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之佛教

  中國之佛教

  ──叁十叁年在複旦大學社會系講──

  一 佛教原來之性質

  甲 理論

  1. 因緣生果

  2. 本性空寂

  3. 名相假立

  4. 中道真實

  乙 事行

  1. 神秘傾信

  2. 僧團律行

  3. 禅悟會通

  4. 學思論辯

  丙 目標

  1. 人間進善

  2. 後世超生

  3. 涅槃解脫

  4. 法界圓明二 中國佛教之變質叁 中國佛教之改進

  一、佛教原來之性質

  甲、理論

  今講中國佛教,先應說明佛教的理論,理論中又分爲四:

  1.因緣生果 佛教看宇宙現象是一種結果,而産生這種結果的是因緣。因緣的定義很多,然簡括言之,不外是:由此而生彼謂之因,依此而成彼謂之緣。因緣的定義既明,現在當就宇宙諸現象以明因緣生的果。例如此時盛開的梅花樹(果),它的存在不是突然有,也不是本來有。在它長成之前,必先有梅樹種子(因),僅有此種子,也還不足使它長成爲樹,所以次須具備日光、水分、土壤、空氣、人工等諸條件(緣)。梅種子與上述諸條件一旦發生關系後,乃漸成爲今日所見的梅樹。故長成梅樹的種子稱做因,而促成種子發育長成的諸條件乃謂之緣。梅花樹果的生成既是由于因緣,由此類推,梅花樹以外的宇宙諸現象,也莫不都是由于因緣而有,故說宇宙諸現象是因緣和合所生成的結果。

  2.本性空寂 宇宙現象既是因緣的果,那末它們的本性一定是無了。這一說,諸位初聽也許覺得離奇,但我想一經說明,定能明白。如這張講臺,分析它的構成因素,不外木料(因)、洋釘、油漆、人工等(緣)。質言之,桌子之成,由于上述諸因緣的結合。所以如果我們將這些因緣分散拆開,或它們根本沒有和合的機會,那桌子還有存在的可能嗎?桌子既非實在有或本來有,那它的自性自然是無了。桌子既如此無自性,我們就可類推桌子以外的宇宙諸現象也莫不如此──無自性。

  3.名相假立 我說桌子沒有自性,並非否認桌子形態的存在。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不將此弄清楚,便覺佛理與事實不符了,例如有人問我,你們研究佛學的人開口講空,閉口說無,但爲什麼還吃飯睡覺呢?懷著這樣疑問的人,顯然沒有弄清楚佛教說空的真義,因爲佛教說空,是指諸現象因緣和合故無自性,而非否認現象的存在。吃飯睡覺是人生現象,和尚又安能例外。所以經中說:“妙有不有,真空不空”,便是這個意思。現象是存在的,而且又非常的多。我們生長其間,如果不給予名稱的區別,則結果必混亂得不堪設想。因此,有張叁李四和桌子椅子等的名相産生,名相不過是爲人便利而設立,它非即現象自體,所以說名相是假立的。

  4.中道真實 有一偈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是說,宇宙間無一現象不從因緣生,既從因緣生,其自體當然是空。而且識別其存在之名相又必是假立,故稱爲中道。中道即空即假,即假即空。換言之,每一現相有二面:一是我們眼等所能見得到的存在形態,一是我們雖不能見而能思想到的因緣關系,此外別無實體。這種道理的綜合,佛教便稱之爲中道,這中道的道理,不因時間空間之不同,人智之高下而有變更,故爲真實。

  乙、事行

  以上所述是佛教的理論。但有了理論必須要有行動,故緊接著便講事行。事行中又分爲四:

  1.神秘傾信 華嚴經中說:“信爲道源功德母”,可知信在佛教上,如興趣在事業上一樣的重要。因爲我們對佛教先須具備信仰,而後方能接受。佛之所說,每超出常人的思想,而若能認真地依著行去,又必有好反響,因此常人對佛教由普通信仰而漸帶神秘傾向。此種轉變,至秘密教興起,尤覺顯著。然從佛教本身看,此種轉變,壞多好少。

  2.僧團律行 由信而接受佛教,能依之實行的人,我們便稱之爲僧。但僧之原意爲和合衆,換言之:四人以上的佛徒團體乃得稱爲僧,所以僧即僧團。人衆一多,其中不免要發生越軌行動,爲了防止故製定戒律。戒者,消極的止其不當爲,律者,是一切應作事業的規律。關于戒律,中國雖立有專宗,但律宗以外的一般僧侶亦須嚴守。從僧侶講,最初守沙彌十戒,進而守比丘二百五十戒,最終進受菩薩戒。

