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此散位獨頭意識,吾輩平日認爲意識,實已非意識之全體,祗是散亂獨頭意識,凡言知覺知識皆屬之。至恒行二識,通俗所謂“無意識之精神作用”,即有此二識意思在內,楞伽經、瑜伽師地論等皆有詳說。因有此二恒行心識,即在沈睡中仍是活人而非死人;此二識今皆由此量得之,然有聖教可依,而聖教非由推測,乃由聖智實證流出。此“無意識之精神”,在今日心理學上始成重大問題,而佛法中早已徹底了知矣。
心所有法中,分遍行五種,別境五種,善十一種(佛法中所謂善惡,指現後皆有益,彼此皆有益者爲善,反之即爲非善。遍行、別境,是非善非染)。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是不善及無記性(六根本中邪見亦曰不正見,可更分五種)。根本煩惱之支流曰隨煩惱,二十隨煩惱又可分叁小類。此外複有不定四種,即尋求、伺察、睡眠、懊悔。
二、煩惱業生
依上心之分析。已知有所謂煩惱心。煩惱者,亦即心識系中之染汙心法。在恒行心識系中成恒行煩惱,在不恒行心識系中成不恒行煩惱。如末那識中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煩惱,在異生心識無一刻不流轉,如不流轉即至聖位。我癡者、即無明,無明者、不明阿賴耶識。末那識以阿賴耶識爲對境,由此無明妄認爲我,此即我見。由我見生我慢,由是執彼賴耶爲我而起我愛,此是恒常有者,至證聖果始伏斷,至成佛始斷盡。既恒行有二識,何獨雲末那煩惱而不及阿賴耶,以阿賴耶無煩惱故。然阿賴耶雖無現行煩惱,而煩惱種子亦伏其中。
不恒行六識和合而有之煩惱,亦唯不恒行。第六識任何煩惱皆依之現起,根本煩惱、隨煩惱皆攝其中。前五識只有貪嗔癡叁種根本煩惱,及昏沈散亂不正知等八種隨煩惱,且皆由附和第六識而起。前五識限于色界初禅天,初禅之上即無之,第六識遍于叁界。
煩惱、業、生叁雜染,普通佛典謂之惑業苦叁道。依法相精確名辭,曰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煩惱自體似極汙垢物,故正曰染,在現行心心所中雜夾有煩惱在內,亦成染汙之物,即爲雜染。故凡與煩惱附合而起之心心所,皆煩惱雜染,雖第八阿賴耶識亦是雜染。阿賴耶所以爲雜染者,以第八識受前七熏染故,又是生雜染故。未到聖位之心。皆煩惱雜染,此叁界有漏心義也。
業雜染者,業即思,即五遍行中(作意觸受想思)之思,思即心之動作之謂,亦可簡言動力,此動力即業──此思能自造作,亦可使余心心所造作──。所以名之爲業者,即動作的思也。此中能招生死之業,專指前六識上之思。身與語皆依思而起染,故業有叁種,一、身業,二、語業,叁、意業。業由何染,染于煩惱,雜煩惱故曰雜染業,亦曰有漏業,未得無分別智以前所造業,皆是雜染業,以末那識有無始恒行煩惱。雖前六識現行爲善,而其善業以依第七識故,仍爲雜染而非清淨。以造雜染業故,第八識受熏亦因之而成雜染,如香臭之氣散在空中,即不離空處,是故前七識皆不離第八識。受熏所留余氣,即謂之種子,能爲後來生起之用。
生雜染者,生有依正二義,依即器界,正即根身。大小乘經典講明器界者甚多,茲不述。有情根身約分胎、卵、濕、化四生,有情之生,即指其一期生活之時期而言。何以生是雜染,以生依第八識爲本,而第八識依前六識雜染業緣所招感故。生爲業之感應,業即感,生即其應,業既爲煩惱所雜染,故生亦雜染。異生身之五蘊非清淨故,是曰生雜染。
阿賴耶是雜染,則有生皆雜染,以名色之發生,根塵之觸受,皆依此故。人生有老死,器界有壞空,故雜染生者,包有情五蘊身及器界而言,即俗雲人生世界。以恒行煩惱不能斷故,叁界心心所皆成煩惱雜染,由煩惱雜染故而業雜染,由業雜染故而生雜染,由生又起煩惱,循環無端,是曰無始流轉。
叁、有情本死中生
有情之無始流轉者即四有:一、本有,即現在有。二、臨死一刹那時曰死有。叁、死後應另得到一生,在未得後生之時則曰中有;或死時即得後生,即無中有。四、及至初生之一刹那,則曰生有。由此循環無端,吾人平時只知本有爲一生,不知四有流轉循環不息。
四、器界成住壞空
器世界無始流轉者,即成住壞空。此在佛典中有極詳說明,不能詳述。太空中無數世界之成住壞空,等于有情根身之生老死滅,一一世界之成住壞空,亦如浮漚之起滅。人或妄認世界由空而生,其實空亦由壞而致,了無先後可得,如落邊際,即非因緣生法實相。
第叁節、業與界趣
業之意義,前已大略講過,即行爲造作義。業之雜染者曰有漏業,有煩惱漏故。然行爲不都屬有漏,如菩薩行亦曰淨業,即無漏業。但今別名淨業爲行,此處之業且專指染業。業之大分,從所依法上講,即一、身業,以依身造成故;二、語業,以依言語造成故;叁、意業,依意識造成故。身語意所起行爲,就性質上別有叁種。一、善業,現在將來自己他人皆有利故。二、不善業,于現在將來自己他人皆有害故。叁、無記業,不能記其善惡故,如無意識動作等。業能得果,因業受罪者謂之罪業,因業得福者謂之福業,能得色無色界天果報常在定中者曰不動業。此業即指禅定修習,由此生于初禅天以上,壽命極長,曰不動業果。
