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概論▪P5

  ..續本文上一頁別于我之執見,以戒定等能伏,如草木有根種伏于地中,以石壓之,不過暫得不起,並非斷盡。在聖智方便上,亦必經戒定伏之階級。斷者、一分一分去除,永不複生曰斷。凡能伏煩惱而尚不能斷者,即是凡夫,能斷一分者,即是聖人。異生與聖者之區別如此。

  二、斷之差別

  斷有數種,以生空慧斷我執所起煩惱盡,即阿羅漢,阿羅漢是叁乘共果。法空慧者,有生空慧不必有法空慧,有法空慧必有生空慧,此能對治法執所起所知障。大乘聖者即斷此障生此慧,斷至究竟,即證佛果。

  煩惱易知,所知障不易解,恒有錯誤。所知非知識之謂,是對能知而言,指諸法相性皆所可了知之境。以吾人有無始來無明迷惑,障吾能知使不了于所知,去此障盡,即證佛果,即證諸法真實相性。生空慧是偏慧,法空慧是圓慧,此有偏圓差別,尚有淺深差別,即小乘有四果,大乘有十地及佛地,皆由能斷之慧有偏圓淺深之所致。

  第五節、成聖之道

  一、有情種姓

  有情想知覺之衆生,謂之有情衆生。衆生以種姓分,大別有五,即在有情衆生藏識中,有五類不同之種子:一、阿賴耶識中無出世智種者,曰無出世種姓。此類衆生祗能在世間修福果,不能達出世叁乘法。二、聞佛說法而能由四谛教法修道者,即聲聞種姓。叁、由聞佛說十二因緣,或不必聞佛說法而能得道果者,曰緣覺種姓。四、不必聞佛說法,或聞佛說法而能發成佛之心者,曰菩薩種姓。五、合後叁類而不定者,爲不定種姓。或發聲聞心,或發緣覺心,或發菩薩心,其種姓不定故。由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有此差別故,或不能發生出世心,或可發生出世心,或聞佛法而得聖心,或只能發信心修善業而得福果,不能了佛法實相而達出世涅槃。上說種姓類別。

  諸種姓之成就有二:一、無始來有此種姓潛藏識中,二、由聞佛教法而熏習成種子。既熏習成,則展轉增上皆可成佛。修證出世叁乘聖果,根本所依,即依有情之種姓不同故。

  二、佛教增上

  有此種姓,仍當依佛教法爲增上緣始得發生。猶地中有草木種子,須有雨露日光爲增上緣,依佛教法,亦複如是。無出世種姓者則修福報,有出世叁乘種姓者,見佛聞法即得聖智,不定者依其先聞何乘之法而得增長,是故說法曰法雨等。

  叁、人天階梯

  有聖種姓者,即聲聞等叁乘,能增長而得聖果。然在其增長時,亦以人天業果爲階梯。能修五戒行十善,則可得作人之福報,亦可爲證出世聖果之階梯。在持戒修禅定者,即可得天之福報,爲出世無漏種發生之增上緣,亦是階梯。故人天所修諸戒定行,皆可爲出世聖位階梯,而有聖種姓者,則可以人天法爲其階梯也。

  四、出世叁乘

  真正成聖之道,即依出世叁乘法,于無始流轉煩惱業生循環圈中,能得解脫,即曰出世。蓋斷去煩惱,則有漏業斷,業滅故生滅,是曰出世。出世叁乘猶叁種車乘,叁種車乘可達解脫生死之地,是謂出世叁乘法。皆依佛法,以種姓不同得差別理解,各修其行,各得出世果,菩薩最高之果即是佛。此出世叁乘教理行果即成聖之道,此道果爲阿羅漢、辟支佛、佛之叁種。

  前所說皆因緣所生法,依種子因遇增上緣而成。道與聖果及業與界趣,俱是因緣所生法。二叁節說異生法,第四節講凡聖法,第五節聖法。又第二無始流轉,及第叁業與界趣,皆世間法。第四異生與聖,講由世間至出世間之法。第五專論出世聖道。凡此皆因緣所生法。雖出世之道,亦須有種爲因,有佛之教法爲緣,故其所成聖果,仍是因緣所生法也。

  第六節、再論業與界趣之流轉

  上已總明世出世間皆因緣所生法,而此中須先明而又最難明者,即業與界趣之流轉。由善不善有漏業,得叁界五趣生死輪回,欲解脫此生死輪回,須先明輪回之義。輪回即流轉,凡理論皆先有事實,然後立言,否則論據不實,何從徵信。在吾人所見到者,只有人及畜生二種。人與畜生皆依父母而生,並未見畜生轉人,人轉畜生之事。且所見僅二趣,余叁趣均不見,理解雖可承認而事實不易可見,故今特爲說明如左:

  佛法謂之聖教,即已成聖智之佛及阿羅漢等所施之教法。其聖智圓明洞達,其心知亦與人不同,然亦人盡可修到,故仍平等,與別宗教所謂神與人異者不同。其所以能知隨業流轉五趣之事者,以在聖智有六通。第一即天眼通,此通爲佛法中所有,他宗亦可有之,即現今催眠術中有透視術,亦即天眼通之一,或能遠視,又或能障外視。以吾人業報不同──即有報障,故只能見人畜二趣。有天眼通,即可見到障外天等叁趣,尚有能見未來者。在業已起而報未成之時,果雖未成,而在業因上亦能見之,此種功用,亦在天眼通中。尚有天耳通、他心通、身境通、及宿命通,能通曉自己或他人之宿命。此天眼宿命等通,不必成聖始有,有禅定者心中亦常有之,然不澈底,如彼預言家,亦或從定心上偶然覺到,然講出時已加以散心之分別推度,故不盡確實,此在催眠術亦可試驗而得之。及達出世至聖,更加一漏盡通。唯佛智圓明通達智光普照,盡虛空界皆爲大圓明鏡,鏡中所照無不了然,叁界五趣生死輪回,乃皆明了。此在二乘有六通者亦可見到此事實,然此事實之原理,尚不能說出。如常人可于事實上見到人生世界,而人生世界何以如此之原理,則難了知。故曰宇宙是謎:人生是謎。

