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之四現實觀

  佛法之四現實觀

  (太虛)(二十年十月在開封河南大學講)(SXSG)

   (郭宏居士輸入、楊慧英校對)

   今日貴校邀講佛學,又承瞿、樂二君介紹,無任感謝!佛本梵音,義爲覺者,含無上正遍覺意,亦即最高、最遍、最平等之覺人。此與中國所稱聖人略相等,並非作禍福之鬼神,亦非創造宇宙之主宰,乃爲洞明宇宙人生真相、自覺覺他者。是故吾人所應知者:一爲佛之自所覺法,一爲佛所說法。佛對宇宙人生性相,依最高普遍、平等智慧,貫徹上下、表裏、始終,盡行覺悟,此爲佛之內心境。雖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然在未證佛果之前,佛若不將自所覺者開示衆生,衆生則無由了知。故佛利用微妙音義,爲衆生說明其所覺真相,雖不克一一盡其致,而如地圖之示地形,手指之示東西,可依之而覓得途徑。是故吾人研習經、論、律大藏教典,以明宇宙人生事物之真理,是爲學佛者應有之過程。吾人果能依所示教者以修學,啓發本具智慧,自不難漸生佛智,而達最高目的。佛法不離現實真相,故非幻想,非假設,亦非空談,乃覺悟現前顯現事實之一切真相,複說明現前顯現一切事實之真相者也。明乎此,方克以言佛法。

   一、現行實事之起滅無常觀 就現前顯現流行之各種實際事物而觀察之,均屬起滅無常。如孔子所雲:「天和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均言現事之遷化無常。試觀流水、花謝、鸢飛、魚躍,可知流行變化,忽起忽滅,迄無常態。又如雲山、水波,時刻變化;以至一木、一草、一花、一葉,莫不皆然。人亦如是,由幼而壯、而老、而死;推之地球、月球、日球,以及無量無邊虛空世界,無不有成、有住、有壞、有空,起滅無常。而佛法之第一步,即將此現前流行之一切事實的起滅無常如量說明,毫不增減。並不玄想,亦不談空,隨事隨物皆可證實。但世人貪癡不了,常欲向無常的現實之內或之外,覓一永久常住之物以求滿足。如唯物者,欲用化學分析方法以求最後單位,求一不可分的永久不變之實體,稱爲原子、電子之類。實則不過就現前事實,設一假想,遂有此假設之名物。質其究竟,終無實相。而佛法則就其起滅無常還他個起滅無常,如此方爲實在,方不爲主觀上假設所迷惑。而近世所謂科學之進步,乃常覺其自己昨日之裂痕,因其所計的原質、原力,出乎事物現實之外而勉強加以假設,純本于迷信之要求。故科學之建築在迷信之上,亦如神教之創造論,以上帝或神爲其基本。謂此上帝或神超越萬事萬物,永久常住,並能創造一切,現實生滅皆因而有。此均爲佛法之所破。又如印度外道,更有一種神我之假設,以爲衆生各有一神我,爲永久常住,此亦不過爲迷信要求之假設。在現實背後,抽象假想作真我,亦爲佛法所不取。佛法如量而說,現行實事起滅無常,就還他個起滅無常。事實如此,焉假外求?是在佛法,名曰諸行無常觀。

   二、現事實性之緣成無性觀 事物成爲事物,乃爲事實上一切關系條件完備時之所顯現。譬如這講臺上陳設之花草,是因種子、氣候、土宜、人力等之關系條件所集顯而成。推之社會現象之變化,有謂在于經濟,有謂在于政治,有謂在于教育,有謂在于宗教,均爲偏執之見。實則由種種關系條件完備時,集中于一焦點,然後隨其分量之配合,而顯現各種之變化,是之謂衆緣所成。推之一花、一草以至于地球、日球等,亦皆衆緣所成而無固定之實性。何則?例于花,若謂其有體性者,何以因氣候、地宜、人力等環境條件――生理學上之環境因子――而生變化。如缺其各種環境之關系條件時,即成萎垂現相,則其無有體性可知。故凡過去、現在、未來所出生之一切一切,均爲衆緣所成,空無體性。換言之,一切事事物物,又可以合一團體目之。如人爲五官、百骸之集團;而五官、百骸又爲各種細胞之集團;而各細胞又爲各種原形質及細胞核等之集團;而此原形質等之瞬息變化,亦可謂其爲各種瞬息變化之集團。凡此皆並無固定之實體,因此亦無體性之可尋,故佛法謂之爲空。心經所雲「色即是空」,色爲衆緣所成之謂,而空即無體之謂。佛不過將一切事物的真相如此還他如此。世人多爲畫蛇添足之舉,如眼有病見空生花,實則無花。而衆緣所成空無自性乃爲實相,是爲事事物物顯現之真理,在在均可證明。惟世人因迷信之要求,而求滿足其迷中之貪欲,于一切真相真理,皆起或增或減之謬解,而成錯誤之習慣與錯誤之行爲心理。如是,乃以個體及我、他爲實在,其實不然。又如見桌,即非見桌。蓋可見者爲其色相,而色相乃衆緣所成,色相非即是桌,不過名爲之桌。見人亦然,見宇宙萬物亦莫不然,均不過爲假相假名而已。又不過爲觸到、聽到、見到之各條件和連續之想象而已。是故所知之各物,佛經上說爲「比量的共相」,亦如世俗之「歸納法」,不過歸納他作一概念,實無體性之可言。是在佛法,名曰諸法無性觀。

   叁、現量實相之真如無相觀 現前顯現知識的現量所見實際之相,離于名言種類等之分別,實無如上所說諸事物。依于現量所見,經過意識上構成概念之假相而立一名詞,遂成爲世俗之萬事萬物。非依見到、聽到的,不能集成概念而立假名。此假相假名,在佛經上謂「比量知識」;即比量所知之假相,還他個爲假相,不爲增減,如量而說。不起比量所知而安住現量實相,則即真如,以其真是如此還他真是如此,不令有概念的假名相,不加肯定與否定,故雲真如無相,蓋即無相真如觀也。

   四、現變實力之唯識無境觀 此爲上說之叁項所層層說明及證明。夫真如既爲無相。故一切事實之生滅變化皆爲唯識所見。如眼識之現色形,耳識之現聲響,鼻識之現香臭,舌識之現甘苦,身識之現冷暖,意識之出現一切差別之假相,而末那識之以爲有我、有實,阿賴耶識將一切經曆連續保存。如有隨其起滅無常,成爲經驗之流,乃因有此種種之識,而現一切事事物物之起滅無常。是故緣生無性,唯識所現,如水月、鏡花,相用宛然即無有實體,故曰唯識無境。凡此皆佛法之要旨。既能明了宇宙人生之真相,亦可證到成佛之地位。今日所說,姑止于此。(樂天愚記)(見海刊十二卷十二期)

  

  

✿ 继续阅读 ▪ 佛法僧義廣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