界即指叁界,一、欲界,二、色界,叁、無色界。(一)欲界者,有色身及五塵欲者,謂之欲界。(二)色界者,色有變義礙義,合變礙二義,即可礙滯有變壞之物質是也。但塵欲已空,雖有色身,常在定中。故在初禅天尚有眼耳身識,二禅天以上即五識盡泯,只有定中意識,更無意識,更無塵欲,雖超欲界尚有色身,故雲色界。此界有四重,即四禅天。雖同在色界天而高下懸異,故區爲四重:一、離生喜樂地即初禅,有叁重天。欲界天有憂愁、苦惱、及歡喜、快樂與不苦不樂等受,至初禅天,雖欲界生色界,憂愁、苦痛已無,只有歡喜快樂;然此尚不在定中,亦有言語行爲,是爲初禅天。二、二禅天有叁重天,名曰定生喜樂地。以常在定中,更加喜樂故。叁、叁禅有叁重天,並喜亦泯之。凡有歡喜鼓舞之情,其樂尚淺,至極樂則喜亦無之,故曰離喜妙樂地。四、四禅有九重天,喜與憂對,樂與苦對,至四禅並歡喜快樂皆無之,但是不可形容之平等受,是曰舍受,名曰舍念清淨地。是四禅十八天名色界。(叁)超出色界,是曰無色界,即純精神界。平日以爲離物質無法證明精神之存在,而在此界中則唯有精神也。二禅天以上,有後叁識,無前五識,無色界中亦然,只有與定力相應之意識及七八識。以定力相應之業報淺深不同亦分四重,一、空無邊處,此天定心了惟虛空,佛典中曾言,在人中初得此定者,旁人仍見其人,而本人則並自身不知所在,但是無邊虛空,此時其身仍在,及至報盡命終,由其定力得業果,即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有空時仍有相對之空,此空仍是對境,至此定中即空亦泯,故曰識無邊處。叁、無所有處,此天並所觀無邊心識亦泯之。四、非想非非想處,識無邊即想,無所有處即非想,此天既非有想亦非非想,故曰非想非非想。上明之無色界境。中國書上只老子始有此境,余書並無之。但印度外道每有此境,及至成阿羅漢果始能超出。
有情異生由死轉生,趣向一類之中故曰趣,此有五種:一、天趣,二、人趣、叁、畜趣,四、鬼趣,五、獄趣。恒言講六道,五趣較六道祗少阿修羅;以彼上通天趣下通鬼趣,故今不別立。一、叁界二十八天,皆包于天趣之中,平常中國人之所謂天,只是欲界第二天,道家之天,亦不過如是。二、二十五有中,人趣亦有四種。叁 、畜趣名不甚正、應曰傍生,即指人以外動物而言,然亦有動物非人眼所能見者,亦包其中。四、鬼趣之鬼與常言之鬼不同,佛典認鬼亦爲衆生之一。衆生者,五蘊衆法所生義,只以業報不同,故人見則鬼不見,鬼見則人不見,其實鬼亦有色身。人礙鬼不礙,鬼礙人不礙,可同與人在一處而不互見。亦有一種鬼有小神通,亦可見人。不過與吾人所見不同,隨吾人心象變現而爲象、故依佛典,鬼亦衆生之一趣。總之,鬼報與人不同,人見是水鬼見是火。平常人以爲人死爲鬼,鬼生爲人,實爲誤解。其實鬼是罪業報生,故人死不必爲鬼,人生不必由鬼,但可雲人死轉生爲鬼,或鬼死轉生爲人耳。五、佛典原語,並非地獄,只苦處之義。由罪業報生專受苦處,曰地獄趣。又依佛法說,人死未必爲鬼,或有作鬼,或有生天,或作畜生,或爲人,或爲地獄,皆是轉生,非死所成也。天死或轉生爲人,地獄死或轉生爲人,故鬼非人死所必成之物。佛典講生死流轉。而講鬼者認鬼是本體,實是誤解。鬼有化生亦有胎生,並非鬼套人殼即成爲人,鬼套牛殼即成爲牛。依上義可判別如左:
一、罪業報生叁惡趣( 畜生、鬼、地獄)。
二、福業報生人及欲界天(有六天)。
叁、不動業報生有色界無色界天。
佛法之叁界五趣循業流轉義,大略如此。
第四節、異生與聖
異生即通言凡夫。人與天之身形同,與佛菩薩亦相近,故天與人皆是善報。畜生鬼獄則奇形怪狀,異形無數。可生此異形類中者曰異生,此統言凡夫之類皆可受“異”形“生”故。然異生有異生之同類性,此異生性依人我執而假立,然執有實我亦有淺深不同。非異生即曰聖者,佛典之所謂聖,破我執義。我執有二種,一、俱生我執,二、分別所起我執;俱生通末那及第六意職。入聖位之最低限度,要將分別所起我執完全斷除,否則終是異生。
一、煩惱伏與斷
既知上義,吾人如不欲墮叁惡趣流轉,非斷去分別我執不可,否則必仍可流入惡趣之異生也。即無色界,如不能斷去分別我執,亦仍可墮入惡趣。釋迦在世,有外道修行甚深,其人死後,有人問其轉生何處,佛言:“生非非想處天”。又問:“更後如何”?曰:“墮畜生及地獄”。故學佛以斷除我執爲主,此不能斷,則終不能永離惡趣也。
無漏生空慧現觀衆生,但是五蘊衆法之和合相續,其中實無主宰之我。種種分…
《佛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