  3.禅悟會通 禅是禅那的簡稱,亦稱爲禅定,但在印度多叫瑜伽。這裏所說的禅,並非單指禅宗,而是指比禅宗更廣泛的叁學中的禅定。禅那的本意是靜慮,也就是說在靜定中觀察思慮,因此亦稱禅觀。禅定的種類極多,例如安般禅,五門禅,念佛禅,實相禅,宗門禅等。安般禅,即是依安世高所譯之安般守意、陰持入經而修的禅法,其要旨在調息,由守意而攝心。其禅盛行于漢魏晉,爲安世高所首倡。五門禅是根據佛陀密所譯之五門禅法要略而修的禅教,其要旨近于五停心。五停心即對治多貪的不淨觀,多嗔的慈悲觀,多癡的因緣觀,散亂的數息觀,多慢的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的分析無我觀。念佛禅,雖說後世的念佛由它産生,然念佛禅實非念佛,因修念佛禅的人注意點在禅而不在口念。慧遠大師在廬山結蓮社專宏念佛,但他在臨終時說:“我在定中叁見淨土與聖衆”。既說在定中,那末他的念佛法門實即是“禅”了。念佛禅實著于慧遠,後爲昙鸾、道綽、善導諸人所力宏,結果乃演成今日的淨土。實相禅所根據者,是禅法要略、中論、智論、法華、維摩諸經,爲慧文、慧思、智者諸人所宏傳。其要旨在即緣生法而見叁谛實相,叁智一心中得。叁智即:遍了法性的一切智,自行化他的道種智,了法無二的一切種智。一切智是空觀所成,道種智是假觀所成,一切種智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的中道觀所成。智論的叁智一心,是以一心叁觀而觀一境的叁谛所成。一境叁谛是諸法實相,一心叁觀便是實相禅。上述四禅是依教理修的,但宗門禅重在自心參悟。宗門禅始于菩提達摩,要旨在“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要之,宗門禅是頓悟禅。

  4.學思論辯 上述的禅,實即等于普通的思考,也就是一種埋頭實地研究的體驗領悟工作。在此修學中一旦有了心得,便須出而覺悟他人,施設論辯。論辯主旨雖在破邪顯正,然于激烈論難中,彼此常會發現新的真理,故佛教亦甚重視。爲了思考周密及防止過失,乃有因明論式。上述的2.3.4.,用佛語說便是戒定慧叁學。這叁學在修學上是一貫的法則,倘缺此便非佛學。

  丙、目標

  吾人雖有行動,若無目標,則等于無羅盤針的海船,故應講佛教趣向的目標。這裏又分四:

  1.人間進善 佛教最初的目標在使人民善良,社會安定,國家康強。此中第一步須人民善良;佛典中教人民善良的方法很多,我也曾作過佛教人乘正法論。但爲節省時間計,今只講五戒善法以供參考:(一)不殘殺而仁愛:佛教之不殺原不僅對人,而對一切生物也不殘殺,故佛教之慈悲遠非他教博愛所能比。但若依此徹底做去,便不能符合國法民情,故凡殺而能利益大多數人者,不受此戒限製,如除害蟲殺敵寇等。其當仁愛者,如愛兒女,敬父母,尊師長,保護幼弱,和愛朋友,夫婦相親愛,愛護國家民族,泛愛全人類,憫惜一切有情。(二)不偷盜而義利:人與人間財物的主權轉移,必依正義,若不與而取,非分而取,無功而取,均謂之偷盜。偷盜,多由于賭博,閑蕩,不事生産,不圖立身等意志薄弱而起,故意志應使其堅強而從事生産。進一步,教育兒女,孝養父母,供奉師長,惠施幼弱,輔益朋友,分利親屬,交利國民,納稅以利國家。(叁)不邪淫而禮節:現在各國多采一夫一妻製,若越此禮製,便爲邪淫。淫亂多由于不尊重他人之人格,故防此應崇禮節。(四)不欺诳而誠信:人必待社會而後生活,而社會必待構成它的人類彼此誠信,乃能鞏固。故社會安定,國家興盛,實由于人民忠誠信義;而誠信之立,先戒欺詐。(五)不服亂性物品而調善身心:五戒末條本單指戒酒,但現時應該將它放寬點,如鴉片、煙草及各種含有刺激性的東西,均宜戒除。因爲這些東西多能腐敗身心,昏亂性情,因而做出越軌的行動。上述諸事固當戒,即衣食、勞動、休息、聚談、研習、每日亦須有常度,身心方可健康。

