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凡小舊道德成菩薩新道德
太虛
(郭宏居士輸入、楊慧英校對)
從叁惡趣人天善趣以至二乘聖者,一直是爲己的,不過叁惡趣是不道德而墮落的,人以上則是道德而上升。天及人等五趣,都尚在迷惑不覺中造業受果,升沈不定,而二乘聖者則是已由菩提(覺)心行而得涅槃(解脫);但都是循爲己路線進行則同,循爲己的道路造其極便是二乘者。
中國的學者,是一向歌贊著爲己,輕笑爲人。「聞爲身矣,未聞爲天下也」(莊子)。「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論語)。語意尤重在古之爲己,爲己是鞭辟近裏,比較切身切真,故亦成爲道德。道與儒即爲人天善中較切身切真者,二乘聖者則更切真。或謂儒重倫理是爲人,但儒五倫都在身家所系,君不過父之擴充,朋友不過兄弟的推廣,皆仍倚重爲己。故墨子兼愛便被詈爲無父。或又謂二乘聖者證達無我,豈是爲己?要知正由爲己之極,尋究所爲自己的我不可得,證達我空,遂息滅所爲而無爲了,生死于是乎解脫。
二乘無我涅槃,雖亦爲大乘同證,但大乘菩提的出發點則極相反,故其過程及結果亦大大不同,即其出發點是極端舍自(不爲己)利他(爲人)的,絕無一點爲自己的心,唯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大利益而發菩提願。初學發菩提心修法有二門:一、觀恩深的親母陷在極重痛苦中,對治向來爲己的心使轉爲舍身忘命以「急救母苦」的心。練習慣後,完全沒有爲己的心了,再觀一切衆生都是「受苦的親母」。將爲母的心進展成普爲一切衆生的心,這是從情意轉變的一種修法。二、觀舊來所爲的自己,但是從他衆緣合集的假相上所立的假名,絲毫沒有實在,所有的唯是從其他各方集合的衆緣,無自爲他,以他(一切衆生)爲自,于是唯以博施濟衆爲事。這是從理智轉變的一種修法。從此發起大菩提心,便轉凡小舊道德成菩薩新道德了。
爲己,則他自俱絕,厭他(一切衆生)棄絕,遺世而獨往,以至自亦絕滅(涅槃)。爲衆、則自他俱益,導他同化,具德而圓明,以至身土融淨(法界)。
(海刊二十九卷一期)