破杯”那跟臨濟叁度問法,叁次被打的感受是一樣的。
參禅,並不難,但是人人不會,爲什麼?有障,積業成障。業是一種習氣、機械掼性,自己不能主宰自己,常常被外界所操縱:上午決定的事,下午變卦了;昨天決定的事情,今天變卦了;剛下的決心,過了兩個鍾頭又不然了。我們常常被自己的機械慣性所操縱,不能當家作主。
學禅要達到法的人格化
當你學禅,心意集中到純粹是生命永恒的屬性呈現的時候,要肯定它,把捉住它,不要當面錯過,就大事了畢。問題就在打成一片──佛法人格化,把禅成爲生命的全部內涵,而不是知識,知識在重要關頭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有句話說:不管是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貓的性格,抓老鼠不用教的,即使貓剛吃飽了,跟老鼠也不會和平共存的,這就是性格。學禅一定要達到法的人格化,沒有法的人格,只是偏重學術,那雖然是正見,可啓發正受,是很可貴,但往往因爲差之亳厘,謬以千裏,而不能引顯“正受”以臻于覺性圓明。
基于這種使命的認知,中國最好、最高的宗教法門莫過于禅。禅,具備超越性,它是藝術卻又超藝術,爲什麼超藝術?禅的藝術既具象又抽象;它是宗教又超越宗教,爲什麼說禅超越宗教?宗教對自己的祖師是唯命是從、畢恭畢敬的;可是,禅有丹霞燒木佛、雲門幹屎橛,又說一棒子打死喂狗子、、、、這是別的宗教所沒有的,較早有些宗教如果出現這種“大逆不道”的例子,一定會依宗教法處死!
所以,禅是宗教,但它又超越宗教、破除迷信,這是中國人文的個性,把這種個性發揮到最高境界,便是自我發掘、自我肯定、自我淨化、自我提升,然後自我圓成。
禅的教義,沒有靠天的,都是靠自己,中國文化之所以萬古彌新,不會滅亡,就是靠禅文化的硬骨頭,如果我們放棄了禅,那是很可惜的,那是在走回頭路。
爲什麼說五祖以前是如來禅,六祖以後是中華禅?這由于中華禅不拘形式、擺脫名相、不受困擾,嘻笑怒罵,都是禅,尤其充滿了幽默感,使我們活在喜悅、安祥中,人沒有喜悅,就像花木沒有陽光。
達摩西來,是因中國有大乘氣象,如果達摩把禅移植到其他地區國家,絕對是枯萎、斷滅;移植到中華文化的土壤裏,它就會生根、發芽、茁壯、開花、結果。
爲什麼禅與中華文化一拍即合?
因爲顯現禅宗作略上的是:
有時候以有言顯無言。
有時候以無言顯有言。
什麼是佛?打你一棒,或豎一指,這種無言的內涵寫成十萬字的論文也寫不完。
什麼是祖師西來意?答:庭前柏樹子。答同沒答,說了等于沒說,這是以有言顯無言。
“庭前柏樹子”W hat”smeaning?“什麼意思?”搞不懂卻又不服氣。外舉是這樣,內涵一定有妙義、有奧義,開始抱著「庭前柏樹子”的話頭啃,啃了一輩子,啃開了,這叫“鋸解秤錘”,外面是鐵,裏面依然還是鐵,外舉即是內涵,這完全顯示出中國人的性格和禅的“不二法門”。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他說能夠用言語表達的真理,早就不是永恒的真理了。這與禅的作略異曲同工。
在觀點、境界上:
佛教的經典,經過道家、儒家的涵融,不但在理路上、觀點上很多雷同,在修行境界上描述起來也很親切,如: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到了那種境界的人就體會得到這是禅境中的“離執禅定”,這是一種“至人用心如鏡”;這是一種“不將、不迎、應而不藏”;這是一種“過化存神”;這是一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禅在中華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可以生根,可以成長、開花、結果。而五家七宗所表現的,也完全是中國的深遽、幽默和中國的獨特風格。譬如:
有人問趙州:初生的小孩子還具有六識嗎?
趙州說:急水上打毬子!(念念不停留)這是幽默話,用不著去參。
又有人問趙州:聽說你在南泉老師那裏得法,對不對?
趙州答:鎮州出大蘿蔔。這是歇後語──誰都知道嘛!
諸如此類甚多,但是有些人把它當話頭來參,參透了也沒啥道理。
禅的特性,表現出一種大解脫、大自在、無拘無束、亳無壓力的幽默感,在接人方面,他用自己那種無拘無束,不受任何價值觀的範疇,不管別人好惡,一種主觀的藝術發泄,他可以畫,畫得不像任何事物東西,也可以既具象又抽象,抽象畫不是近代才有,早在唐、宋時代就很流行“禅畫”了。
佛法有“先以利勾牽,後令入佛智”語,如果我們學禅只講道理,說得天花亂墜,沒有實際的覺受,無“利”可以享受,誰肯“入佛智”?所以在臺灣,有幾千位朋友認同安祥禅,他們的家庭調和,人生及事業(工作)通暢,心情開朗,親和力不斷提升,所以願意出錢出力贊助禅學會,參加禅學會的各種活動,都在努力的改變自己,這很淺,在各位學者面前不值一談,但是它確實能改變你的人生,能夠發揮相當的作用,所以我們弘揚安祥禅。
坦白地說:禅,沒啥道理,不過,沒有入門的人就是難懂,“蚊子叮鐵牛,沒有下嘴的地方”。禅,不是一般的人所能接受,也不是一般的人所迫切需要,也不是一般的智商能夠理解。因爲禅超邏輯,有些人認爲思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其實很多的問題用思惟不能解決。宇宙是個大時空,你能說空間的邊沿在那裏?你能說出時間的起點和終點嗎?有所不能,即使是聖人也有所不能。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把禅稀釋,把中華禅稀釋,簡單化,盡量不用名相,盡量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盡量用現代語針對現代的人來說,別把禅看得太高深了,事實上是物極必反,理極也必反的;當理論是深時,你可以把它簡單化,當理論最簡單的時候,它就最深最具內涵,只要自己肯反身而誠,就不難了。
在臺灣的中華禅學會,只能說有初步成效,基于使命的認知,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參與,在此也建議佛教協會,以弘揚中華安祥禅爲致力的方向,一方面可以激起世界學者的認同和共鳴,一方面也可以再證實:當禅風最盛的時候,就是國運最強的時候。
至于說,禅有沒有用?凡是不能現證,不能立竿見影的就是反科學。學佛法最難的是“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念頭難止,止即本心。
現在大家不妨試試,此刻、當下有一念沒有?如果現在果然一念不生,那就會體證到禅是現量、是真理──絕對的真理!
謝謝各位!
《禅與安祥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