  大乘佛智,不但諸趣流轉之事實可以見到,其原理亦能徹底解釋。即前所講心之分析中,分心識爲恒行不恒行,皆有其相應心所。在恒行中有阿賴耶識,是無始流行轉變相繼不斷者。不恒行心識有種種造作,皆熏在阿賴耶識中,藏其種子。一、業種,二、法種。業種、即法種中之有特別勢力者,如國家百姓中之有特出者,能統率衆多人而作其事業,業種亦複如是。彼能將所屬法種可起現行而合成不同業報,然其勢不可久,故勢用盡時即爲破壞死亡,而別種業緣代之又生。生而又死,循環流轉,又受生爲別一業報,而入其軌範。此與朝代遞嬗相同,前朝勢衰則國家大亂、更有有力者出,別造新朝,民土如故而國命維新。此中業種亦如帝王之處草莽,能轉此國人成其率屬,由此得到一期一期之生命。此無始相續生死之法,在大乘法相唯識中謂之異熟因果,有詳細說明。此皆有事實,然後加以解釋者。

  吾人當未見此事實前,須先信有能知此事實之禅定神通,此禅定神通細者雖不可見,而粗者尚不難見。如催眠術等,即以一種方法使人定其意識而致。亦可曰自己催眠工夫純熟,即得禅定,在未得之先固有疑情,及至既得,則事實可證。如伍廷芳稍有修養,預計在夢中作何事或見何人,後來亦能作到。修禅定者每能見乎常人所不能見之物,如常人無光不能見,而禅定中或無光亦可見物,此亦天眼通之流,在有禅定智慧者,即可事實上證得,然未必明其原理,欲明原理,須通佛智。

  叁界五趣之業果流轉,最不易知,然亦最重要。如不信此,則出世間之解脫生死流轉法,亦不能安立,故特提出說明。須先知有此生死事實,再明生死之理,然後可以解脫,而成就叁乘之聖道。故明因緣所生法,爲世出世五乘之共學。

  第二章、叁法印(出世叁乘共學)

  印者、印定之義。爲此叁法所印者,即佛所說之出世叁乘法,不相符者,即非佛所說出世叁乘法。此叁乘共學之叁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叁、涅槃寂靜,今即分叁節明之。

  第一節、諸行無常

  行者、造作變壞義。此中有叁:一、生,二、異,叁、滅。此生異滅以造作變壞爲義,故曰行。常者、不變義,如虛空即恒常不變。然物或有暫時不壞,而以後要變壞者,亦非常,此永不變滅者,即曰常。前來所講因緣所生法莫不有生,有生即有變,有變即有滅。此中無常者,明有變滅,然雖曰無常,而實非斷滅,以前滅後生,得相續故。然如煩惱等亦可言斷滅,以與聖智相敵故,聖智現行,煩惱即斷故。如是諸有爲法皆無常,故曰諸行無常。即到佛果地位與四智相應之清淨身土,亦是刹那生滅無常,然以平衡相續,故曰相續常·所起作用亦複不斷,故亦曰不斷常。明得此無常義,即可明無常即常義。一、以此無常之理常故,二、佛果自受用身土,平均相續。及應化之用無盡不斷故。衆生生死謂之分段生死,菩薩位上之生死,謂之變易生死。未成佛果有此兩種生死,以未能圓滿清淨平均相續,故有一期一期之生死相可得。此諸行無常之法印通叁乘,然無常即常之理,則須至大乘始明。

  第二節、諸法無我

  此中我者,是有自主體及統宰用義,有自主體及統宰用,即曰我。有情衆生只有五蘊諸法:五根、五塵謂之色法,即物質,在人即爲人身,此色法曰色蘊。又有苦樂之感覺,此謂之受,受中亦有種種不同,是曰受蘊。所感覺上取分齊者,即想蘊。心知作用之流行造作者,則曰行蘊。爲一系一系統率之知識,如心理學上所雲之統覺,以統率許多受想行故,即統率依眼耳鼻舌身意各根所起之各各心聚者,是識蘊。總爲五蘊諸法。五蘊諸法中,色蘊即物質,受想行識蘊即精神。就人觀之,都無自主體及統宰用,祗是五蘊所集之團體,是故只有五蘊,並無實我,此即無我義,人以外之動物等,亦複如是。故有情衆生祗有五蘊,並無有我,此通叁乘。尚有法無我,是大乘義,然亦可由此通達。蓋以衆緣生故,有爲法即空無自性,而無爲法亦即遍于有爲法之空性故,故曰法無我。由此一切法皆無自性,但以異生妄執而認爲有我耳。

  第叁節、涅槃寂靜

  涅槃是梵言,即四谛中滅谛,有廣狹二義。狹義即擇滅,廣義即圓寂,擇滅者,以聖智擇出諸煩惱等而滅之也。聖智之來源,一依衆生心中本有之智種,二依佛之教法,由此起聖智慧之決擇而斷滅煩惱業生,故曰擇滅,擇滅則解脫流轉而常住寂靜,故曰涅槃寂靜。廣義涅槃分四:一、得阿羅漢者,由以前煩惱業而受之身亦滅,更不隨流轉者,爲無余涅槃。二、雖已擇滅煩惱更不起業,而尚余前業所招之身者,曰有余涅槃。此但擇滅由我執所起煩惱障而除去生死者,…

《佛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