  2.後世超生 佛典中有業與輪回二語,業的定義是:吾人憑自己的意志不斷的活動,活動的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習性,這習性又成爲將來活動的根柢,支配自己的命運。從這支配命運一點說,名曰業報,或業果。業是永遠不斷起滅的,其活動若轉一個方向 業果也隨之而轉換,故業果決非以一期的生命之死而終了。因爲死亡不過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循物理法則的聚散現象,生命既不限于物質,故吾人所造的業,不因身體死亡而消滅。吾人身死之際,業力便會自然而然的引自己轉變爲另一方向、另一形式,因此新生命又即産生。這種轉換狀態,佛家特名曰“輪回”。懂得輪回的道理,便可證明“業力不滅”的原則。吾人的業力既非以現世爲終了,那末吾人就應不以現生善良爲滿足,而進求後世的超生。

  3.涅槃解脫 但是後世超生,無論如何高超,仍不免于輪回。怎樣才得出輪回?這惟有涅槃解脫。涅槃本爲梵文,意即解脫,即爲離縛得自在。用現代語說:脫離囚奴束縛的生活,達到自由自主的地位。再詳細點說:這束縛並非別人加之于我,原來都是自己找來的,解脫不外解放自己,故解脫祗須自己能覺悟。又因束縛是自己找來的,故解脫亦大不易,非自己從事于修養不可。修養方法,佛教向稱有“八萬四千法門”,然今無暇細說。解脫有二:(一)慧解脫:即從智識方面得解放。例如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乃至無挂礙故無有恐怖”。般若即智慧,其意謂一面觀察世相,深通因緣和合、無常無我之理,不受世俗雜念所纏繞;一面確認有高純妙樂之理想世界,向上尋求。佛教各種“觀”,都從這方面著力。(二)心解脫:即從情意方面得解放。意志的修養,主要是破我執,要下大決心,自己不肯做自己奴隸。佛以爲衆生誤認五蘊和合之幻體爲我,既說有我,便有我所有物,事事以這個假我爲本位,一切活動都成了假我的奴隸。例如因舌而貪美食,因目而求美色,以及先入爲主的思想或見解所束縛而不能自拔等,佛以爲此等均爲我執發生的頑迷。感情的修養,佛教是教人以同情心的“慈悲爲本”。慈謂與人同喜,悲謂與人同憂,佛能破除假我,故能實現物我同體的境界,對于一切衆生,恰如母對嬰兒,所有苦樂悉同身受。發揮這純潔的愛他心,方算真正佛教徒。

  4.法界圓明 我們依上所述的話去修,必可得涅槃,然涅槃之大乘境界,即爲法界圓明。佛每說到這境界,必勉吾人自證,故惟有已經自證的人,方能澈底了解它。然依佛典亦可知其一二:它是一種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甯無破壞,絕對通達無障礙,絕對自由無系縛的境界。

  二、中國佛教之變質

  以上所述皆是根本佛教,但佛教自入中國以來,無論在理論、行動、目標各方面都有改變。今舉其顯著者略述一二:甲、因果報應與空幻中道:吾國人本信鬼神,崇拜祖宗,服從天命,再加以道教神仙賞罰等思想,所以佛教的因緣生果義,一入中國即成庸俗的天神賞罰的叁世因果報應說。六朝是道教興起期,常以“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爲標榜,故佛教的空假中道入中國,被人附會爲虛幻消極。乙、神力信求與禅悟會通,信天神賞罰,故于佛菩薩亦視爲神力而信仰希求。禅悟會通:則爲適應儒道家哲學之成果,而産生宋明之理學。丙、後世超生與涅槃解脫:中國社會人事之複雜,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能比擬。吾人生活在此種環境中,自不免生厭倦,想脫逃,所以由失意政客、失戀兒郎所彙成的佛教信徒,其目標上低者只著重後世超生,高者亦自求涅槃解脫而已。結果,社會事業無人過問,佛教徒被人誤認爲分利于社會。這樣變質的佛教,吾人能聽它長久下去嗎?

  叁、中國佛教之改進

  甲、因緣生果與空假中實:佛教所以有第一項變質,乃因國人根本沒有了解因緣生果與空假中實的真義,故吾人應隨時隨地隨人指正與講解。乙、教團律行與學思論辯:對治從前偏重禅悟而末流愚昧的流弊,必須提倡持行律儀與精研學理。如每個佛徒都如此,則佛教決不會腐化。丙、人間進善與法界圓明:佛教精神原基于導善世人再進爲與出世一貫之道,然因中國舊時環境關系,人們一入佛教即注重出世而忽略了化導世間,故弄成佛教與社會脫離的怪象。因此,我們應提倡善導人世,注重社會事業,改進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知識水准,使能即由國家富強人間美善中,通達到法界圓明的佛境。

  (天慧記)(見海刊二十五卷八期)

  

  

《中國之佛教》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論中國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